丁云霞, 潘时华
(1.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系,浙江 杭州 300200;2. 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3.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4. 江苏省体育局 经济处,江苏 南京 210029)
近年来,在政府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为顺应新时代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创新体育发展模式、优化体育服务供给、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体育发展新要求,一批以特定的空间载体为平台、以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陆续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型城市兴起,并开始向其他城市扩散,使城市体育服务的空间格局、供给模式和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一些学者借鉴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对体育综合体的概念进行归纳:体育综合体是“以体育为主题,将城市体育场馆设施与住宅、休闲、商业等业态融合,为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体提供配套服务的集聚区”[1-4]。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将体育综合体局限在城市之中,阻碍了其在体育发展中的潜在功能,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产业的提档升级和体育资源的统筹开发等,须在“面向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的新时代体育发展目标定位中转型。
1.1立足助力城市发展的城市综合体及相关行业综合体的发展自20世纪70—80年代法国巴黎诞生第一个城市综合体——拉德芳斯以来,城市综合体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亮点。城市综合体将建筑空间、消费内容、交通体系、城市文化等要素融为一体,呈现出服务功能强、发展空间大、综合效益好的良好态势,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国贸中心和帝王大厦、北京国贸中心和华贸中心,以及上海新天地和广州天河城等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进入21世纪后,城市综合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均得到提升,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甚至把发展城市综合体作为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大众消费需求持续扩张引领以及政府支持商业、旅游、养老、文创等产业发展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城市综合体已发展细分出商业、旅游、养老、文创等多种形态。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综合体的认识存在差异,地理、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专家将综合体视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地域形态,重点研究环境与相关要素对这一地域空间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的影响。如黄杉等[5]选取国内外71个典型城市综合体,分析了城市综合体的规模分布、时序演变、功能业态等表现特征,将综合体分为商务办公、商业零售、酒店公寓三大类型的主流城市综合体和文化创意型、休闲旅游型、交通物流型、科教研发型、体育运动型、健康医疗型以及其他类型的非主流城市综合体。产业研究专家把综合体视作企业的集合,重视单个企业以及在该综合体空间内的企业集群[6]。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不同学科领域对同一问题的多元理解,又体现了综合体的研究在整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综合体进行探索和认知,但缺少统一的城市综合体话语体系和科学规范。
1.2基于大型体育场馆多元化运营的城市体育综合体的发展体育场馆是开展公共体育服务和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推动体育场馆更好地发展,有利于改善体育社会民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长期存在着一系列运营管理难题,具体体现在体制机制不活、利用率不高、经济社会效益低下和服务内容不丰富、去体育化现象严重等方面。为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难题,国家体育总局从2011年起着手推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创新,于2012年成立了大型体育场馆运动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并于2013年联合其他7个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产业集群”,首次提出了体育综合体的概念。《意见》引导城市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综合体,目的在于提供多元化运营的大型体育场馆,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体育场馆拓展承载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积极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休闲、文化演艺等新兴业态,不断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和运营效能,为大型体育场馆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提供内容更多、层次更高的公共体育服务,更好地满足多元的体育及相关服务需求。
在《意见》的指引下,各地陆续将发展体育综合体列入体育及体育产业的重点工作,一批功能相对完备、服务内容多元、产业生态健全、发展效益良好的体育综合体应运而生,出现了体育赛事活动主导、健身休闲聚合、城市服务功能配套等不同类型的体育综合体。这些体育综合体的发展业态涉及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产业链完整、协调有序等特点,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1.3着眼于加快提升体育服务业能级的体育综合体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承办赛事活动和运动训练为主要功能的传统体育场馆的发展模式,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基于特定的体育及其他空间载体,发展集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体育综合体,提升体育服务质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在46号文发布前后的近1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均将体育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板块,并配以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体育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从此,发展体育产业成为体育部门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201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从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2个角度对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商贸、康体休闲、文化演艺等多元业态,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进一步明确了体育综合体在提升体育服务能级、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7月,全国《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出现了以体育旅游产业为导向的体育综合体等新的类型。2017年,作为体育产业相对发达的省份,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苏体经〔2017〕6号),并将体育服务综合体定义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体育大中型设施为基础,坚持存量资源功能拓展延伸和增量资源业态融合,突出体育的主要功能,融健康、旅游、文化、休闲、商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业态融合互动、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高效集约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和城市功能区”。首次将体育综合体拓展到非体育设施空间领域,围绕存量大型体育场馆改造和规划设计新建两方面着力推动建设,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40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并以此为载体带动全省体育服务业发展。
1.4服务于新时代,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体育综合体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发凸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体育自身主体领域不够发达,又包括这些领域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还体现在某一具体体育领域内相关支撑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 m2,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由于我国体育场馆的保有水平相对低下、承载能力不足,因此,欲通过建设体育综合体改善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将体育综合体的建设载体从以体育场馆为主向更大、更广的空间领域拓展。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大型体育场馆,还要有效利用其他商业空间载体,以及田园、山地、林地、空域、水域等空间资源,将体育服务与空间资源充分有效地融合,形成崭新的体育服务供给模式。例如,2016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突破了原有的以体育场馆为载体规划发展体育综合体的思路,提出“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将发展体育综合体的载体从体育场馆向健身休闲设施拓展,使体育综合体载体的空间范围极速扩大。
2.1局限于体育场馆设施,载体空间的拓展不够基于“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产业、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主阵地”的认识,目前,体育综合体的发展载体仍主要聚焦于大型体育场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民生状况的日益改善,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需求将持续增长,并向较高层次和时尚领域发展,以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为重点的时尚运动项目将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依附于山、水(江、河、湖、海)、空域、湿地、码头,甚至沙漠、草原、森林等[7],现有的以体育场馆为载体的体育综合体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必须努力突破现有模式,拓展体育综合体载体的发展空间,优化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思路。
2.2局限于城市体育服务,城乡均衡发展推动不够国务院46号文提出,发展城市体育综合体旨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所以将体育综合体的发展地域局限在城市,忽视了城乡体育的均衡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乡村体育发展水平低且与城市差距明显两个方面。如仍将体育服务综合体立足于城市进行发展,就会进一步为城市集聚体育资源要素,持续扩大城乡体育及体育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更不均衡的体育发展格局。需要通过理论探索、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减少可能出现的“马太效应”,将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向基层延伸,逐步增加乡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为城乡体育均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3局限于发展体育产业,全面服务体育发展能力不够体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城市现象。当前,发展城市体育综合体是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主要考虑的是基于特定的空间范围,规划建设形成多要素聚合、多功能呈现、多业态并存的发展格局,产生体育及相关产业上下游联动、横向行业融合的集聚效应,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新时代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之间,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文化等为代表的体育事业也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同样需要通过创新发展载体与模式予以完善。应从规划引领、均衡布局、模式设计和建设推进等方面入手,发展事业型体育综合体,发挥体育综合体的集聚集约优势,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创新、均衡发展。
2.4局限于政府政策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的积极性不够社会资本是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主体力量。当前,发展城市体育综合体主要基于大型体育场馆存量资源展开,主要做法是在现有基础上引入多元市场主体,拓展体育及相关服务内容,形成体育综合服务供应链。由于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仍主要采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不利于社会资本的参与合作。同时,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仍处于政府引导的发展阶段,积极有效的政策较少,发展效果尚不明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建体育服务综合体的BOT模式、TOT模式,以及存量资源改造发展体育综合体的ROT模式[8],切实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完善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运行机制,提升综合发展效益。
3.1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增强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的需要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时代强音,消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的发展诉求。体育作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化解这种矛盾的重要力量,在提升群众健康素质、营造时尚生活方式、有效改善社会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以人民不断提升的体育服务需求为中心,推动体育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持续创新,构建布局合理、规范有序、效益优良的体育综合体发展体系,全面增强体育的多元、复合服务能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的目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弥补体育场馆设施短板、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要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不仅总量供给不足,还存在着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一方面仍将租赁作为常态化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服务内容全民健身化,这使得大型体育场馆通过赛事活动带动人气、引领体育消费的高效率运作模式不断经受挑战,大大降低了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行效能。2017年,我国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提高到41.3%[9]。体育健身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对体育场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遵循不同类型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定位,提升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效率,缓解体育场馆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既需要对现有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进行提升,发展根据以竞赛、健身等服务内容为特征的不同类型的体育综合体,又要拓展体育综合体发展空间,使用户外场地设施以及山、水、空域、森林等资源,规划完善体育及相关服务产业链,优化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发展面向户外运动人群的体育综合体。
3.3发挥体育正外部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融合发展的需要体育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不仅体现在体育能够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还体现在体育与旅游、文化等众多行业的关联融合互动上,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餐饮、住宿、商贸、会展、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资本日益成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主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资本的先天逐利性和体育的正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资本对体育的投资,影响其参与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因此,选择特定的空间载体为平台,以发展体育综合体的思路模式,吸引不同行业的市场主体参与,构建体育及相关产业上下游产业联动和横向市场主体联合的服务供给体系,通过自身系统承接体育正外部性产生的利益输出,并形成体育综合体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不仅能有效提升体育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还可有效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更好地践行“体育+”的经济范式。
3.4延续基层体育载体发展、增强体育全域服务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持续推进[10],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筹部署以及地方政府、体育部门的积极探索下,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运动休闲小镇、体育特色村等体育发展形态在基层持续实践,并取得了积极的创新发展成果。如能在体育发展载体基层探索发展的基础上,引入体育综合体的发展理念,通过进一步挖掘空间资源、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潜力和优势,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形成一批形态各异、特色鲜明、扎根基层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则对于增强体育服务全域覆盖的能力,有效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强调“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取向,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向。体育综合体作为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紧贴社会多元需求,确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总体发展方向。
4.1提供时尚多元服务在多元生活方式快速形成的大背景下,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需要持续丰富和提升体育服务内容供给,需要在提供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等日常健身锻炼项目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一批以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经济属性强、贴合社会需求、支撑经济发展的时尚体育项目。例如,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以及极限运动、电子竞技、击剑、马术、高尔夫球、武术等特色运动项目等。将这些运动项目作为重点发展的内容,打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体育服务,迎合群众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需求,提高体育综合体的市场辐射面和服务能力[7]。
4.2发展布局覆盖城乡我国居民的消费正向绿色、健康、环保、安全等方向转变,对乡土美食的追寻、乡村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情结的回归和乡愁文化的孕育,正在积蓄成一股堆积中国梦的新锐力量[11]。镇、村逐步发展成为接纳不同服务业社会资源的平台,通过挖掘镇、村的体育内容,将其与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培育体育综合体,可以持续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在城市体育综合体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基础上,推进体育综合体以特定的发展模式向镇、村延伸发展,实现体育综合体的城乡全覆盖,是未来体育综合体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4.3资源利用因地制宜相对于旅游、商业等其他城市综合体而言,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是由体育综合体从产生、发展到壮大所需要的特定支撑要素决定的。体育综合体虽然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变化的,有其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但对支撑其发展的特定要素,如体育场地、器械设施、地方体育指导人员等内部资源,以及空间、水域、空域、码头等经济、社会外部条件都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此外,体育综合体的发展定位还应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等级、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文化传统、人口结构、周边公共配套和政府政策取向等多重因素。在探索将体育场馆、体育特色小镇以及体育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形态建设成为体育综合体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面对与适应上述支撑其发展的软硬件的差异,并最终将服务功能相对单一的体育锻炼平台向体育赛事主导、体育旅游导向、运动休闲集聚等不同模式类型延伸,形成体育综合体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
4.4内部主体合作集成体育产业是以体育服务内容为核心的产业门类,体育服务内容是体育服务综合体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体育服务内容提供商是体育综合体平台上的利益共同体,打造符合体育综合体特色功能定位的服务生态链,形成服务商上下联动和横向联合的协调一致性,既是提高体育综合体整体运行效能的重要手段,又是评价未来体育综合体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此外,体育综合体的运营管理方还需要根据体育综合体的总体发展定位,积极契合、承接消费者的总需求,合理布局相应业态的体育及相关行业服务供应商,建立综合体内部产业生态系统,与各部分服务供应商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资源和利益,形成有机协调的体育综合体内容供应和运行管理体系[12]。
5.1基于城市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根据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实践和城市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现实背景,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仍将是体育综合体发展的主要阵地。基于综合体所在城市的人口规模、空间载体等资源条件、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体育文化基础、域内外交通状况,以及该综合体覆盖的目标市场等具体要素,综合体在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都应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综合体的辐射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大、中、小等3种类型进行发展,并根据周边目标市场的整体状况,综合定位体育综合体的服务内容,构建相应的内部运行生态机制和公共政策支撑体系,以实现城市体育综合体的特色、高效发展。
5.2根据运动项目的产业属性和特点的发展模式运动项目包括日常健身锻炼项目和时尚体育项目两大类。相比日常健身锻炼项目,时尚运动项目具有参与黏性更大、拉动消费更强、产业属性更明显的特点。人们参加日常健身锻炼项目一般会局限于所在地的城市范围之内,而且主要会选择在固定的室内场馆参与某一运动项目,而参加包括登山、水上、航空、冰雪等在内的时尚运动项目,则往往需要依附于山、水、空域、湿地、码头、沙漠、草原、森林等户外资源展开[7]。根据两类项目的不同特点和属性,可以规划发展室内和室外2种类型的体育综合体发展模式:以室内服务为主的体育综合体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综合体内部服务功能的完善和运行机制的优化,追求综合体的综合服务效能;以室外服务为主的综合体主要分布于乡村旷野,关键环节在于户外运动与配套服务项目,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的有机衔接,形成功能匹配、互相支撑、利益共享的协调发展机制。
5.3依托综合体的服务内容和运行方式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已经发展起来或初具体育综合体雏形的具体案例,认为可以根据综合体的核心服务的不同,将国内体育综合体划分为赛事活动主导、健身休闲聚合、城市综合配套、体育旅游导向和体育产业发展孵化等几种类型,并按照专业化、标准化的思路,着眼供给侧和需求端,优化内部产业生态,形成综合体内生发展机制。赛事活动主导型综合体主要围绕赛事活动,构建赛前、赛中、赛后相互响应及协调一致的体育服务生态链[13];健身休闲聚合型综合体主要追求众多健身休闲项目的集合,并形成集聚集约效应;城市综合配套型综合体主要结合综合体周边居民的生活性服务需求,完善和提升体育及相关服务功能;体育旅游导向型综合体主要形成以体育运动产业为带动,开展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服务提供,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提质发展;体育产业孵化型综合体主要针对通过创新元素和产业政策的汇集,形成内生发展动能,并推动区域体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5.4针对体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体板块的发展模式从事业和产业的逻辑视角可将体育分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两大板块。体育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体育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有门类,又是促进体育事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手段。由此可见,发展体育事业型和体育产业型体育综合体同等重要。从体育综合体发展的历程看,体育事业型综合体一直未被重视和实践,需要在未来的综合体架构中加以完善。运动训练型综合体是体育事业型综合体中的一个类型,其主要以满足运动训练和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等为目标,采用政府投资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进行建设[14],按照企业化运营思路,形成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体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
5.5围绕发展载体的具体类型和结构特征的发展模式我国体育综合体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有具体成形的标准和规范,尤其是在发展载体的选择方面,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因此,可根据综合体承载载体的类型和相应结构,以体育及相关内容进行匹配为标准,将体育综合体分为体育服务主导型和体育服务配套型两类。体育服务主导型综合体主要以体育场馆设施为基础,在不改变体育场馆功能属性的前提下,融入更多体育服务项目和部分相关行业的服务内容,形成互相支撑、协调有序的发展机制。其特点主要是立足体育场馆设施,吸纳其他行业的项目和服务作为补充;体育服务配套型综合体主要以相关的商业发展空间为载休,在基本保留原有商业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将相关体育服务镶嵌其中,并适度优化原有的商业服务内容和模式[15],发挥体育的正外部性作用,取得发展体育和商业的综合效益。
体育综合体由城市综合体延伸发展而来,是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新时代化解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全新的体育发展模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创新体育综合体发展模式,构建布局合理、规范有序、效益优良的体育综合体发展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续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①丰富与完善体育综合体人民需求研究的理论体系,探讨体育综合体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重点揭示依托体育综合体的体育消费空间的建构过程等;②用系统的观点,从消费需求升级的视角构建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的利益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等多元体育主体在体育综合体转型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体育综合体内部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为创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载体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