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机制探究

2018-03-31 14:20:42刘丽琴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刘丽琴, 张 洁

(苏州大学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江苏 苏州 215021)

0 引 言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中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可自行采购科研仪器设备,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1]。之后,财政部、各省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各高校可按照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自行组织采购各类科研仪器设备,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2]。

在此新形势下,高校拥有了更大的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自主权,但如何正确、科学、创造性地用好此项政策,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的要求落实落地[1],并有效做好风险防控,便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本文将根据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完善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机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1 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采购制度有待完善

迄今为止,针对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较少。各高校一般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其相应的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各自为政,组建采购机构与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仪器设备采购制度。由于学校规模、管理体制、经费状况、办学层次和办学要求等差异,各高校自行制订的采购文件制度缺乏普遍的适用性,也未能对所有采购环节进行全面约束和监督,以致违规采购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包括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在内的高校采购管理制度,亟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1.2 采购计划性有待提高

采购计划是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的起始点,采购项目是否合理、完善,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整个采购活动的质量[3]。当前情况下,由于项目申报时间紧、项目经费下拨周期长而使用时效短、购置申请人并非设备使用人等各种原因,仪器设备采购缺乏计划性。这不仅导致设备购置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造成废标、流标、招标结果与用户实际需求不符以及设备供应商投诉等问题,严重影响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的有序进行,也极易造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从而出现仪器设备使用机时少甚至闲置现象,造成人、财、物等多重资源的浪费[4]。

1.3 论证审批机制有待加强

经过层层论证审批的仪器设备,在采购和使用中仍会发生以下现象:招标公告在发布期间,被供应商投诉其技术参数或要求具有倾向性;安装调试好的设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以致需要费尽周折地退货;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机时少甚至闲置等[5]。由此可看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为:论证专家对于这份正常工作范围之外的“义务劳动”难免有些敷衍,或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讲实话”,从而使专家审批过程“一路绿灯”,远未达到专家审批把关的目的;高校采购的仪器设备所属学科门类众多,专业性强,相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因专业限制,无法在设备的技术指标设定、型号品牌选择的合理性、市场行情、用户反馈等诸多方面做出准确的判定,导致“松则走过场,严则误判定”的尴尬局面。

1.4 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仪器设备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具有廉政风险的工作。随着高校仪器设备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需要拥有一支熟悉采购法规和流程,了解仪器设备性能,且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采购队伍[6]。目前高校采购人员一般均为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采购业务培训,在采购政策的理解与掌握方面水平有限,再加上所学专业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招标文件编制缺乏规范、采购方案拟定不够完善、评标标准制订不尽合理以及采购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现象,业务能力亟待提升。

2 完善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的对策

2.1 以规范、高效为目标,健全采购制度

新形势下,高校应根据学校的行政机构建制、采购项目体量、学科建设特点等实际情况,梳理现行的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办法,修订相关实施细则,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符合高校实际的采购管理制度,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益和效率,有效推进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

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完善管理政策,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适应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① 坚持“放管”结合,加强监管。通过合理设定招标采购限额,“抓大放小”,提高设备采购管理成效;建立健全招投标采购部门、职能管理部门以及学院(部)“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强化监管”的采购管理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② 效率为先,简化程序。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和优化采购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根据采购项目的需求、特点和效率要求,合理确定采购方式;③ 从专家遴选入手,提高评标专业化水平。评标专家委员会应本着职业化、专业化组建[7]。根据采购项目标的大小及其复杂程度、专业特点等,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的专业和经验优势,自行选择评审专家,有效提高评标委员会的评标把关水平;④ 建立供应商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做好供应商的合同履约、日常服务、产品质量以及设备使用绩效等信息采集工作,及时完善供应商信用信息档案等,加强采购全过程质量控制。对信誉好、技术力量强、售后服务到位的优质供应商,同等条件下优先确定为中标候选人,从而以合理价格采购到质量有保障的产品[8];⑤ 完善监管机制。把采购申请、论证审批、采购程序、合同签订、验收付款、使用反馈等所有采购活动都纳入监督管理范畴[9],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可追溯,把监督融于管理之中,置于监督之下,有效防止欺诈、舞弊或腐败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10]。

2.2 以提高采购质量为宗旨,严格执行预算

制定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是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高校仪器设备具有种类繁多,技术水平跨度大;专业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经费来源多元化[11],时效性要求高;以服务教学科研为本,服务水平要求高等特点[12],没有科学、有序的采购计划,将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采购质量和效率以及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高校应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的采购预算制度。重视和加强市场调研,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招标采购预算;维护采购预算的严肃性,原则上“无预算不采购”;实施招标采购计划管理。采购计划的编制应以采购预算为基础,列明仪器设备的具体信息。采购计划变更涉及预算调整,须履行预算调整程序。

采购预算制度的实施,将有效增强采购的有序性,保证采购工作有序开展;便于对学校经费进行统筹管理,防止盲目或重复采购,避免资金浪费;有利于实行批量采购,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并利用量大优势,引入充分竞争,得到更优惠的价格、更优质服务[13]。

2.3 以绩效考核为“助推器”,增强论证实效

为增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实效,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抓手,使所有相关人员都能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思想认识,让“人人讲绩效、个个重绩效”成为工作常态。

按照“抓住关键、管用有效”的思路,把绩效指标作为关键和核心:①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申请部门负责人担任责任人,审计部门全程参与论证工作。从大型仪器设备申请开始就强化责任管理,增强申购人、审批人、论证专家的责任。将绩效考评结果与评先选优、问责问效等结合起来,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② 完善论证专家评价机制。聘请论证专家不能只看学历、职称,更要重视其专业能力和责任心,以及对招标采购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积极做好“专家库”维护以及论证专家的评价工作,并将专家的论证及评审工作纳入其社会服务工作量考核;③ 规范论证流程。以设备的实用性、配套性、先进性以及性价比最优作为主要论证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使用单位申购论证、主管部门重点论证、领导专家把关论证等论证流程[14], 做实做细论证工作;④ 创新论证手段。提升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全面激发采购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创新论证手段,利用路演法对重大仪器论证进行有益尝试,通过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公开征求论证意见等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论证实效。

2.4 以“专业化”替代“行政化”,推进队伍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学科不断分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工作变得日益复杂,高校采购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而专业的知识结构,还需增强法制观念,不断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更新知识体系[15]。

为适应新形势下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的专业化要求,切实提高采购成效,高校须重视和加强采购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队伍的执行力和工作效能:① 建立激励机制。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调动采购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提升创新管理和服务活力;②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合理量化考核指标,对采购人员任务完成情况、沟通能力、研究理解判断能力等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增强采购人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③ 完善培训机制。通过专题辅导、集中学习、座谈讨论等方式,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专题研讨或经验交流等各项活动[7],提高采购队伍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推进采购工作从“行政化”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④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完善廉政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监督人[9];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自觉性。

3 结 语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6],为适应不断变化、日益复杂的设备采购工作,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关于科研设备采购政策的调整,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高校实际,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论证、审批、监督、培训和评价机制,制定适合高校发展的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加快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建设,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S] 2016.

[2] 关于完善中央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和中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S](财库〔2016〕194号).

[3] 张 洁.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4):38-39,44.

[4] 樊 鹏.高校仪器设备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浅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184-185,199.

[5] 郑启明,甘焕英,陈孔亮,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316-318.

[6] 尹立苹,李彦启,刘 莹,等. 高等学校采购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200-201.

[7] 周智彦,谢宝祥,张锡庆.高等学校自主招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1):17-18.

[8] 范朝阳,李 青.谈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161-162.

[9] 章奕晖.加强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监督与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 (9):93-95.

[10] 季立光.高等院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的规范化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3):151-154.

[11] 周荣政.地方高校仪器设备政府采购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159-162.

[12] 张家栋,李士明.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特点分析及应对建议[J].实验技术与理, 2012(11):1-3.

[13] 杨雨清. 当前高校设备采购管理工作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2):96-97.

[14] 庄福金.谈仪器设备采购部门自我监督管理的制度建设[C]∥2005全国高校设备仪器管理学术研讨会, 2005:151-154.

[15] 王 杰,刘晓鸿,冯 璐.高等学校仪器设备采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11):215-217.

[16] 崔益军,李宜祥,洪 霞,等. 地方综合性大学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9):242-244.

[17] 黄朝华,叶肇敏,吴 炎. 高校进口仪器设备购置工作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6):214-216.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水利(2020年12期)2021-01-18 05:59:02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选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