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芬 福建省连城县林坊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福建连城 366200
肝片形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一种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脏和胆管内引起的寄生性蠕虫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管炎、肝炎,并继发营养障碍、全身性中毒、腹泻、渐进性消瘦、虚弱、贫血和生长发育受阻等症状,可引起牛羊,尤其是犊牛、羔羊的大批死亡[1]。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减少,丘陵、山坡、弃耕地增加,为发展草食动物养殖创造较好条件。近年来,连城县养羊业有了较大发展,养殖户积极性很高。多数养殖户缺乏专业技术,养羊经验不足,对羊群的观察不细致,对疾病预防不足,尤其是对寄生虫病的预防不够重视,常引起山羊生长缓慢,甚至成批死亡。笔者于2018年1月接诊一例山羊病例,通过临床观察、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片吸虫病,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我镇某养羊专业户,饲养230只南江黄羊,自繁自养,自2017年11月份以来大多数山羊出现机体消瘦、生长缓慢、贫血,个别山羊逐渐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量减少,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后期排红褐色尿液,10~15 d后相继出现患羊死亡。尤其是3月龄以内的羔羊发病较重,3个月内死亡9只羔羊。养殖户一直以为是肠炎,曾用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药物治疗,均不见好转。
患病羊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可视黏膜极度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眼睑、颔下、胸部及腹下部水肿;部分患羊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排出的稀粪呈黑褐色,尿液呈黄褐色,按压肝区疼痛敏感;后期昏迷、倒地不起,极度衰竭而亡。
剖检3只病死羊,剖检可见可视黏膜苍白,肌肉色泽苍白,机体消瘦;腹水、胸腔积液明显增多,其中有1只可见腹腔内大量出血。肝脏肿大硬化、与腹膜黏连,肝脏小叶增生;肝脏表面有白色绳索样瘢痕,边缘钝圆。切开肝脏胆管有污黄色黏稠液体流出,混杂有棕灰色扁平叶状虫体(虫体长20~30 mm,宽8~10 mm)。胆囊胀大,胆汁浓稠;剖开胆管和胆囊可见片形吸虫虫体,胆管壁发炎并有磷酸钙等盐类沉积。肠系膜有胶冻样水肿。
采用虫卵沉淀法进行虫卵检查。取新鲜羊粪10 g置玻璃杯内,加清水100 mL,用玻璃棒搅拌成均匀浑浊液,用60目铜筛过滤,除去粪渣,滤液静置30 min,倾去上清液,杯底留15~20 mL沉渣,再加清水混匀,再沉淀,如此反复2~3次,直至上清液清亮为止。最后用吸管吸取少量沉渣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呈长椭圆形的金黄色虫卵,大小为(133~157)μm×(74~91)μm。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山羊肝片吸虫病。
1)对所有羊只按每千克体重用硝氯酚5 mg,一次性灌服,5 d后,再灌服1次。
2)对有水肿或腹泻严重的羊只,使用抗生素、配合强心药进行输液治疗。
3)对于过度消瘦的羊,饲喂优质干草和精饲料。
采取上述措施后,疫情迅速得以控制,3 d后有所好转,除2只患病严重的羔羊死亡外,其余均恢复食欲,一周后羊群基本痊愈。
7.1 定期驱虫 驱虫是预防该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建议每年驱虫4次 (每3个月驱1次),其中春末(2~3月份)和秋末冬初(10~11月份)驱虫尤为重要。选用药物有阿苯达唑、硝氯酚、肝蛭净(三氯苯达唑)等。驱虫时应实行圈养,及时堆积粪便,防止寄生虫及虫卵污染草场及环境[1]。
7.2 搞好卫生、做好粪便处理 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并堆积发酵杀死虫卵,以防止虫卵再次污染牧草和场所。
7.3 消灭中间宿主 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淡水螺。可通过兴修水利、填平改造低洼沼泽地、采用化学灭螺、生物灭螺,或改变水土结构来破淡水螺的生活环境。同时避开在低洼、潮湿处放牧,尽量选择地势干燥的地方放牧。
7.4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轮牧,并在地势干燥的地方放牧。确保羊饮用水的清洁卫生。在冬春枯草季节适当饲喂精料,增强体质[2]。
7.5 控制用药量 硝氯酚药物毒性较大,注意用量不要过大。若过大易造成羊只中毒,特别是羔羊易中毒死亡。硝氯酚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毒。
[1]江斌,林琳,吴胜会,等.羊病速诊速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9-80.
[2]沈锦华.一例南江黄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及体会[J].福建畜牧兽医,2017,39(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