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新荣
(百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国梦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对其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P2)按照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之相对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国梦在基本内涵、本质属性、经济渊源、表现形式、实现路径、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美德,国家命运与个人幸福密切相关。1840年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伟大人物和先进阶级,如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洪秀全;主张民族、民权、民生的孙中山;主张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无产阶级。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第11位,上升到2010年第2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第175位,上升到2014年第100位;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第29位,上升到2013年第1位;外商直接投资由1978年第128位,上升到2014年第1位;外汇储备由1978年第38位,上升到2010年第1位。[2](P3)中国由贫穷落后的低收入国家晋升为温饱小康的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君民关系上,中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也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如:《尚书》记载有“重我民”、“唯民之承”、“施实德于民”等;《庄公三十二年》记载有“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国语》记载有“民和而后神降之福”。儒家更加重视民生,如:孔子历来主张重民、富民、教民。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篇)荀子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另外,在国富与民富方面,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民富方面的思想。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比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振兴中华最深厚的力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种种磨难没有中断中华文明顽强发展的进程,千难万险没有挫伤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的昂扬斗志。正是紧紧依靠人民,中华民族才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依然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近代一般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为起点。从1840年到现在,中国梦有170多年的历史。虽然中国梦仅有170多年的历史,但是她植根于中华民族整个历史中,植根于中国5000年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植根于古代中国辉煌的经济成就中。所以说,中国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脉络,光辉灿烂的经济成就。为此,分析中国梦,不能脱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不能脱离其曾经辉煌的经济成就。近代以前,中国无论经济还是科技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经济领先。在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通过养活人数的多少,可以预测当时经济发展情况。15世纪,中国人口众多,有1亿~1.3亿人口,而欧洲只有5000万~5500万人口。[5](P5)18世纪,全世界有9亿人口,中国占3亿,养活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毫无疑问占世界第一位。[6](P13)当时,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农艺赞不绝口。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认为,在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 10∶1”[6](P14-15)。另外,英国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明确指出:过去2000多年里,有1800多年中国位居世界前列。
2.科技“早熟”。中国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必定是其技术上的“早熟”。中国在11世纪就出现了活字印刷,大量书籍随后出现。[5](P5)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的重大科技发明有300多项,其中中国人发明了175项。唐宋时,科技发明成果占全世界的70%。中国的科技发展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变革。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文明古国的中国,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5](P5)中国近代以前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近代以前文明史中蕴含的深邃经济思想。
1.经济思想深邃。(1)财富生产。早在西周时代,人们对劳动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认为辛勤劳动会带来富裕,“慎之劳,劳则富”。[7](P2)随后,管仲、王安石等对财富来源进行了具体阐述。管仲认为:“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管子·八观)王安石认为,财富生产有两个根源,第一个是劳动,“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财”,第二个是自然,“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7](P318)这一观点清楚地表明了劳动与土地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只有劳动与土地相关作用,才能产生财富。这一思想与威廉·配第提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P103)、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和自然界在一切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8](P988)等观点相同。(2)分配不公引发社会动乱。孔子指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9](P239)在孔子看来,社会分配公平则社会秩序井然,社会分配不公则社会动乱。这一观点与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剥削工人,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必将引发工人为争取自身合法权益进行的斗争具有类似之处。(3)量入为出的财政观。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比较大的统一国家。为了统一财政,提出了一些财政原则。“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7](P2)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有利于防止国家出现资不抵债、生产不能顺利的情况。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指出,只有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都得到实现后,资本主义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的观点具有相似之处。(4)调控为主的市场原则。西周市场经济比较繁华,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市场原则。“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也就是说,通过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经营商品种类和价格,不存在的要使其存在,有利于民生的物品要使其丰富,不利于民生的物品使其消失,使奢侈品不断地减少。这种市场原则,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逐利性带来弊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揭示资本本质时,阐述了资本的逐利性,在揭示价值规律时,论述了资本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此可知,虽然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通过阐述市场弊端论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阐述资本弊端论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都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二者可谓是“异曲同工”。
2.经济思想现实性。这些深邃的经济思想,虽然与当时的生产条件,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生产环境下,有些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0](P707-708)当然,挖掘传统文化不仅仅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慎之劳,劳则富”,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具有重大的启发;财富收入分配不均会引发社会动乱,对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量入为出的财政观对“去杠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控为主的市场原则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铲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基础,标志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制度的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中,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经济上的平等决定了人格尊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可以说,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国梦是一种经济上的平等,同时也是政治上、社会上的平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平等。在中国,人人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元。改革前30年,城镇居民刚刚脱贫,但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农村居民整体上还未跨入温饱阶段。[11](P41-47)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343元增加到 2014年29381元,1979—2014平均增长率为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 134元增加到 2014年 9892元,1979—2014平均增长率为7.6%;城乡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211亿元增加到2014年485261亿元,1979—2014平均增长率为24.0%。[12](P4-7)在国家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幸福程度步步高升。《2012年世界幸福报告》显示,中国在2012年排名中位列第112位;《2013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2013年排名中位列第93位;《2014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2014年排名中位列第91位;《2015年世界幸福报告》显示,中国在2015年排名中位列第84位;《2016年世界幸福报告》显示,中国在2016年排名中位列第83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指引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非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上,中国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鼓励其他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而非在国际上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制造双重标准。
中国自古爱好和平,主张和为贵。孙中山同志指出:“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13](P8)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未征服过其他国家。中国坚信“好战必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要求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走和平崛起之路,在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同时,为世界人民创造幸福。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14]中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逐渐降低了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1950—1980年这一比例为6.35%,80年代降至2.3%,90年代则降至1.4%。[15](P273)在裁员方面,中国也不断裁减军队员额。如:2015年,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2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11次裁减军队员额。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年走的老路,既没有殖民扩张,也没有发动战争进行掠夺,而是依靠自身的制度优势和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新引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7.8%。2015年9月10日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同志表示,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16]在占全球经济比重的不断提升与自身经济增速的下台阶的综合作用下,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将大致保持在30%左右。[17](P65)加拿大迪利普·K.达斯认为:“一般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够带来互惠互利的影响,最终使中国与亚洲邻国之间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18](P92)“随着中国在超国家制度框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普遍期待它在全球共同体中发挥与其全球经济地位相当的作用。”[18](P139)总之,中国的崛起将会以影响极其深远的方式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18](P10)当前,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把力量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结构优化、要素提质、扩大内需和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等举措来促进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1976年,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法国,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综合国力由弱变强,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国,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伴随着其他大国的崛起,美国时代终将结束。与美国时代终结相对应的是东方的崛起。[19](P258-260)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通过和平崛起而非通过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实现中国梦的中国模式,将吸引更多的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的上升》一文中指出:“中国过去30年中GDP翻了三番这一事实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北京共识’比过去的‘华盛顿共识’更获人心,中国这种吸引力因它的经济外援和市场开放而进一步加强。”[20](P287)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国模式优越性日益凸显。
目前,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早在1999年,美国前总统里查德·尼克松就指出:“世界上最能干的10亿人民的潜力必将使中国成为经济巨人。”[21](P226)时隔十年,美国法里德·扎卡利亚于2009年也指出:“中国——这个崛起的大国,正在成为耀眼的全球明星。”[22](P2)最近,“历史终结论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指出,中国将给人类文明史做出重要的贡献,“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