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

2018-03-31 11:24:47
社科纵横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条件马克思主义

张 曼

(红河学院政治学与国家关系学院 云南 红河 661400)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文明成果的理论呈现,中国实际是现实存在,二者都没有主体性,不会自动结合,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必须有主体的推动,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你要找它,它就会回来,你不找它,它就不会回来,因为它不晓得你要不要它!”[1](P310)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首先是主动走向理论的人,其次是能将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

是谁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此理论运用于中国问题?有学者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唯一主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推动者是不是只有中国共产党?党外的知识分子和群众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没有发挥作用?答案是显然的。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资产阶级的一些人员就已经在介绍、翻译马克思主义了,孙中山、朱执信、戴季陶、马君武、胡汉民等都一定程度上介绍或传播过马克思主义,不能说他们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的结合没有贡献,对此,毛泽东也是承认的。[1](P290)又比如早期共产党员李达在离开党组织后也仍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既然党内和党外的知识分子和群众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是不是主体可以笼统地用人民群众来概括呢?如果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殊性完全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应是历史主体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早已经展开,虽专著鲜见①,但论文较多,研究内容多样,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主体特征、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间关系等方面,最大的争议仍在主体如何确定这一根本问题上,澄清这一问题,就需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研究述评

关于主体条件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已有学者提出应对此做出具体的回答[2]。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还散存于学者们的论文中,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

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陈金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2]杜芳强调人民群众成为主体的条件是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自觉、主体能力及对实践的能动参与。[3]肖铁肩、刘真金提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三个要素,指出人民群众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文化素质才能理解、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践行是成为主体的重要条件。[4]李张荣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分为个人主体、组织主体和群众主体,提出个人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用才能成为主体,人民群众要通过知识分子、理论家、党的领袖以及中国共产党这个桥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主体。[5]目前,学界提出的主体主要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政党主体(但只限于中国共产党)、群众主体,主要的争议点在于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需不需要中介。对于此,有几个问题需要先理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否也直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需不需要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社会历史的一个特殊领域,历史的主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理应区分。如果只要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就自然而然得出人民群众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那么以此类推,任何领域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循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应体现的特殊性并没有体现。至于中介问题的提出,不承认中介则陷入了第一个问题,承认中介至少是承认这一主体与其他历史主体不同,体现了其存在的特殊性。

政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师吉金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国情、独立自主的原则、具有创新精神、有成熟的领导集体和核心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这个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性,但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过程还是两个过程?并且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对其他政党能否适用?目前,政党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一点已基本得到学界认可,但是讨论政党主体时仅限于中国共产党,这在理论上就有不周严之处。因为,从历史上看,民主党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并非没有发挥作用。但目前还未看到将其他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相关讨论,很显然,是先预设了主体才进行主体条件的讨论。

个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周向军认为,毛泽东的主体条件包括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顽强的奋斗精神、优良的学风、优化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维品质、杰出的创新意识。[7]白树震认为,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包括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理想,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个性品质,观察处理问题的新视角,科学而实用的思维方式。[8]邵南征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条件包括全面的理论素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9]此类讨论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者展开,都是先确认主体,后讨论主体条件,这里的主体条件更应该是主体特征,且涉及范围还比较窄,主要从个人品质入手。

此外,岳强认为,群体之于个人,政党之于一般人群,前者都具有后者不可比拟的优势,从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该是群体而非个人,是政党而非一般人群,并且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信仰马克思主义、掌握中国国情,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主体。[10]周楠认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懂得中国国情,能将二者相结合,并将“相结合”的经验做马克思主义的提升是成为主体的条件。从而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唯一主体[11]。张震环也持相同的意见。[12]汪青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型主体,中国是实践型主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结合型主体,是主体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成为主体。[13]这样的主体分类与大多数文章不同,暂且不论此种分类的优劣,但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不同主体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一共同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从已有的研究看,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讨论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此问题关注度还不高,学者们尚未将主体条件专门讨论,现有的研究都是间接存在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二是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个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主体条件,涵盖面较窄,并且条件各不相同,出现了不同主体不同条件的情况,没有顾及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该有的共同属性;三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条件存在争议,中介问题是主要的争议点。从现有的成果看,主体研究多并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主体条件的研究往往先预设主体再来论主体条件,还没有回答“为什么是”就已经回答了“是什么”,不符合逻辑,而且常常将主体特征、主体作用与主体条件混同,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还有争议,之所以争议就是因为条件研究没有跟上,这些都为开展主体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界定及其构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研究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再次澄清。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提出是为确定主体提供依据,从主体条件来探明主体,因为只有先具备条件,后才能成为主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特殊领域,有其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等于全部的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要区别于其他历史主体,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这一区别点也正是探索主体条件的起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提出,是为了深化对主体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学术界尚未见权威的界定和解释,岳强提出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应具备的条件”的提法。[1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规定性,事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质”的区别。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这一概念,要从区分几个相关概念开始。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与社会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因此,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14](P182)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都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主体当然包括个人,以及由个人组成的组织和群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是历史主体的重要构成,因而其主体应体现历史主体的一般性,即对社会历史的推动性,社会历史的推动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改革、科技等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据位置,但并非全部位置,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社会历史主体一般性基础上,也要体现对中国发展的特殊推动作用,而这个作用很明显是来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正确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也应从这一特殊性出发,只有循着这条特殊性的线索才能找到明确的主体。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与客体。矛盾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与客体相互对立而存在。可以通过确定一方来确定另一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可以通过确定主体来确定客体,或者相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学界首先着力探讨的是其内涵,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无主体的表达,即对客体的表达,以此为开端,我们能从客体的研究中探析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中,客观实际的东西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实现二者的结合是主体的责任,结合的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能将二者进行结合的能力应该是主体条件。

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与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是对主体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进行考察,是对人、组织或群体为什么会成为主体的原因进行探究。探索主体条件,要将研究的视野往前推,考察主体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前具备什么条件。具备条件在前,成为主体在后,并且,具备条件只是具有了成为主体的可能性,可能性还要向现实性转化,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用,是在确定了主体之后,对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考察。简单来说,主体条件研究是针对“为什么是主体”进行分析,作用研究是针对“主体发挥了什么作用”进行分析。

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和主体特征。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具有相似性,同样是具备条件在前,成为主体在后,探索主体特征是更靠后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研究探索主体“为什么能成为主体”,是确定主体的依据。而主体特征是确定主体后对其特征的分析,在二者的主要内容上,也许会有很大的交叉,但交叉是必然的,因为潜在主体所具备的条件,在成为确实主体后就转化为了特征。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以此为思路,我们应从“现实的人”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考察是哪些主体实现了二者的结合,他们的什么条件能实现这种结合。历史呼唤主体,社会历史的物质动因召唤特定主体的出现,不同的历史境遇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不同,对主体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也会不同。

综上所述,主体应区别于其对应的客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应区别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其他主体,不仅应该具有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一般性特征,也应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殊性。主体条件是主体应具备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实的历史进程,动态性、变化性、发展性是历史进程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应随社会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的基本构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由三种能力和两种态度构成。三种能力包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掌握中国实际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两种态度指的是爱国之心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丰富的博大体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现在,当人们在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往往将马克思主义限定在经典作家的思想上,认为其存在形态只有理论形态的大部头著作,而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形态,既有理论形态,也有实践形态。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从形式上也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包括经过中国知识分子转化后的相关研究论著,从内容上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术较强的理论,也有提炼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已经融入现实的,通过路线、方针、政策、活动体现出来的政治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不能只狭隘地理解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也应当做出相应划分,既包括对其理论形态的认识,也包括对其实践形态的认识,既包括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也包括对各种发展成果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因为普通大众对经典著作的了解有限,就完全否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情况。对相关理论的掌握,特别是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掌握,不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只能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群体中,必须承认,经典作家理论与中国受众存在语言、文化、思维上的某些障碍,直接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掌握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但通过知识分子群体,马克思主义可以转化为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形态,成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理念和规则,所以民众也能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可以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语言展现出来,经典文献虽然是其存在形态的重要构成,但也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广大普通民众虽不能直接看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但不能据此就否认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情况。

2.掌握中国实际的能力。中国实际是丰富且复杂的,是多层次的,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各种问题。中国实际体现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也体现为地理环境、人口结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更体现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基本诉求。所以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实际问题是什么层面上的问题?国家层面的问题才属于中国实际问题,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都算在内?对中国实际问题的定位,将产生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显然,人们生活中的问题虽然琐碎,但确实也是中国实际问题的一部分,并且是国家层面问题的源头。中国实际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个体虽然对中国实际的掌握难以完整,但是作为个体的人都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掌握中国实际,同时,也必须承认,群体、组织、政党对中国实际的掌握将更具有优势。

3.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有灵活、周严的思维,选择适当理论的能力等,这一能力主要体现在实践中。

4.促进中国发展的情感,即爱国之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只掌握中国实际还不够,还需要热爱祖国,充满促进国家发展的美好情感。促进国家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目的。只有既热爱中国又掌握中国实际的主体才能为了中国发展进行探索,才能具有积极参与国家革命、改革、建设的社会实践的内在驱动力。

5.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是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了解,不带有感情色彩和态度倾向,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将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作为主体,如果只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接受,是不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不能停留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更应包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倾向。理解理论是正确运用理论的基础,接受是一种态度表达,只有接受理论才会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倾向,只理解不接受或者没有理解就接受都会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以上的分析得到认可的话,接下来要论证的是这些能力、态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中是否应该同时具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的内涵可以清楚得出,这五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不论是个人、组织或群体只要具备了这五个条件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倡者和主要推动者,既掌握理论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又掌握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既掌握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问题,又掌握国家层面的中国实际,又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又能将经验提升为理论,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主体毋庸置疑。不能否认,政党、组织或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将比个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不是说个人或其他组织不能成为主体,只要具备这五个条件都可以成为主体。只有先承认个体的力量,群体或组织的力量才有依据。但是必须清楚的是,具备条件只是个体、组织或群体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具备了可能性。之所以说“可能性”是因为要转化为“现实性主体”还要看是否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实践,参与了实践活动才成为现实性主体。如果只是具备了前面所说的能力与态度,但没有参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根本不会开启,但“是否参与实践”与“是否具备参与实践的能力”是两个问题,后者才是主体条件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参与实践是成为其主体的必要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键。当可能性主体转变为现实性主体后,才需要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征、作用、实践经验向理论提升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社会实践基础上创造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苏俄的运用是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一次飞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的运用首先是从理论到实践,也需要从实践到理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来看,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有一个环节是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以此指导以后的实践。两个环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构成。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经验向马克思主义提升是现实性主体的工作,是现实主体对之前阶段的总结和提炼。因为,主体从可能性主体转化为现实性主体的过程,也是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结合成为现实后,才产生经验,才有将其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的问题。因而,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提升不应当是主体条件,只应当是现实性主体的任务。基本的逻辑是,具有成为主体的条件,通过实践成为主体,主体对经验进行升华,条件居于最前。虽然广大民众都具备成为主体的条件,但成为现实主体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在现实主体中能将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的,又只有其中的少数精英分子,因为这个环节要求主体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能力,从历史上看,这一重任主要由党的领袖群体和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完成。

注释:

①目前看到的只有王浩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岳强的《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生成与演进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

[3]杜芳.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2).

[4]肖铁肩,刘真金.论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J].求索,2011(9).

[5]李张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元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16(3).

[6]师吉金.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身条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

[7]周向军.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3).

[8]白树震.论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J].铜陵学院学报,2006(6).

[9]邵南征.从李大钊看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者的个人条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

[10]岳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1).

[11]周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及主体特征[J].人民论坛,2011(11).

[12]张震环.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客体范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7).

[13]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系统与主体向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3).

[14]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中国化条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