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宁翠娟
目前,碳纤维已经应用于日常用品、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产业,在军事和民用领域耳熟能详,但这都离不开碳纤维企业幕后的努力。编者选取了德国SGL集团、印度信实工业公司两家国外碳纤维企业,从他们的案例中寻找中国碳纤维发展启示。
德国SGL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碳材料生产企业,于1997年收购英国RK carbon fiber ltd而进入碳纤维领域,旗下产品丰富,包括碳和石墨烯、碳纤维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
2017年至今,SGL集团动作频繁,从BENTELER汽车收购其所持有的合资公司BENTELER-SGL的股权;从宝马集团收购其所持有的合资公司SGL Automotive Carbon Fiber(SGL ACF)的股权;出售公司持有的合资公司SGL Kümpers的股权等等。据SGL集团声明,其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碳纤维/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的业务,并将其统一整合到旗下的复合材料事业部。
2017年1月10日,为提高旗下碳纤维业务的生产效率,SGL集团决定将位于美国Evanston的工厂出售给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在美全资子公司,而将自身注意力集中到美国Mose Lake工厂(与宝马合资)和苏格兰Muir of Ord工厂上。
Muir of Ord工厂是SGL集团在欧洲碳纤维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来源。经过升级改造,已具备生产24k碳丝的能力。SGL与BMW合资投建的Mose Lake工厂位于美国华盛顿州,是全球最大最现代的大丝束碳纤维工厂。自建成投产之日起,便成为SGL集团全球生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行业多领域的客户供货。两处工厂所生产的碳纤维产品,均可在整个价值链上下游进行应用,为汽车、风电、航空工业的客户提供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品。
为执行覆盖碳纤维产业链的长期发展战略,努力发展成为既具备碳纤维解决方案,也同时掌握碳纤维部件制品量产工艺的领先制造商,SGL集团先后完成了数次股权的收购和卖出行为。
2017年11月8日,SGL从合作伙伴BENTELER Automotive处收购了合资公司BENTELER-SGL的剩余50%股权,将其纳为全资子公司,强化汽车复合材料的研发实力。对此,SGL集团总裁Jürgen Köhler表示:“借此机会,公司扩大了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的量产产能,具备了为客户提供‘碳纤维-织物-部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而BENTERLER Automotive公司总裁Laurent Favre则表示:“收购完成之后,BENTERLER仍将继续与SGL集团展开合作,并在适当的时候购买其玻纤/碳纤复合材料产品。”
2017年11月24日,SGL集团分两步从宝马集团处收购了合资公司SGL Automotive Carbon Fibers(SGL ACF)剩余49%的股权,将其纳为全资子公司。SGL ACF位于德国Wackersdorf的工厂将于2018年1月移交给SGL集团,而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Moses Lake工厂将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移交。据悉,SGL ACF由SGL集团和宝马公司共同创立于2009年,旨在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新应用,同时巩固宝马公司的碳纤维供货渠道。SGL ACF与宝马集团正在执行过程中的、涉及宝马i3、宝马i8、宝马7系的供货协议不受此次收购行为的影响。SGL和宝马双方仍将在未来就碳纤维的应用继续展开合作。
2018年1月10日,SGL集 团将所持SGL Kümpers合资公司51%的股份出售给合资伙伴——家族企业Kümpers GmbH。 据 了 解,SGL Kümpers成立于2007年,主要生产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相关织物。SGL集团方面称,此次行动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集团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碳纤维产业链布局,以旗下纤维复合材料事业部(CFM)所辖的五个事业点为基石,集中力量研发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及其部件制品的生产工艺。
2017年9月7日,印度信实工业公司(Reliance)宣布并购KEMROCK公司资产,正式进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信实集团表示,其通过由11家银行财团组织的电子竞标,获得了KEMROCK的资产(这说明KOMROCK很可能资不抵债,被债权的银行控制下拍卖)。
KEMOROCK公司于2011年8月1日,宣布其第一条工业碳纤维生产线开机,碳纤维的商品名为“JAITEC”。其碳纤维技术来自于印度航空航天实验室(NAL),隶属于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NAL下属部门——碳纤维及预浸料中心,为KEMOROCK转让了全套碳纤维制备技术。而NAL的技术则来自于英国RK carbon fiber ltd,前面已经说过,该公司于1997年被德国SGL集团收购。
印度的碳纤维产业梦依然在持续,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刚对此作出了解读:
1.碳纤维产业需要实力雄厚的企业来做。
印度信实工业公司是印度排名第一的私营企业,主要业务在能源、材料与通讯领域,该企业名列世界500强中的200来名,实力雄厚。KEMROCK只是中型企业,其财力养不起碳纤维制备技术的成熟过程。这对于中国的碳纤维企业与新的投资者具有警示作用:当前,碳纤维制备技术如同F1赛车,不要以为买了法拉利就能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更重要的是要有舒马赫这样的顶尖高手来驾驶。
2.KEMOROCK的冒进是他输掉老本的原因。
2010年,在并非成熟的技术基础上(NAL只是有一条老掉牙的从英国引进的中试线),其建立了300吨~400吨/年的小型工业线(全部欧美设备),还在建设中,就开始洽谈三米宽大线的设备采购。至于小生产线出现什么问题,有什么严重错误,是否需要在大线设备上更改,他们完全不懂。
在中国碳纤维业界也有很多类似案例。很多企业的决策人,三天成为了专家,以为碳纤维就是一个花钱买设备的问题。魄力一上来,两三条线一起采购。你可以批量采购法拉利,但也得先培养一批“老司机”。工业碳纤维制备技术远远不是成熟的技术,近些年一定有巨大的技术创新出现。今天买这么一堆设备,明天很可能就成为“鸡肋”,甚至企业的“负资产”。
看国际巨头公司,从开始订购设备到稳定品质的产品,再到批量销售,需要12~15个月完成。有这个能力的才叫相对成熟的工业化技术。而不是一些企业看着黑色的纤维出来,抽几个样一测,挑选几个好数据,就是成功了。之后,在工业生产线上,不断做实验、不断改设备、不断稳定纤维品质、不停积累测试经验……短短几年就能把固定资产投资烧没了,还把老本行给拖死了。
3.专家在碳纤维产业究竟发挥什么作用?
印度信实工业公司在收购了KEMROCK之后,已经认识到:碳纤维行业,远远不是“光有钱”就能搞定的产业,也不是NAL这点实验到中试的水平就能搞定的。该企业已经开始在国际上网罗顶级的工业级技术专家。
碳纤维制备技术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技术专家是团队的灵魂,同时也必须要有大量工艺、装备、表征测试、操作等发达的四肢与体魄。作为技术灵魂人物,他首先要强身健体,否则他的技术、经验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完全变形与走样。
中国的碳纤维,也要破除对专家的迷信,以为专家一到现场,手到病除。在工业化的早期,在实验室阶段以及中试线阶段,某个技术专家的作用相对是显著的。一旦进入工业生产,你只能相信你自己的技术与生产团队,也只能依靠这个团队把纤维做好、做稳定、成本做低。国际顶级专家也必须把他的技术与经验通过对你的团队的传授来实现,这样才能做到“授人以渔”,这才是真正懂行的专家,才是对企业负责的专家。
所以,让那些“脚痛医脚”的二把刀专家远离你的车间吧。越早远离,越小伤害。
4.工业技术该如何积累?
技术的积累,尤其是工业技术的积累,无疑是个艰苦的过程。首先,我们的企业技术生产管理者必须要有百般挑剔的“恶习”,不能容忍“差不多”“基本可以了”,车间中没有“恶人”,就不可能有高品质与稳定的纤维生产。其次,装备必须要有“工艺灵魂”,它应该清楚你的工艺需要它做什么,并能给你留出调整的余度与需要的精度和完成工作的低成本。最后,操作人员是一线的“工匠+前线技术人员”,其最清楚工艺设定后纤维的变化,装备与工艺的匹配、操作的便利、设备维护等等细节,无疑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所以合格的操作人员是前线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的缺乏经验与不认真,会完全误导整个工艺的调整,“靠手摸、看颜色、靠鼻子闻”的“老师傅法”早已过时,一切的工艺调整必须以测试数据为纲,生产务必尽快进入大数据时代,也只有数据才能“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