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红到树 一水碧依人
——石涛《千山红树图》赏析

2018-03-31 02:45□蓝
老年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吴湖帆红树千山

□蓝 岚

石涛本名朱若极,小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谦之十世孙,广西全州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之一。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称监国,后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他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

石涛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曾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明亡之时他不过是个三岁孩子,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姿态。这与渐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因而,他虽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山呼万岁,还主动进京结交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故而功败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度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捭阖、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

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已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他的山水画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他作画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对清代以至现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千山红树图》,描写的是大涤子山秋天满山红叶的景象。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用墨浓淡干湿,笔简墨淡,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生意盎然。作品描绘孤寂的大涤子山上,山石丛生,秋水旁两棵秋树与山石的红色相得益彰,正谓画中的题诗“千山红到树”。两棵树的画法,一疏一密,形成对比,与孤零前行的老者“作邻”。山坡上的野草捭阖飘动,更加衬托出画家内心孤寂凄凉的情感。

作品的签条为吴湖帆先生所标注,内容为:“大涤子秋山图真迹,大风堂旧藏,吴湖帆题签。”钤印为“吴湖帆”。画作上有石涛的款识,交代了作品创作的相关信息,内容为:“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避暑知无计,鱼缯雪染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似有云来岫,呼之澹远亲。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寄与前士,当寻作比邻。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记得我旋路,开轩接渭滨。时丁卯长夏,客三槐堂,谓老道翁见访,读案头卷上,喜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之句,出纸命予写山,复用为起语,并呈索笑,石涛济山僧。”画上有石涛的钤印:“苦瓜和尚、臣僧原济、我法”以及后人的收藏印:“海隅殷简公藏、宝宋斋藏金石书画”。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他的作品还讲求气势,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他的绘画理论也尽显修养,且包含着其一生对艺术的探索和认识。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自己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著名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千山红树图》清·石涛 136.5cm×51cm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猜你喜欢
吴湖帆红树千山
红树林诞生记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会“上”树的鱼
吴湖帆《谢朓青山李白楼》
红树植物无瓣海桑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品梅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