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承 戴克洋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发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近几十年来,依靠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发展方式,在为我国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快、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同样,制盐行业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对发展路径的选择。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诸多对经济领域发展的思考和构想。观察这些思考和构想,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目标;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1]。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制盐企业的发展颇为不顺。从2008年来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我国大规模投资的刺激推动下,制盐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显现,但随着我国投资刺激经济作用的日渐式微,制盐企业的诸多问题得以显现:
两碱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两碱用盐的需求扩大,但制盐行业准入门槛低,使得部分地区和企业盲目扩大产能。随着制盐企业产能的扩大,新项目的投产,过剩的产能短时间不能消除,制盐企业面临着产能富余造成的积压。同时,盐作为大吨位、低价值资源化产品,受到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制盐企业的销售范围,导致了一部分制盐企业面对较大的市场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2]。
长期以来,食盐专营给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利润。随着国家对食盐专营的逐步取消,食盐的供应、销售、价格将完全由市场决定,由于受到食盐专营体制的约束,食盐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食盐的销售价格会回落,在这种情况下专营的取消,制盐企业在食用盐板块上的利润会减少。
尽管制盐企业都在开发和生产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盐产品而努力,但仍出现产品结构单一的现象,在市场可见的盐产品品种不多。已开发的多品种盐,绝大多数仍属于食盐中保健盐、调味盐系列,产量低、市场份额小;公路融雪盐、畜牧盐、水处理盐、洗涤用盐、高纯度工业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从数量、品种、质量等各方面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液体盐的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卤水深加工系列产品,如钾镁肥、阻燃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3]。
我国的制盐企业绝大多数是单元化发展,产品仅仅是盐,产品单一、附加值低,对延长产业链还存在观望,只有少数制盐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盐化工,进军烧碱、纯碱、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领域;同时卤水的资源利用率极低,没有对卤水进行深加工。总体上来看,制盐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抵抗市场冲击风险能力较差。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制盐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唯有从以资源、劳动力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技术和产品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其中产品创新是制盐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经济新常态内涵十分丰富,但主要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以往靠扩大规模、劳动力密集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集约式增长。这表明产品结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制盐企业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是以创新为前提的,产品创新在一个制盐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中起到重要的租用,只有具备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才能使得制盐企业根据国情实施科学合理的产品结构优化政策。
我国制盐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关键生产技术落后,技术进步投入少,技术进步体制存在问题,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认识不够,对研发投入不足是我国制盐企业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足产品创新,大力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产品是提升制盐企业技术水平的关键。
从制盐企业的角度来说,产品创新是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产品通过追加投资等方式进行产品升级和产品更新,调整市场营销,直至最终消费这一系列过程中所做的细分和整合。制盐企业的产品创新有如下几个对策:
制盐企业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延长制盐产业链,将发展盐化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大力进行盐的下游产品开发,利用自身原料优势进行两碱的生产,提高盐碱一体化程度;以纯碱、烧碱产品为依托,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如纯碱可开发出重质纯碱、轻质纯碱;以纯碱、烧碱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精细化学品产业链,增加企业的经济增长点。除了延长产业链,制盐企业还可以整合资源,进行卤水综合利用,可通过对卤水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满足两碱要求的液体盐产品,还可发展卤水养殖产业,提高了采卤的资源利用率。
食用盐的用量虽然占我国原盐比重不高,但食用盐的利润较高。因此,制盐企业搞产品创新,立足点是要搞好食用盐的产品创新。食用盐产品创新应遵循“更加注重食盐的内在品质、功能多元化、包装更精美、规格更多样”的创新理念。食盐品种不搞同类化,要搞差异化,赋予食盐产品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引领市场趋势,包装要新、奇、特,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可以明确以下的产品创新方向:一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顺应天然、绿色的健康理念,深加工不同粒形粒度的食盐产品;二是结合现代食品生产工艺,研发创新营养多样、口感不同、色彩美观的食盐产品;三是利用企业独特资源和生产工艺,聚集新型调味品资源,研发创新出适合不同地区人群口感的调味盐产品;四是对现有食盐进行升级换代,细分食盐市场,研发针对细分地区和人群的高端食盐产品;五是结合《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借鉴国际和外省减盐策略的成功经验,合理利用氯化钾食品添加剂在食盐中的使用许可,加强与卫生、医疗单位的合作,研发适合特殊群体的优质盐和健康盐;六是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寻找既符合法律法规,又能规避政策风险的产品创新之路。总而言之,从掌握原料资源入手,结合包装的新颖,突破食盐产品创新的瓶颈。
功能性盐产品创新要结合我国地域特色、人们的生活习惯,打破盐就是用来食用的习惯性思维,挖掘盐在保健、日化、护肤、美容、工业、公路融雪、水处理、畜牧养殖等多方面的功能。根据国内功能性盐的开发情况,并结合国外成功的经验,功能性盐系列产品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以普通优质的盐为载体,通过物理作用在盐中添加营养物质,经过搅拌或特殊工艺处理,开发出畜牧家禽宠物盐、养殖用盐;二是根据现代生理学为理论基础,利用盐具有杀菌消毒止痒的特点,以优质盐为载体,通过添加具有保健、美容护肤、清洁的物质,经过特殊工艺精制,形成日化美容盐、足浴盐、沐浴盐、蔬果洗涤盐等产品体系;三是根据盐在工业领域的特殊用途,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水处理盐、公路融雪盐等。同时,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年龄结构、消费水平、思想观念、文化层次,细分市场,准确定位消费群体状况,认真分析不同品牌功能盐的市场定位,对市定位空白点进行细致分析,消费者的角度研发出更贴近不同人群的高中档系列产品,形成多层次、多用途、多类型的系列盐产品结构。
建立健全产品创新体系和产品创新活动流程,减少行政干预,将产品生存能力还给市场,形成上市产品市场淘汰机制。将产品创新活动作为制盐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对产品创新工作进行责任分解,下达量化指标,作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考核要求,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增强效率意识和责任意识。完善产品创新评价体系,以产品上市数量和销量为考核重点,与绩效挂钩。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在定制化培养产品创新技术人员的同时,面向全国,招揽一批高层次研发领军人才,形成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紧跟市场需要的产品创新团队。
制盐企业应以“技术研发的领跑者、规模生产的组织者、产品标准的制定者、市场竞争的主导者”为发展目标,引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全面的人才队伍,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利用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和研发优势,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合作共建、合作入股等方式,形成形成“产研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研发机制。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加大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重点围绕新型原料、先进工艺、优质盐原料资源、新型包装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掌控加强加快合作研发,同时注意通过合约、独特资源或工艺、申报专利等形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地域、资源、技术、营销、物流优势,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目前,盐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仅仅是调味作用,还没有意识到盐在生活、生产上的作用,对功能性盐缺乏认识,不能形成有效需求。这就要求制盐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创新的同时,也需依靠大量的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引导消费者消费,并树立品牌意识,通过积极努力,创造出广大消费者买着放心、用着舒心的盐产品品牌;同时,包装趋向高档化、多样化,积极引进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外观包装,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组织技术人眼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不断改进包装;此外,我国绝大部分盐产品还缺乏统一标准,对培育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有较大影响,这就要求制盐企业还应从专利、商标、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建设入手,对产品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加以保护。
经济新常态发展下,制盐企业正在经历着市场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一过程中,制盐企业要树立“市场需求“为根本目标的创新理念,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强化产品创新的“内部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产品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坚持“立足食盐,以盐为主,盐化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理念创新、服务创新,强化产品创新“外部链”。要坚持以产品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突出产品创新驱动,主动适应融入经济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李冠军,李岭,陈云平.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路径探讨[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4,(5):21-23.
[2]黄娟,张永锋,陈一君. 制盐企业的现状及产品结构的优化 [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27(3):24-27.
[3]陶迎春,陈庆保. 多产品盐开发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J].决策与信息,200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