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视角下旅游院校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8-03-30 03:27粟琳婷
现代交际 2018年24期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跨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跨文化旅游的兴起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对我国涉外导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促进跨文化旅游的良好发展,必须基于跨文化视角,构建良好的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大量的涉外导游人才。本文浅析了跨文化旅游对涉外导游的素质要求,探究了跨文化视角下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以期为我国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 涉外导游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16-02

近年来,跨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跨文化旅游产业对涉外导游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同时,对涉外导游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基于跨文化视角,对涉外导游人才进行培养,不仅要培养涉外导游的专业基本功以及外语能力,还要注重培养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培养既具有导游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一、跨文化旅游對涉外导游的素质要求

(一)旅游管理及相关服务知识

涉外导游要具备良好的旅游管理及相关服务知识,要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旅游专业的各项理论知识,诸如旅游地理学、导游业务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同时,涉外导游还要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旅游服务相关的各项礼仪、酒店服务相关细则、餐饮管理各项细则等[1];在旅游带团过程中,涉外导游要科学预防并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另外,涉外导游还应适当了解演讲口才与摄影等艺术。

(二)外语知识技能与应用能力

涉外导游要具备良好的外语知识技能与应用能力,特别是外语口语能力。在旅游过程中,涉外导游需应用娴熟的口语与外国游客进行沟通与交流,实时了解外国游客的各种需求,并为外国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服务。[2]同时,跨文化旅游要求涉外导游将本国旅游景区景点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等知识传递给外国游客,这就对涉外导游的外语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旅游要求涉外导游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外导游要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并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涉外导游要深刻理解本国旅游文化,在此基础上,将本国旅游文化有效传递给外国游客。同时,涉外导游要适当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社会生活等相关知识,在旅游带团过程中,能有效对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引导外国游客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3]另外,涉外导游在接触外国游客时,要注意中外游客在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二、跨文化视角下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对涉外导游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旅游院校对涉外导游人才进行培养,要对涉外导游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旅游院校要明确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涉外导游教学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旅游院校要深入考察跨文化旅游对涉外导游人才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对涉外导游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并注重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4]旅游院校要紧扣旅游知识技能、外语知识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方面内容,对理论教学课程进行科学设置。一是开设旅游专业相关的各类课程,诸如旅游地理课程、旅游心理课程、导游业务课程等,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职业素养和道德。二是开设外语专业相关的各类课程,以英语课程为主,辅之以各类小语种,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外语听力、口语以及翻译能力。三是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并熟悉中外文化在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具体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旅游院校要适当开设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诸如摄影、化妆、调酒、西餐礼仪以及茶道等课程。

(2)旅游院校要对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旅游院校要充分借鉴先进的导游教学理念,重点突出涉外导游教学具备的实践性特点。一是旅游院校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基于涉外旅游项目对典型案例进行设置,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涉外导游涉及的各类旅游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技能,并为学生设置相关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针对外国游客制订具体的接待方案,并对导游词进行拟定。二是旅游院校可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课堂教学对涉外导游活动的模拟训练,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涉外旅游项目,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相关课程,诸如“导游英语”等进行实地讲解和操练,有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5]

(二)强化涉外导游的实践教学

对涉外导游人才进行培养,要强化涉外导游实践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构建涉外导游实习实训基地。旅游院校要注重构建实习实训基地,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的涉外导游训练学习环境。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涉外导游教学情境进行良好创设,有效促进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6]旅游院校可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在实习实训基地中,模拟真实的涉外旅游场景,引导旅游专业学生将外国留学生作为游客,对之进行接待,并运用外语与留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留学生介绍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知识以及风俗特产等。

(2)组织学生参与涉外导游志愿者活动。旅游院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涉外导游志愿者活动,使学生真正接触到涉外导游的各项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涉外导游工作。

(3)对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应用。旅游院校要借助校企合作的背景优势,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我国旅游市场对涉外导游的岗位需求,对涉外导游人才进行培养。旅游院校要加强与涉外旅游企业的协作配合,为学生提供涉外导游岗位培训锻炼的机会。另外,旅游院校可加强与当地旅行社的协作配合,邀请优秀的涉外导游人员担任旅游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涉外导游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各项细节,使学生形成对涉外导游工作的初步认识。

(4)对“变体”学徒制进行应用。旅游院校可借鉴传统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对“变体”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涉外导游人才培养呈现出较强的特殊性,更强调实践经验的有效传递。[7]通过“变体”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涉外导游“师父”将各项实践经驗有效传递给“徒弟”。

(5)定期开展涉外导游实训。旅游院校要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抽出较多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涉外导游实训。例如,某旅游院校每周均组织学生沿着校园既定线路运用外语开展导游讲解模拟活动。对于模拟环境中的指定景区景点,由教师为学生进行外语示范讲解,其余景区景点,则由学生开展模拟讲解,有效锻炼学生的导游讲解技能,并增强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强化涉外导游“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院校要强化涉外导游“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为涉外导游人才的良好培养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支持。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针对涉外导游“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规划和具体目标。旅游院校要深入考察我国旅游市场对涉外导游人才的具体需求,并结合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现状,对涉外导游“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科学制定,将之纳入旅游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明确涉外导游“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涉外导游“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旅游知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2)构建涉外导游“双师型”教师相应的认证体系。我国教育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院校的协作配合,遵循《教师法》的具体规定,并深入考察涉外导游教学特点,积极借鉴先进的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经验,设立认证中心,对涉外导游“双师型”教师进行规范认定和严格考核,提高对涉外导游“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任职门槛。

(3)强化涉外导游“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工作。旅游院校要强化旅游专业与外语专业教学研讨工作的结合,构建互学小组,引导旅游专业教师与外语专业教师相互学习、砥砺促进,有效增强旅游专业教师的外语知识技能,同时有效增强外语专业教师的旅游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对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

(4)对涉外导游兼职教师结构进行优化。旅游院校可招聘优秀的涉外导游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有效利用涉外导游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水平。但对涉外导游兼职教师结构要进行优化,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语言背景、不同客源国导游背景和不同年龄段的涉外导游人员要兼顾。

(5)组织涉外导游教师深入旅游企业开展挂职锻炼。旅游院校可选派旅游专业优秀教师深入涉外旅游项目开展涉外导游实践,丰富涉外导游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技能。通常,旅游院校可组织旅游专业教师在涉外旅游企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顶岗轮训,并由人事部门对教师的挂职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将考察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6)培养涉外导游专业带头人。旅游院校要致力于培养涉外导游教学专业带头人,促进涉外导游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旅游院校要设立涉外导游教学专项经费,督促涉外导游教学专业带头人深入开展科研教学活动,并对旅游教学专业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经验,优化革新旅游院校现有的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8]

(四)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科学设定

旅游院校要对涉外导游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方式进行科学设定。旅游院校可沿袭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对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学习进行考查。可设置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书面考试方式,前者对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查,后者对学生的资料收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考查。同时,旅游院校可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诸如角色扮演、面试、辩论等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进行考查。另外,旅游院校在对学生实施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形成性评价在学生考核评价中占据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的学习训练。

(五)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旅游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旅游院校对涉外导游人才进行培养,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并引导学生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摒弃文化偏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克服狭隘的文化观念,从内心接受和认同异质文化,并尊重外国文化固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避免文化冲突。同时,旅游院校要引导学生超越自身文化立场,对异质文化蕴含的行为规范和语言习惯进行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异质文化蕴含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进行充分认识。旅游院校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置身于涉外导游相应的文化情境中,摆脱文化的局限性,对不同文化进行有效协调。[9]

三、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旅游要求涉外导游具备旅游管理及相关服务知识、外语知识技能与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视角下,要通过对涉外导游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强化涉外导游实践教学,强化涉外导游“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科学设定,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等措施,对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构建。

参考文献:

[1]侯贺英,吴润芝,冯婧晗.跨文化视角下保定市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4):170-171.

[2]王向颖.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视角谈涉外导游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J].经贸实践,2017(17).

[3]刘寒雨.旅游院校涉外导游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J].文教资料,2016(25):155-156.

[4]粟琳婷.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涉外导游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1).

[5]陈莹.天津市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6]贲培娣.浅谈高职院校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能途径——有感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涉外导游志愿服务项目”[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

[7]洪娟丽.涉外导游语言的跨文化性初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6(3):5-6.

[8]王向颖.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4).

[9]周琳.浅析云南省涉外导游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华夏地理,2015(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跨文化视角人才培养模式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探讨
关于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菜名英译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图腾文化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从跨文化视域看山村浩二改编的《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