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旭
【摘 要】戏剧结构是情节的安排,是戏剧作品的内在构造和组织方式,可以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结构的艺术。在漫长的戏剧史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作家作品,呈现出多彩的结构特色。中国传统戏曲几乎是“开放式”的戏剧结构,昆曲《牡丹亭》在结构的处理上,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来叙述,作为传统的结构方法,它以行动为指导,以冲突为基础,强调情节的“起、承、转、合”,有头有尾,完整统一。
【关键词】戏剧结构;情节;开放式;锁闭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008-02
戏剧结构,主要指戏剧作品的内在构造和组织方式,是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简单来说,是戏剧剧本的段落分析。可以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结构的艺术,例如音乐和美术,创作过程中都有结构的安排。
一、戏剧作品中三种主要的结构类型
戏剧结构是情节的安排,情节是事件的安排,情节是现在发生的事情,是现场展示,是眼前发生的事情,不能和故事混为一谈。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悲剧的布局,在古希腊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中,他把悲剧的六个主要因素列为:情节、性格、语言、思想、造型、歌唱,六个主要因素中,他把“情节”放在了首位,可见情节的布局在剧本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戏剧一般采用三段式结构,亚里士多德把一部戏剧作品分为三个段落:头、身、尾。头,剧作的交待和补叙部分,交待过去发生的事情,预示眼前即将发生的事情;身,推进人物的行动,发展故事情节,引发和激化戏剧冲突,让戏剧情节进入到激战前夜的状态,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尾,掀起高潮,把整个剧作推到顶峰状态,在观众的满足中结束全剧。元代乔吉称这个结构为“凤头、猪肚、豹尾”,形象地说明剧作的开头部分要炫丽多彩,中间部分要丰富浩荡,结尾部分要明快响亮。从这一点上来看,中西方的“三段式”戏剧结构论是一致的。
关于结构的种类,顾仲彝先生在自己的论著中提到结构的三种类型:开放式、锁闭式、人像展览式。“开放式”戏剧结构从事件的开端部分写起,有头有尾,人物的行动有始有终,注重塑造完整的事件,写人物命运的过程和复杂的心理过程,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把事件的进展正面地展现出来。“锁闭式”源于古老的“三一律”,从剧作的高潮部分,甚至临近结局的部分写起,情节集中,冲突有序,因果关系倒置,最使人惊心动魄;“人像展览式”即剧中人物的群像展示,多条情节线平行交错,老舍的《茶馆》,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高尔基的《夜店》,就是此类型的杰出代表。
在漫长的戏剧史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作家作品,呈现出多彩的结构特色。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创作了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最早创造出“锁闭式”的戏剧结构。剧作讲述的是忒拜城的王子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愚弄和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最后用银针刺瞎自己的双眼独自流浪的悲惨遭遇。全剧集中描写俄狄浦斯为解除城邦灾难而追查凶手这个单一的中心行动。剧中的其他人物行动都依附于主人公的行动,主人公的中心行动是追查凶手并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过失,这就涉及到主人公杀死先王拉伊俄斯的事件。在追溯这一事件时,又引出了一系列的往事:拉伊俄斯得到“神示”,命令牧羊人将初生三天的俄狄浦斯丢弃在荒山;牧羊人可怜俄狄浦斯,把他送给无子嗣的科任托斯国王波吕波斯收养;俄狄浦斯在科任托斯听到“神示”后逃亡异乡;在三岔路口,在拉伊俄斯无理争打后杀死了拉伊俄斯,并解开妖兽的谜语;忒拜城人民拥立他为国王,并与拉伊俄斯的寡妻结婚;接着忒拜城邦发生瘟疫,俄狄浦斯开始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上述事件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多年,如果按照丢弃婴儿、战胜妖兽、杀父娶母、追查凶手、真相大白、流放异乡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情节的铺排,那会是一部六幕剧,但索福克勒斯在这里进行了探索,开创了“锁闭式”的结构方法,从高潮部分开始写起,写作高潮至结尾的部分,集中描写中心行动,表现戏剧危机。
二、戏剧结构分段中的“四段式”
中国传统戏曲几乎是“开放式”的戏剧结构,昆曲《牡丹亭》在结构的处理上,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来叙述,作为传统的结构方法,它以行动为指导,以冲突为基础,强调情节的“起、承、转、合”,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头有尾,完整统一。“开端”,交待和补叙,是冲突的起点,剧作家们往往会在开头寻找一个合理的契机来引起接踵而至的激变和冲突,很少描写缓慢、渐进的过程,而是潜伏、隐藏的危机。法国剧作家德尼·狄德罗曾说:“要由它开端,要使它发展,有时候要由它来表明主题,而总要它承前启后。”《玩偶之家》中娜拉八年前的那张借据,《雷雨》中的客厅闹鬼事件,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前史,都在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引起观众的期待,产生悬念;“发展”,推进行动,发展情节,引发冲突。在发展部分,冲突的对立面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行进,占据整个剧作三分之二的部分,冲突双方需要不断的遇到困难,把矛盾推向高潮,并且要完成发展部分提到的问题,满足观众的期待,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中历经艰险,《雷雨》中鲁妈的到来,把一个事件引向另一个事件,拉出异乎寻常的行动;“高潮”,激战的前夜,戏剧冲突发展至顶端,面临即将解决的时刻,这是全剧最为紧张的一个段落,在激变的过程中,剧中人物的命运都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娜拉终于认清了丈夫海尔茂的嘴脸,毅然出走,决不再做丈夫的玩偶,雷声大作,鲁妈追问四凤,让四凤发下毒誓,掀起全剧的高潮;“结局”,全剧结束,回答开端部分就提出的答案,对整个剧作做出交待,娜拉关上了禁锢她多年的大门,雷雨停止,周萍的枪声作为结束,干净利落。
三、昆曲《牡丹亭》中“开放式”的戏剧结构
(一)汤显祖及其戏剧创作
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晚明,各自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戏剧家,两人虽不是同年而生,却是同年而逝,这是一个巧合,更是戏剧史上的艺术奇观。二人的戏剧创作各自秉承着中西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同一时代绽放出夺目的戏剧魅力。晚明的汤显祖历经三朝起伏,从官场流落到戏馆,阅尽人世炎凉,把终生的救世热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汤显祖多样的文学创作中,戏曲创作最为知名。戏曲作品《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被称为“临川四梦”,在迷离的梦境中诠释了庄子的蝴蝶梦和佛家的生死梦,诉尽了大千世界的沉浮。在四部作品中,《牡丹亭》一经创作完成,就轰动文坛,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谈到《牡丹亭》“家傳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至今保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记》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汤显祖曾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过:“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一对璧人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给了当今年轻恋人无尽的启示。
(二)《牡丹亭》中的“起承转合”
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是“开放式”戏剧结构的杰出代表,他的众多剧作中,除了《哈姆雷特》和《暴风雨》,其余的几乎都属于“开放式”的戏剧结构。莎翁的剧作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清规戒律“三一律”,而是在戏剧情节和人物行动上做最合理的安排,散发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和莎士比亚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我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也在自己众多的剧作中运用了这一戏剧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牡丹亭》,它的结构具有典型的传奇特色。
《牡丹亭》歌颂了男女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但在整场戏中,并没有正面、激烈的冲突,杜丽娘的父亲、腐儒陈最良等织成了一张封建制度的大网,把杜丽娘放在了封建制度控制下的社会环境中,让典型环境去塑造典型性格,让杜丽娘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开端部分开启“游园”一折,交待了杜丽娘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16岁了竟不知道自己家里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春光无限好,却把这样一位美丽可人的太守之女禁锢在美好的春色中,她敢于走出这样的压抑吗?怎样才能走出?会经历些什么?在开端部分,剧作家留下悬念,天地广阔,杜丽娘要如何开始未来的生活?剧作家续写了“惊梦”一折,“惊梦”一折被称为全剧的主脑,引发了剧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梦而生,她的生生死死都源于一场春梦。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完美的结局应当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某些人主张的,应当有双重的结局。”主人公的命运应该由逆境转向顺境,这样的悲剧才能发挥“净化”的作用,中国的悲剧讲究“团圆之趣”,例如《窦娥冤》中的平冤昭雪,杜丽娘从伤春而死,到死而复生、大团圆结局,两人的爱情历经了四年的时间,终于终成眷属。剧中的时空是自由灵动的,在爱情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各种矛盾,如杜宝评乱、劝农等章节来烘托当时的政治环境,多条线索平行发展,并没有对剧中的爱情主题造成影响,整个结构舒展自由,更多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内心独白,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打破了时空界限,便于剧情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美的欣赏与享受。
四、小结
结构是剧本总体构思的重要内容,是剧本的外在形式,结构服从于剧作者的思想意图和艺术意图,布局结构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论哪种戏剧结构,都要追求段落匀称、结构严谨、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这是每一位优秀的編剧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周端木.论戏剧结构[J].1990.
[4]司维.浅析戏剧结构[J].戏剧之家,2015.
[5]云燕.《西安社会科学》《长生殿》与《牡丹亭》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J].2009.
[6]谢裕忠.《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结构之比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