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各大高校工科类的专业技术课,尤其对于机械类专业而言,更是地位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多样,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再者而言,该项课程最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理论课程[1]。就目前来看,该项课程的预期价值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还是过于悬殊。造成这种局面与课程教学的缺陷关系较为直接,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才能进一步迎合市场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缺陷;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7.201
1 教学特点与缺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持续发展,社会需求对从业者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理论学习、教学方式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蹲增加难度。所以,各类高校必须把握社会实际需求,做好课程教学的反思工作。目前来看,该课程的教学问题比较多样。
(1)课程体系陈旧。某个学科专业在开始招生教学之前必须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但是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完成之后基本陷入了一劳永逸的错误观念之中。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理论内容庞杂枯燥。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低落,积极性差,学习效果不佳;理论内容占比过多,导致实践环节被动压缩,缺乏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对新事物的关注度不够,学习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2]。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较差,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此忘彼”的情况,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式单一。该课程以往的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过于强调教师和教材的影响作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的课程讲解费时费力,而学生也缺乏生动的感性认识,无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形成教学活动的恶性循环。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材的局限性,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教学问题。但也基本只是提前做好多媒体课件,上课对着课件宣讲,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教学内容的筛选简化,但实际上这也只是一项基础的文字搬运过程,无论教师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多少,都无法真正触及教学方式改革的本质。
(3)实践教育和考核方式落后。课程的开设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作为操作性强的工科专业,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一方面,脱离实践教育。以往的教学过程没有具体项目的支撑,只是依靠教师的程序讲述和偶尔的举例说明,这使学生只能对学习内容产生大致的印象理解,无法清楚地感受整个工艺过程的流程控制和技术处理。另一方面,考核方式单一。一般教师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察,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3]。学生即使无法学透知识,只要经过不断地背诵,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和真正的学习付出,也就无法得知了。
2 课程教学变革
教学效果的不明显与多种因素相关,单独的个体无法完全解决,但是每一方必须做出自己的努力。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主动性较弱,因而对结果的改变性影响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更多时候,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所在,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做出更多的工作。通过分析,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考核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方面都是可以依靠高校的不断变革,逐步改变提升的。
(1)教学内容改革。时代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改变。高校必须做好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内容陈旧、不满足当今需求的课程或内容要大胆改革,为实践教学环节补充时间[4]。注重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连贯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过时的概念和理论不仅教师讲授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把握,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掌握,所以可以适当删除。同时要加强师资管理,及时促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课程中的实际案例讲解,让教学内容尽量丰富形象,便于理解。
(2)教学方式多样化。首先,理论基础必须夯实。理论知识是原理内容,解决了学习初期“是什么”的问题,任何学习都要以清晰明了为前提。理论是前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实际指导的基础。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课件和录像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解决学习过程中“为什么”的问题[5]。同时,师生共同利用网络的庞大资源,积极寻求丰富的辅助资源,从而拓展视野,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有终生学习的思想。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建立在调研的基础上,尽力做到课程特点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
(3)注重实际与考核。教学过程中,可以在重点部分请企业有经验的工人或技术员进行具体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制造工艺的生产管理的了解,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还有,课程中必须加入简单的工艺制造内容。利用实验工具,完成阶段性的制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是重要的课程考核依据[6]。接下来,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争取进入企业的参观学习和实习机会。并且进行参观、实习的报告的撰写,让学习中的不足通过实践得以弥补。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既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起到学习过程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春梅.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5(1).
[2]杨仙荣.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新校园旬刊,2011(02).
[3]王春婷.《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探讨[J].知识经济,2014(18).
[4]刘萍.《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新西部旬刊,2013(08).
[5]韦衡冰.《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 2010(03).
[6]汤俊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轻工科技, 2012(10).
作者简介:刘松(1985-),男,安徽萧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