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俊
摘 要:世人大多数为“中”人的人性论思想是王充教育思想的起点,中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完善人格、增长知识的,这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此基础上王充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学习方法: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谋而合,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其次,敢于冲破唯书唯实的禁锢,实事求是,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又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王充培养文人和鸿儒这一目标,为我们当今培养人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王充;《论衡》;中人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50-02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衡》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比如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唯书、不唯上,以培养鸿儒为教育目标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在当代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王充的“中人”思想
(一)世人大多为“中人”
王充在《本性篇》中分析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及杨雄的“人性善恶兼有论”,认为以上思想家关于人性观的结论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夸大的一面或中庸的一面。他根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以人智力高低为划分标准指出:孟子的“性善论”的对象指的是中等及以上智力的人;荀子“性恶论”的对象指的是有中等及其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杨雄的观点指的是普通智力的人。王充进一步指出,天生极恶极善的人是很少的,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智力普通的中等人,是中性人。人的人性是受自然、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一个人人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王充认为教育对完善一个人的人性是有极大作用的。王充的人性论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首要依据,这也是他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
王充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能完善人。“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1]68人出生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可也让性善的人保持性善,性恶的人改变恶的本性。王充认为“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1]546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性情,使其成才。“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1]70孩子十五岁时教育好了,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好就会染上恶习。
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智慧。“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1]511石头和竹子这样的东西为了好用都会经过打磨,更何况是“人”,人是有学习能力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良好的教育,人就会成材成器。“夫儒生之所过文吏者,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才也。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1]546儒生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就成就了他们的才能,使他们成为栋梁之材。在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
二、先进的学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王充十分重视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否认先验论,学习要从感性认识出发
1.从观察和实践中获得知识
“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1]1069儒家弟子认为圣人就是神人,神人前知千年,后知万年,不学自知。王充反对儒家的先验主义思想,主张知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积累的。
梨子甜不甜,吃了才知道。王充在《案书篇》中写道,“远不如近,闻不如见”,告诉我们人没有先见之明,要想知道是什么就必须与之相接触,要想得到一手的材料,必须深入实践,通过感官器官与研究对象的接触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王充是十分重视感性活动的。
2.邏辑分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官直接作用于研究对象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认识没有经过思维的加工,还不完善,通过逻辑分析能帮人们分析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通过筛选能帮助人得到较为正确的结论。“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1]334王充十分重视逻辑分析,几乎《论衡》的每篇著作都有逻辑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步步推翻前人结论,得出新的结论。比如《奇怪篇》中,“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母吞燕卵而生,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1]156禹的母亲吞食了薏苡就怀上了禹,所以夏朝天子姓姒;后稷的母亲踩了巨人的脚印就有了后稷,所以周天子姓姬……可是细细想来,薏苡的茎最长不过数尺,与人结合怎么能形成七尺长的身体呢?天神的脚印如此的大,后稷的母亲如此的小,她的小身体怎能完全接受天神的精气呢?又如《论死篇》中,王充用火灭不能复燃推出人死不能为鬼。这样推断的例子在《论衡》中比比皆是,王充是思想十分严密的人。
3.学以致用,以实际为准绳
王充十分重视将推理的结论用于人的认识过程中。他认为一切结论都应该通过检验,这样才有事实根据,才是正确的。在《谈天篇》中记载,《禹本纪》是当时的重要的地理书籍,但是这本书也是有错误的。“《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於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到了《禹本纪》所记载的黄河源头昆仑山的地方,然而并没有昆仑山,因此证明《禹本纪》有错误。
(二)批判唯书唯实,敢于挑战权威
人总是迷恋权威、迷恋书本,做了它们的奴隶。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具有怀疑精神的人正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人。
1.有怀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批判经典
王充认为汉朝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已经渐渐地习惯了听从老师的观点,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王充批判了这种现象,认为圣人也是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1]395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老师也不总是对的,要正确看待老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对的要学习,错误的要改正。
汉朝的唯书的现象严重,学生以典籍为衡量事情对否的标准,一切不符合典籍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严重。王充在《道墟篇》《语增篇》《艺增篇》《刺孟篇》《非韩篇》中指出经典不是完全对的,有夸大其词的现象。如《道墟篇》中,道家和儒家宣扬的不死言论,“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1]313有龙来接皇帝,皇帝乘龙成仙。这是迷信的说法,是不实的记载。又如《语增篇》“圣人忧世,深思事勤,愁扰精神,感动形体,故称尧若腊,舜若,桀、纣之君垂腴尺余”[1]339。贤能的君王为政事操劳,殚精竭虑,劳心费神所以各个是瘦的像干肉,像桀、纣这样的暴君,不务正事,吃喝玩乐,整日淫乐所以他们腹部就胖的垂下一尺。试问世上哪有这样的人?因此王充认为学生不应该只唯书,应该与实际相联系,尊重事实,尊重文化。
2.勇于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否则社会就会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批判先验论,强调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反對对书本和教师权威的迷信,不唯书不唯上。在培养人才上,王充重视对文人好鸿儒的培养,强调知识为社会服务,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学为学。王充反对谶纬神学,提倡唯物主义价值观,批判人神感应,批判有鬼论等。这一切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现了他冲破思想束缚,实事求是,创新的一面。
三、以培养文人与鸿儒为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王充认为培养文人与鸿儒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一)王充的人才观
王充十分重视人才,他在《超奇篇》中表达了自己的人才观。他把儒生分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1]607可以看出王充希望培养的是文人和鸿儒,鸿儒最甚。其中,儒生是会读儒家经典的人,学习的知识局限于儒家经典,知识面窄,是学习的最初级的阶段,是学问较低下的人;通人比儒生进步了一些,通人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文化丰富但是缺乏思维能力;文人相较于通人就更进一步,知识渊博,能撰写文书,上书奏记;最优秀的是鸿儒,他有敏锐的判断力,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有优秀的表达能力,能针砭时事,对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言献策。
(二)教育重在培养文人与鸿儒
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文人和鸿儒。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官学,世人接受的教育只有儒家学说一种,使得学生思想禁锢,目光短浅,缺乏创新能力。王充看到了“独尊儒术”的弊端,提倡古文经学,提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一家之言会禁锢一个人的思想,百家之言会激发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文人和鸿儒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用儒家文化,应广泛涉猎各家学说主张,他能博古通今,能为国家发展进言献策,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极强的创造力。当代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死学习,缺乏变通能力,缺乏创造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当今各个国家、政府、教育教界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四、结语
王充是一个超时代的人,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充的培养目标——文人、鸿儒为我们当今教育出现学科孤立的现象提供了转变方向。没有一定的通识知识是不能有很大研究成就的。其次是王充所提到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教育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当今学生思想逐渐被课本学习所僵化,批判精神、问题意识、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国家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因材施教,培养更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周逸仙.简论王充《论衡》的科学教育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5(11).
[2]黄存良.浅析王充的教师道德思想[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24(2).
[3]庞桥.王充的教师道德思想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7).
[4]魏平.王充教育思想浅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
[5]李海威.以《论衡》体会王充的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