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8-03-30 21:49尹万东
关键词:专业课程辅导员政治

尹万东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的论述,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深入贯彻立德树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最好体现。

一、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三个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的职能不同,评价的标准不同,交互中有矛盾、有分歧就在所难免。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总会在对立中统一。如果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就能挖掘出他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因子来。

1. 课程思“政”

课程,广义上说来,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教育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知识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高校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融合到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需要所有教师都切实担负起育人职责,自觉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阵地地位,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良好格局,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实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田里。

2. 思政思“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常要通过扎实工作为专业课程老师的教育教学做好保障:借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勤于思考,勤于钻研;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虚心学习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韧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老师,本身也在上课,要把自己的课堂推演到专业课程老师的课堂,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为老师的教育教学着想,自觉强化老师身份,自觉增强教学素养,自觉朝着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积极配合专业课程老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考场里出现的各种问题,花足功夫为专业课程老师的教学扫清学生的思想、心理障碍。

3. “政”“教”合一

爱因斯坦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与之相呼应的,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3]诚然,专业课程教学,为学生注入了专业的基因、奠定了专业的基础、增强了专业的技能,在学生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中承载着实实在在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抓思想政治教育,狠抓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和密切配合,就既避免了学生仅有专业知识的不足,又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立德和树人统一起来,更加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给人的感觉总是处于“分离”的状态,两个领域既长期共存又经常各自为阵、互不相干,很难找到平衡点,主要存在下列三大问题。

1. “两张皮”老问题仍然存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两张皮’的问题一般是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能相互配合,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现象。”[4]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脱离学生关心关注的事情、脱离学生的兴趣点、纸上谈兵、抽象空洞、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老师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组织学生搞各种摸不着边的活动,就是用学校的条条框框管理约束学生,就是想尽一切招数让学生不出事。久而久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这一状况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合力的形成,很多老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就是政工队伍的活,学生的价值引领、理想追求、思想动态和道德困惑等都和他们没有关系,教学是他们的本职本分,教育和他们无关。

2. 部分老师心不在“教”的问题

整体说来,专业课程老师普遍都会潜心研究高深学问、静心探索真理真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科学研究方面都会做得很好,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乐在其中。但是,在导向转移、价值多元的今天,部分老师也确确实实出现了心不在“教”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有的老师重科研、轻教研,重成果、轻教学,教学工作只翻以前的教案、吃以前的老本,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有的老师甚至还认为教学变成了他们甩不掉的包袱;有的老师只顾忙着在校外办公司、搞经营,校外忙得不亦乐乎,校内几乎难得一见,上课匆匆、下课匆匆,校外是“主业”、校内是“副业”,教学工作更是变成了“副业”的“副业”;还有的老师长年累月就上那么几门课程,科研工作也做得一般,评定职称基本没有希望,时间一长,心生倦怠,表面课程了然于胸,实际内容早已过时,讲课缺乏深度,专业的前沿知识体现得少之又少,诸如此类,严重影响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严重缺乏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程内容的感染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就更谈不上教学过程的“教书育人”了。

3. 部分政工人员政之不“专”的问题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各个高校的大会小会上都强调要重视、很重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倡导。但是,熟悉辅导员队伍的人都知道,辅导员队伍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不“专”:一是部分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不专,毕业的专业文理皆有,有些是非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等和辅导员工作很对口的专业,他们上岗以后都要靠自学补充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面的知识、靠工作实践摸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少了几年专业的训练,开始工作总会有些力不从心;二是部分辅导员不能完全专门静下心来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乎每位辅导员都是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精力,一些辅导员还承担了学院、学校的其他工作,事无巨细、精力牵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得不打折扣;三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没有列入专项,此项工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辅导员流动频繁,安心做辅导员工作的少之又少,用心钻研辅导员工作的就更加稀少,辅导员的发展空间非常逼仄,尽管《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出台已3年多了,很多高校早就将此文件束之高阁了。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1. 加强领导,形成“大思政”的格局与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筑“大思政”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社会满意的栋梁之材。为此,需要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站稳立场,确保根本遵循不脱离轨道,让每位师生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彻学习和积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高老师政治素质,使每一名老师都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先进思想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坚守理想信念、秉持道德情操、拥有扎实知识、怀有仁爱之心,成为塑造学生品德、品行、品格和品位的“大师”,引导学生将生活理念、个人价值、奋斗梦想自觉融入到新时代的主旋律,铸造优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同时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加强思想阵地建设, 建好管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打造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2.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应始终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善于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辅导员工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生活,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谈心释惑,着力解决学生信仰迷茫、信念模糊、价值扭曲、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脆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专业学习冲劲不足等问题。辅导员应努力践行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要求,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用过硬的工作能力赢得专业课程教学老师的认可和赞誉。辅导员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自觉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标准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不断增强和学生谈话交流的艺术和技巧,不断增强研判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人民教师的首要品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只有发自肺腑地崇拜老师,方能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应自尊自律自强,真正做到让学生敬仰爱戴,不仅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而且还应勤勤恳恳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竭力教导、帮助、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老师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无私分享给学生,将自己在专业领域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教训传递给学生,将学生感到困惑和费解的社会新思想、新观点用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豁然开朗、眼前一亮,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教书育人。作为老师,还应自觉弘扬社会主旋律,“笃行信道”。“为师者,必真信、必坚定,有底气、有信念地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方能理直气壮地教育说服学生,以情感人。”[5]

4. 加强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说,高校的课程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包括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1门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让大学生终身受益;隐性课程包含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充实内涵的“文化空气”作用。只有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能让学生接受全方位、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要重点突出它们在思想引擎和势事导航的作用,让学生接受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了解一定的国内外大势,“通机变者为英豪,识时务者为俊杰”;通识教育课与公共基础课的使命在于使学生在知识积淀中自觉加强理想信念、夯实基础理论,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一般的知识原理有效传导给学生,“通权达变,博学多识”;专业课程是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6],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依托,言之有物,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好地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

5. 加强“三种精神”的阐释和宣扬

2003 年 12 月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指南。相应的,笔者认为,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向学生深入阐释和宣扬焦裕禄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尤为必要。焦裕禄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企业家精神,就是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反复强调的“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专注、坚持、严谨、一丝不苟、止于至善、敬业奉献是工匠精神的典型特质。三种精神的宣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中、领导的报告中,而应融入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践行中,深入到学生的骨子里、灵魂里,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戮力同心,才能真正培养出道德与能力“双高”的学生。

6. 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大学课堂是神圣的育人场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窗口,是言传身教的重要舞台,是教师履职尽责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志。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老师在大学课堂上讲些什么,传授些什么,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学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清醒的判断力,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内容是否充实,讲课方式是否科学,对青年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志趣动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学生追求完美,对老师既尊敬又挑剔,他们心目中的老师,要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缺少其中的哪一点都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课堂上,老师只有成为“磁石”或“磁场”,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充沛的教学精力、扣人心弦的教学魅力,方能将学生吸引到专业知识的无穷奥妙之中,方能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一座座的丰碑,方能让学生心底始终留有对老师的美好印记和回忆。所以说,“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注释: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2-09 (01)。

[2] 《爱因斯坦文集》(第3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10页。

[3] [苏]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国外教育资料》1980年第1期。

[4] 钱广荣:《在学科视域内解决日常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1期。

[5] 《传道者先要明道信道——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中国教育报》2016-12-14。

[6]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辅导员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