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演进的符号表征
——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8-03-30 21:49宋雪霞
关键词:新学妈祖福建

宋雪霞

(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自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发表“曲阜讲话”,习近平首次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即“两创”以来,“两创”已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

闽文化是包含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在内的福建文化。从闽文化的纵横坐标及其元素符号,可以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创造创新、转化发展,表征“两创”。纵坐标是指“两个高峰”,即宋代、晚清两个时期前后呼应的历史文化。“两个高峰”时期的闽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过全局性影响,近乎成为中华文化近世化的轴心和现代化的起点,其代表性元素符号,前者有“衣冠南渡”“吾道南矣”,后者有“侯官新学”“船政文化”;横坐标是指“山海经”,即海洋文化与“红土地”及“绿水青山”,其代表性元素符号,前者有“海丝起点”“妈祖信俗”,后者有“红色文化”“福建精神”。闽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人文地理上负山面海的“山海经”,是山海交融的地域文化。闽文化的纵横坐标及其元素符号,既表征地域文化自身的演进历程,也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步伐。

一、“衣冠南渡”“吾道南矣”:诠释传统儒学集成再造、基因传承

晋宋以来,福建是中原文化的主要迁移地,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其中“衣冠南渡”“吾道南矣”是突出表征、形象体现。六朝时期,由于社会关系中的“中州板荡”和民族关系中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精英阶层为逃避战乱而持续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衣冠南渡”主要指两个阶段:一是东晋王朝偏安江左都建业,西晋缙绅士大夫随朝廷南渡;二是南宋建都临安,北宋王朝的精英阶层随之南迁。《三山志》记载:“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3]“八族”包括林、黄、陈、郑、詹、邱、何、胡等八姓,都是中原汉人士族,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中原汉人大规模南渡,福建人口数量增长、结构优化,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都带到了福建,促进了福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闽文化贮存和传承了中原文化的基因和元素,也为传统儒学集成再造奠定了文化基础。

北宋时期,儒道释交融的中心在北方,周敦颐为代表的濂学,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影响最大,尤其是二程学说,为儒家注入新活力。福建人游酢、杨时“程门立雪”,问学于二程,名列“程门四大弟子”。游酢、杨时南归,程颢在送行时说了一句:“吾道南矣!”游酢、杨时等推动濂、关、洛学南移,成为千古佳话。经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学者“倡道东南”,使洛学在闽落地生根,儒学的学术重心逐渐移至闽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而朱熹既是闽学集大成者,又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也是儒学集大成者,他以儒家的伦理学说为核心,糅合了佛学、道教及诸子学说,建构起一个以“理”为中心,囊括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内容,“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想体系。儒学讲究内圣外王,先秦儒学着力解决了外王问题,内圣部分虽然做了不少努力,却没有形成闭环。宋明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完善和补充,到朱熹,儒学才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论体系,将内圣外王贯通起来。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综合创新,为当时国人重建了终极关怀和最高理想的文化场域。

“衣冠南渡”“吾道南矣”,体现传统儒学的继往开来、弘扬再造,也反映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集成创新历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创”。

二、“侯官新学”“船政文化”:体现晚清新学与时偕行、推陈出新

闽文化渊源于汉晋,成熟于两宋,发展于明清。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通常以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晚清新学为主流学术思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闽文化不是静态地接受中原文化的移入,而是动态能动地伴随主流思潮而经历着融会贯通的文化成长和文化发展。至晚清近代,侯官(今福州)名人辈出,如“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严复等,蔚成“晚清风流数(出)侯官”的气象。汪征鲁教授把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阶段称为新学之滥觞,把张之洞“南皮新学”、康有为“南海新学”、严复“侯官新学”称为晚清新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而“侯官新学”以社会进化论为核心构建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成为晚清新学发展的“极致”,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4]

严复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以“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为己任,一方面,“摒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5],先后译注《天演论》《原富》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涉及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以图师夷制夷、疗贫起弱;另一方面,针砭时弊,鼓吹变法维新,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以警醒国人,企求“治国明民”之道,挽救民族危机,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盗火者”。以严复为代表的“侯官新学”,广义上包括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季同、林纾等闽籍学人的思想,其学理具有开放性、先进性与方法的“守中性”的特点,即所谓“思想的先进与方法的中庸”。[6]“侯官新学”在特定历史阶段,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偕行、推陈出新。

与“侯官新学”密切相关的“船政文化”,是在侯官辖下的马尾,作为中国近代海军、造船业、船政学堂的发祥地,一个特定的群体“船政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践创造所形成的闽文化资源。“船政文化”包括“师夷制夷”的爱国自强文化意识、“东南大利在水不在陆”的海权文化意识、“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等。[7]“船政文化”具有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的精神气质,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近代的淬炼和升华。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都留下了“船政文化”的深刻印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侯官新学”“船政文化”,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文化界,犹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深刻影响,是近代中华文化大转折背景下,一次思想觉醒、文化启蒙,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偕行的“地理特征”和时代标志。

三、“海丝起点”“妈祖信俗”:彰显华夏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

福建海岸线长,历来是从海上进入中国的重要窗口与门户,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通道,涵育了海纳百川的品质,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

经商或外迁的福建人既有鲜明的地域人文性格特征,又有中国传统礼教熏陶下的文化特质,他们在异国他乡开拓发展、交流交往,使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角色。闽文化是在闽越文化、中原汉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中形成和发展的。闽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又带有一定的世界性。自唐宋以来,福建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不绝如缕,吸引了许多阿拉伯人、高丽人、占城人、波斯人等“番客”在泉州等地定居。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国家已达百个,是“东方第一大港”,被称为“中世纪世界货舱”,曾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8]费孝通先生指出,海上交通的发达,固然刺激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多种从域外传来的宗教与中国固有的宗教,也都在闽地落户。多种宗教并没有因其教义、教规和仪式的不同,而互相冲突,相反,在被称为“宗教博物馆”的闽地兼容并存。[9]泉州现存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遗产点18处,包括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清净寺和洛阳桥等国家级文保单位。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的宋代古船,是中国辉煌航海史的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传奇的见证,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重要始发站的见证。

福建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源自于妈祖信仰。根据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专家的界定:“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其内涵包括“护国佑民、慈爱济世、关爱弱势”和“仁爱、勇敢、正义、和平”等。[10]有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有上万座妈祖分灵庙,信众3亿多人,每年有400多万信众前往湄洲岛祖庙朝拜妈祖。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每年在湄洲岛举办,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妈祖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平台。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属的精神财富。福建是80%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两岸一家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亲情元素,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华夏儿女文化认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融合。

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妈祖文化、海丝文化遗产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妈祖文化和海丝文化遗产活起来,焕发时代光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新途径。

四、“红色文化”“福建精神”:蕴藉中华文化革故鼎新、自强自信

福建是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等治国理政经验的探索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地之一。福建的山,是“红土地”的山,是《摆脱贫困》的山,是“诚毅”的山,也是生态美丽的绿水青山,涵育敢拼会赢、坚韧不拔的“山的文化”。而“红色文化”是闽文化重要底色。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厚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福建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始地、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闽西是一块彪炳青史、光耀千秋的红色革命圣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过,无数闽西儿女为人民的解放奉献了青春热血。毛泽东在此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论著。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圣地、革命遗迹及其红色历史环境,都是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概括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11]如果说,弘扬“红船精神”是汲取不忘初心的前进定力,那么,以古田会议和苏区精神为核心的福建红色文化,必将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也是闽文化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定力。

“福建精神”的内涵是“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是闽文化的时代精神,而这种时代精神是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中传承和升华形成的。福建是著名侨乡,目前,海外闽籍的华侨华人达 1580 万人,分布在世界 188 个国家和地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有闽籍华侨。被毛泽东评价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被有识之士誉为“第一公民”的陈嘉庚是爱国华侨的代名词,“诚毅”的“嘉庚精神”既是“福建精神”的源头活水,又是闽文化的澎湃潮流。福建有走在改革开放最前列的厦门经济特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和福建系列的经济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爱拼才会赢”、闽商文化,都是“福建精神”和闽文化的精气神。闽商在创业历程中创造了许多“奋斗故事”和“著名品牌”,闽商文化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

闽文化在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发展中,不忘初心本色,肩负神圣使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弘扬上,必须也能够不断提供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坚守主体主流又吸纳区域支流,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习近平精辟概括为六个基本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12]闽文化的“两个高峰”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一个侧面、一个样本,闽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习近平亲自倡导并最早践行于福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今已成为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口头禅和绿色发展的集结号。习近平强调“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生态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闽文化是“山海经”的文化,天人合一的山海境界,高山流水的道德情怀,“田园诗”意境,“山水画”精神,“清新福建”的生态家园,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蕴涵着人类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生态。闽文化以福建独特的人文地理、发展历史、地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注释: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 《习近平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网2014年8月7日。

[3] 转引自陈泽平:《福建的方言》,《文史知识》1995年第4期。

[4] 汪征鲁:《闽文化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 习近平主编:《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汪征鲁:《“侯官新学”起例》,《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14版。

[7] 引自赵启正为《船政学堂》一书所作的《序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8] 黎 昕:《闽南文化与区域社会现代化》,《闽都文化研究》(上)2004年第1期。

[9] 费孝通:《关于汉民族研究的一些想法——在“2000年国际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0] 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11]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1年11月4日。

[12] 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新华网2014年2月25日。

猜你喜欢
新学妈祖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妈祖祭典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福建医改新在哪?
唐诗新学
“万国茶帮”拜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