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珊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000)
语言艺术通常指以语言为介体来传达人的思想意识与情感态度并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层面的表达形式。语言艺术即借助语言给予人美的感受。从内容上讲通常包含声音、文本内容、句子构成、文章用词等;形式主要有演讲、小说、剧本、诗歌等。
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之前,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内涵是要寓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真理价值和科学指导意义的理论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当中。一方面,借助简洁通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话语体系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深入百姓心底,使群众接纳和信服,从而促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定正确的民族信仰,引起社会共鸣,达成思想共识,使科学理论真正被群众掌握,化科学知识为思想武器[1];另一方面,坚持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视角,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合乎群众心声。当然,大众化不仅仅是语言构成和普及手段的大众化,同时也是党的根本立场的人民化、群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价值追求就在于服务于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用文化与理论造福于民的过程。
习书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之一是言简易懂,即语言的内容及形式简单通俗,即便是饱含深奥内容的治国理政方针及政策,他也总是可以用简短精炼的几个词或短语来阐释,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生动,可以有效地被大众所认知和信服。具体体现在下面几点:
首先,“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实现振兴,人民获得幸福[2]。而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梦,则必须从三大主体着手。以国家为主体,要追求国之富强;以民族为主体,要追求族之兴旺;而以人为主体,则要追求民之福祉。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国梦。习近平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方面全面地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将这个伟大的共同理想以最通俗的形式、最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钉子”精神的阐释。针对改革开放到达攻坚阶段这一现状,习总书记说:“中国改革经过30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以面对改革开放深水区出现的矛盾,必须发挥钉子精神,扭住要害,精准发力,盯住抓,直到抓出成效[3]。在新时期面临的困难面前,我们要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韧劲儿。如在经济改革层面,在面对城乡、东西部等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富差距大、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时,我们应当学会转变发展思维与方式,发挥钉子精神,敢于打破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符的生产关系环节。再者,“补钙”理念的提出。习近平将共产党人应坚定的理想信念生动形象地比喻为人体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钙”,以此来告诫人们,如果理想和信念飘摇不定必将会缺钙,生病,从而在从严治党的进程中突出了“补钙”的重要性,强调了提高党员修养、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环节,唯此才能永葆党的生命力。最后,“佛跳墙”的理念。“佛跳墙”是习总书记在诠释统一战线问题时提出的特色理念。习总书记指出:“交朋友的面要广,特别是要交一些能说心里话的挚友浄友,想交到这样的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4]习近平总书记简单借助了一道为百姓所熟知的“佛跳墙”的好菜,淋漓尽致地指明了我党在建设统一战线工作中所应该坚持的目标和手段,具体应做到遵循“亲”和“清”的原则,建立一个干净、健康、新型的政商关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之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有效力量,使统一战线更具生机活力,为建设强国凝聚时代强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伟大实践。具体表现在:第一,彰显辩证法精神。在谈到国家总体发展部署时,他形象地说道:“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在国家全面发展的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分清主次,知道重点应该落脚在何处,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前有后,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的矛盾,一项也不能少。可见,习近平的讲话无不体现着辩证法的科学论断。在论述经济发展理念时,他多次强调抓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质量,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之中。习总书记的两山即“金山银山”思想亦是经济理念中辩证法的最好诠释。再如,习总书记谈到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时,强调文化的发展,必须继承与创新并驾齐驱,两者都抓,才是传统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式[5]。无继承,文化就没了根,无创新,文化就丢了活力。与此同时,在继承传统文化、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时,我们要擅于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其存在的精华与糟粕,做到有选择性地继承,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这是其终极价值追求。首先,在政治上坚持以人为本。如在谈到“中国梦”的理念时,习近平说到中国梦归根到底也是每个人的个人梦,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如果这个梦的主人不是人民群众,而是成为脱离百姓、束之高阁的空谈阔论,那么这个梦便不再是所谓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根基是民众。再如在谈到法治建设问题时,习总书记指出要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真正的公平正义,要让人民的情感和权益不再受到伤害。当法护民之权、惜民之益时,法治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长远。其次,在经济上坚持以人为本。全民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我们所追求的“全面”,是涵盖着人民群众的“全面”,它包涵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全面小康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衡量杠杆,因为只有让广大群众切实地体会到经济发展的效益,才算得上是真的小康。具体应做到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充分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医疗覆盖,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只有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经济才达到了好的发展。最后,在文化上亦应当以人为本。“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并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同时,文化化人,文化为民,文化发展的终极归宿亦是人民。因此,文化的发展要始终围绕着人民这一中心点,要以文化化民为目的和追求。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推陈出新。他很好地将中华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典故等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当中。如在谈到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时,习总书记很好地引用了《尚书·周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进而指出无论是伟大的中国梦,还是个人的小梦,都离不开劳动这一动力源泉,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个梦犹如蜜蜂所酿之蜜,而我们就犹如蜜蜂,唯有以辛勤之劳动,方能换取香甜之蜜。当面临各种困难时,习总书记借鉴谚语“梅花香自苦寒来”,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艰苦努力、奋斗拼搏的精神。苦尽甘来,方悟其中之甜。在谈到党纪党规时,他引用《吕氏春秋》中的“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6]从而形象具体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严守党规党纪的政党。严守规矩,例行准则,才能树党之威严,立党之形象。再如,习书记在诠释生态文明理念时,引用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此来告诫我们对自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的阐释,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本。
为使马克思主义实现其大众化的目标追求,使民众更容易理解和信服,就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赋予其中国的民族特色,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首先,应当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中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中之所以取得有效的成绩,就是因为我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同时,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新问题,给予新的回答。其次,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科学指南,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实现自身大众化的道路上,需要给予其独具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语言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应该只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翻译过来、然后进行简单“表达”的过程,它更应该是一个“传达”的过程。表达在形,而传达则重意。所以在大众化过程里要想实现有效的传达,被群众认知、接受,就需要体现一种民族性,用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语言来传达。与此同时,也要体现中国式思维,构建符合中国民众思维方式的语言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语言力求简介通俗,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科学理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知识,而是可以被普通群众所知之、所用之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注的视角是群众,因此其大众化的语言体系、语言风格必须贴近群众实际,走入群众生活。也唯有使语言风格简单易懂,且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拉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社会实践的距离,成为新时代指导群众进行伟大创造的科学指南。语言通俗简洁,便缩短了群众与理论认知之间的距离;而贴近群众本身,则缩短了群众与理论认同之间的距离。当群众对理论有了充分的认知与足够的认同之后,也就自然而然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其次,赋予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以艺术气质。即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这种艺术性的语言,一方面体现在风格各异的语言技巧上。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灵活熟练地将其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理论的晦涩性和乏味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更具趣味性、可读性。另一方面,要融合容易引起群众思想共鸣的语言素材。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应择取群众感兴趣的、并可以产生共鸣的语言素材。可以借鉴具有中国气派的诗词歌赋、典故等等,于熟知中达成共识。大众化的语言素材不应该止步于西方的神话故事,也要善于运用中国的古典故事,利用群众耳熟能详的典故。如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弘扬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的社会风尚的时候,可以借鉴运用中国古典故事,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都是经典的文化案例,可以将这些典故与新时代弘扬的社会精神有效融合在一起,借群众语言来感化群众,使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上也能获得民族归属感。
习总书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多次借鉴中国古诗词和典故来修饰其语言表达,将大众化的语言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注重,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大众化语言植根于传统文化,应在充分借鉴优秀文化好的地方的同时,结合新时代的问题与需求,赋予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语言与新时代、新实际融为一体。首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中华民族拥有淳厚的语言积淀,从诗词歌赋到相声曲艺,再到谚语,乃至神话故事等等,形成了众多风格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诸多共性。第一,语言简练,易于阅读,乐于接纳。从四字成语,到五言诗,再到七言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群众对精简文字的偏爱和喜好。而此般简要的文字里却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文虽短,但内容却饱满有深意,字虽少,却不失语言技巧,处处尽显韵律与节奏之美。第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在众多修辞手法中,最大众化的手法莫过于比喻的运用。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偏爱有佳。比喻手法也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明了的特点对众多文人骚客,以至普通大众的语言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以梅花来比喻高洁,用兰寓意坚贞,借山来象征意志顽强等等,均将文字的深刻内涵暗含于百姓常见的实物之中,且于潜移默化之中将作者的思想深深地打入读者的内心。要抓住群众喜好的口味,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达方针政策,打破群众与晦涩理论之间的隔阂,提高语言的亲和力、亲民性。真正实现语言运用上的以人为本,让理论为民所知,为民所用。
总之,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旧是一个大众认知、学之、用之的过程。唯有从群众当中学习群众的语言,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简洁通俗且具艺术气质的语言风格,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语言摆脱晦涩深奥的特点,转为简洁通俗、喜闻乐见、为民所用的理论,进而更好地使科学理论造福于民,造福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