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舒伯持的《A大调奏鸣曲D664》创作于1819年,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这一时期中舒伯特生活得十分拮据,但他创作的热情却是十分高涨。《A大调奏鸣曲D664》是舒伯特跟好友弗格尔一起到奥地利北部林茨附近的施泰亚城旅游时,结识了当地住宿旅店老板的女儿克拉所后为她而创作的。
全曲共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整体为奏鸣曲式结构;调性为A 大调,4/4 拍子;速度为中庸的小快板。整体的音乐特征以抒情歌唱为主。第一乐章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呈示部(1-43小节)、展开部(48-79小节)和再现部(80-133小节)。
第二乐章是一个复三部曲式结构,主要是由两个主题组成。行板D大调。整个乐章的力度为很弱,十分安静,充满忧郁神秘的质感,该乐章主调性为以小调为主,中部转入G大调,结尾再现部停在D大调上,整个乐章显得很平和,缓缓结束。和弦旋律进行产生的和声感使乐曲更加庄重,深沉。
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结构,调性为A大调,快板。由呈示部(1-84小节)、展开部(85-121小节)和再现部(122-216小节)构成。音乐的情绪由此变得欢快、活泼,乐曲中带有舞蹈性的风格。主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音阶式跑动短句,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
这首奏鸣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旋律的演奏,要做到既歌唱连贯,而又能打动听者随之跟随乐曲的情绪游走。因此仅仅凭借手指的控制是不够的在演奏中更多运用指腹触键,不要用手指戳琴键,要深触键,慢触键,要多加使用肩、手臂、手腕、手指甚至全身的力量来协调控制,从而使得声音连贯、流畅来达到抒情性旋律歌唱性的感觉。并且作者运用多声部的写作手法,将抒情性的旋律隐藏其中,因此演奏时要突出高声部的旋律线线条,非旋律的其他和声声部要弱弹,来衬托出旋律声部。
柱式和弦在钢琴演奏中是一个表达音乐与情绪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感情。在这首奏鸣曲中,也有不同的弹奏方式。第一乐章中和弦以分解的形式出现在伴奏声部,右手的柱式和弦出现较多,因为要突出抒情性的旋律,因此弹奏时下键要深,缓慢下键手腕可以帮助下沉,并且要突出高声部的旋律,力量要向5指偏移,突出5指的音量,但又不能过猛和突兀。第二乐章全曲几乎都采用了双手柱式和弦的连续弹奏来刻画深沉凝重的氛围。主题大多在双手的高声部中,也就是右手的4指和5指以及左手的拇指上,在演奏时需要让弹奏旋律的手指突出演奏,要使每个和声都连贯,要多运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手指保持连贯,力量要整体移动。
八度的演奏往往是一首曲子的难点。在第一乐章中有一段左右手八度向上级进的演奏,这段的演奏必须连贯,双手一气呵成的感觉,并且情绪是不断上扬的,已达到高潮。弹奏八度时手掌需张开,手腕放松,手臂不要僵硬,要有适当地弧线,但动作不易过大,要把力量通过大臂传到指尖,把重心放在第一个弹奏的音上,手掌尽量贴键。同时将身体的力量传到指尖,以至于做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这首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连续跑动,尤其是第三乐章中,大量的下行音阶式跑动来体现出热情活泼,类似于舞蹈性音乐的感觉。因此在弹奏这段时必须指尖触键,力量是一组音用一次,要突出每个音的颗粒性。演奏时右手应连贯突出旋律,注意手指不要抬得过高,手腕晃动不要过大,手臂放松,用指尖贴键演奏,声音切不可飘。
通过对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664》的演奏分析与探究,整曲主要是为了训练抒情性旋律的歌唱性演奏、快速跑动的颗粒性和流畅性,左手同音反复的清晰度,八度的双手的连奏和跨度较大的音程连接等技法,以此体会到这首曲子高超的炫技技法,从而认识感受到舒伯特创作的特点以及他的高超技巧。我们不仅应做到谱面所要求的表情,还要结合演奏中自己的感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