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春淼 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既继承和发扬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格,又在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汲取和吸收周边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适应具有中国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对鲜族文化特点的研究,对当代民族文化融合与团结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朝鲜民族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民俗的发展,朝鲜民俗的发展最早源于解放前期,因此民俗文化传承者主要是底层贫苦人民或是底层社会群体。当时传递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群众分别是潜入私垦北部的边民、遭遇天灾逃荒而来的难民、因日寇抢夺土地而失去家园、生计的破产农民、被日寇强制移民的“开拓民”。综上所属,朝鲜族主要是由迁入者组成,因此缺少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因此贫苦农民较多,往往缺少话语权、缺少衣食。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朝鲜族人口中,大部分均属于农民人口,更有绝大一部分为佃农。其经济状况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民俗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源于下层贫民生活,因此其往往与朝鲜半岛南部上层生活文化的民族风俗差异较大。这也导致朝鲜族发展的过程中,其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
朝鲜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民俗习惯,其具有温和待人的精神,更是以温情克服生活中的难题,因此其民俗习惯中带用浓厚的朴素精神。当第一代朝鲜族潜入我国后,其更是将朴素性民族文化传统带入我国,是民族文化具有原文化特性。通过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的引入,为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解放后期,继承传统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民俗为主导的符合实际生活的中国朝鲜族特色文化。因此,朝鲜族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下层生活文化的朴素性,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娱乐活动、衣食住行、生活礼仪等。
在朝鲜族民俗习惯中,一直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如:家庭成员关系平等、家庭琐事民主决定、妇女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困难克服能力等。因此朝鲜族民族家庭氛围浓厚,男女平等,很少出现男尊女卑。朝鲜族人民重视生活礼仪,在民俗文化中重视乡土气息文化,并不常见呆板式、繁琐式仪式章程。
朝鲜民俗中,较为常见的、规模较大的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仪、婚礼礼仪、庆寿礼仪,需要进行传统的“接大桌”仪式。其中更有不少谚语有关三大仪式,并保留至今,由此可见,朝鲜民俗传统习俗独具原文化性。
朝鲜民族文化特点中地域差异显著,呈现方式多元化,主要是由于我国本土朝鲜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民俗文化地域性差异较大,同时不同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朝鲜族文化独具特色,如咸镜道风俗区域、庆尚道风俗区域、平安道风俗区域、混合型风俗区域等。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不同原籍的朝鲜族群众,在自己的聚集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别于传统的朝鲜半岛文化,进而营造出了同中有异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此同时在差异性的文化中,形成了多元统一的特有特质。
如:在饮食习俗上,咸镜道风俗区域和庆尚道风俗区域朝鲜族人民普遍喜欢饮食辛辣食物,平安道风俗区域则不太愿接受辛辣食物;咸镜道风俗区域的朝鲜族冷面,甜中有辣,庆尚道风俗区域、平安道风俗区域的冷面汤汁则不存在甜味。又如民间节日上,咸镜道风俗区域、平安道风俗区域重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节日,通过多样化的民俗活动庆祝文化活动,庆尚道风俗区域则忽视端午节的庆祝。又或是在民间信仰上,咸镜道风俗区域以“红箭门”习俗为主,庆尚道风俗区域以山神崇拜为主,平安道风俗区域以将军神崇拜为主。由此可见,在朝鲜族民俗文化中,求同存异,具有地域性差异。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离不开健全的文化输出、接受机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文化补偿,文化的延续与拓展,离不开文化兼容性。朝鲜族文化具有坚柔并济的特点,更是有强烈的复合性与兼容性。朝鲜族民族文化源于迁徙,其在不断的发展中兼容时代特征、历史特点,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保留民俗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新的文化传承元素,积聚力量,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同时在进行发展的同时,重视与周边文化、兄弟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在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优势互补,在独有的民风民俗中形成交相辉映的特色民族文化。
如,在朝鲜民族文化发展中,饮食文化在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吸收汉族烹饪技巧,对饮食做法进行创新,同时保留传统的色彩搭配、强调色香味并重,通过引入,将汉族饺子、炒茶引入朝鲜饮食文化中,丰富朝鲜民族日常饮食。
又如,现代化节日发展过程中,朝鲜族不仅继承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习俗,同时和汉族一同庆祝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在节日饮食上,也会在端午饮食粽子、元宵节饮食元宵;在中秋节时,全家赏月尝月饼。
同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文化习俗相互影响与渗透,朝鲜族在同汉族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同时利用朝鲜文化影响汉族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生活。如,延边地区,汉族文化、朝鲜族文化双向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更促进文化风俗形成特色性文化格局。通过此文化形式的形成,促进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发展,以此为基础,促进朝鲜族人民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式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文化教育体系,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文化传承中的民族特性。
朝鲜族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多元化的趋势扩展其影响范围。朝鲜族特色文化类艺术活动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文化向繁荣的方向发展。
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区域特点,民风民俗,打造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形成特色化的发展模式。坚持以“繁荣特色文化”思想为指导,强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通过社区化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加群众参与度,促进特色文化传播率。
建设特色化朝鲜族文化发展策略时,应当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基础,激发人们参与民族文化的热情,通过百姓的生活习俗强化特色民族文化的传递。如:对于传统节日的纪念,政府或社区可组织百姓以朋友相聚、家庭聚会、邻里聚会等形式,促进彼此间的交流,通过组织举办歌舞晚会,响起伽耶琴声,舞起扇子舞,飞旋长鼓舞,在仙鹤展翅,舞姿柔美中,使百姓认知、理解并传递特色朝鲜族文化。
又如在朝鲜族节日中“三月三”较为重要,因此区域文化管理机构应重视对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的纪念,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纪念活动,使百姓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百姓理解并喜爱纪念传统节日。通过感念先人,献金达莱花、做花煎饼、花馒头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使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同过感受生活的美好,深层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以此促进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于朝鲜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文化特点与形式为基础,合理的安排组织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高校的文化传承活动,把握文化传承的正确方向,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保证传承活动有序开展,提升活动质量的同时,增加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文化的传承应当与生活发展相结合,朝鲜族文化的发展应当与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通过整体发展观,把握文化发展大局,重视利用主旋律,促进民族文化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保证民族精神具有文化特色的同时,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通过组建特色文化传承形式,吸引人们积极参加,激发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合理安排特色文化节目,如在规模化文艺晚会上,掌控节奏、重视内涵、谋划形式,通过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民族特色文化发展。通过此类行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朝鲜族文化的趣味性、吸引力,同时以此形成文化亮点,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经济消费、拓展文化影响力。通过组织举办文化鲜明的朝鲜族特色活动,加强社区、社会、政府与文化传承者之间的联系,共同打造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通过制定条例的保证,促进朝鲜族特色文化的健康发展。
朝鲜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仅凭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仅凭艺术馆的力量进行文化弘扬。应当以深入民众基层为发展方向,利用艺术馆走进群众,获取民族发展的群众基础与支持,在此过程中,克服难题与挑战。但是,现阶段,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面临诸多难题,包括环境条件较差、活动缺乏足够场所、辅导员讲解员较少,缺乏经费等,因此在特色朝鲜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创作条件知难而上。
在此条件下,文化馆的建设要重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聚集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宣传,引进投资,走访文艺爱好者,带领文化深入群众,使得朝鲜族文化发展适应民族现代化生活特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要号召广大少数民族同胞,自觉了解本民族文化及特点,重视文化传承工作,为打造中国特色朝鲜文化贡献力量,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壮大发展文化传承队伍,为朝鲜族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把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有机地统一起来,逐步发展成为既具有民族独特性,又拥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优秀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它具有源于民族文化的本原性和立足于中华文化的趋同性的特点,而这正是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中国特色本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