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雅琴,承 杰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14000)
景观空间里出现的艺术作品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放松心情,愉悦的艺术氛围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一般的景观设计不同,景观空间里的装置艺术更强调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人们在接触装置艺术作品的时候,无论愿意与否,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感受装置作品,与装置作品进行互动,这种参与实际上是当代人们的集体意识的体现[1]。在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下,装置艺术正被更多人接受,同时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在努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在大力改变城市面貌,因此需要积极发展城市文化以及景观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文化展示场所已经不再局限于展览和舞台,人们更希望艺术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装置艺术展示场所发生了改变,从原先的艺术画廊、废弃工厂、文化产业园、美术博物馆等地变成了空旷的原野、港湾,甚至是城市的天空。装置艺术作品不再仅是艺术家能观赏的艺术品,更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品[2]。艺术家根据室外材质的特点,研究和发展出装置艺术的多样表达形式。装置艺术以雕塑、园林、建筑这些具有功能性的景观小品的方式进入景观中,使景观空间丰富有趣、多姿多彩,给参观者带来更为直观的体验和全新的互动模式,大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装置艺术带来的艺术价值。
装置艺术在景观空间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也拓宽了景观设计的表达方式和概念,凝聚着艺术家的情感思想,从而产生相应的艺术和文化价值[3]。装置艺术使整体环境成为一个让参观者可观、可触、可思的互动空间。
装置艺术作品是景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装置艺术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和表现方式展现空间氛围,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装置艺术在材料的运用上具有时代独有的特性,比如在1961年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展览中,装配的材料必须是天然材料。但20世纪后装置艺术最大的转变就是材料与结构,运用材料的不同为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和景观设施体验。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显示,装置艺术的特征是颠覆传统美学和绘画技艺。八九十年代后,装置艺术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但仍没有受到普遍认可[4]。如今,一些装置艺术作品从庭院走向空旷的原野,点缀着城市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随着大量土地的规划开发,景观设计需求日趋旺盛,装置艺术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群众的视野中。
当代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从彼此限制转变为融会贯通。人们创造的景观空间犹如话剧舞台,其中观众和景观演员的角色界限越来越模糊,观众不仅仅是参与者,也开始成为表演者,并能够为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与参考。当代新材料的开发使装置艺术的局限性越来越小,给装置艺术创造了无限的可能[5]。
景观装置艺术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场地、材料、实用功能三个方面。景观装置艺术在不同的场地所表达出的语言不同,其要求也不同。比如,游乐场里的装置作品和文化产业园里的装置作品相比,前者是富有童趣的,后者则具有一定的内涵。
美国Madison广场公园镜面迷宫装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7]。该设计是一个500英尺长的装置廊架,人们远远地就会被这个闪耀着光芒的镜面不锈钢装置吸引,当走入其中时会发现由镂空不锈钢组建的造型廊架如同多个镜面光滑的磁盘,这些闪亮的磁盘反射着人们的形态,从不锈钢镂空的花纹中又能窥视公园里的草长莺飞。人们仰头不仅能看到湛蓝的天空,还能看到镜面里自己的笑脸。该装置使公园具有游憩设施功能,在满足场地要求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情感体验。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也是装置艺术在景观空间里的重要展现方式。参观者在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得到不同心理感受。人们在观察作品并与之交流的时候,身体会不自觉地前倾,并伴随丰富的肢体动作。例如参观数字媒体装置时,有些装置能感应到观众的肢体动作,并根据观众的动作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使观众与装置艺术作品产生交互行为。在今后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使景观装置有更好的发展。
如今的装置艺术开始更多地关注用户情感化的体验,许多简单且实用、受大众喜爱的装置艺术已经应用于景观空间。景观装置的展示不仅要能够吸引路人的注意,还要激发路人与其进行交互,为其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例如“西门映象”这个灯光装置,来源于台北建城130周年城庆活动。这个高7公尺、占地约50平方公尺、仿西城门立面、轮廓与线条的钢构新西门设置于“中华路—衡阳路”路口东北侧人行道上。“西门映象”由31块灯板组成城身,入夜后该景观装置会发出各色灯光,散发着光彩。此外,该装置还利用了新的多媒体技术,其灯光效果更加丰富,使原本平淡的夜色也变得活泼炫目起来。新技术的运用让原有装置获得重生的同时,也让观众接受了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为纪念台北建城增加了新的内涵。
景观装置艺术应努力适应市场,获得大众的好感,让大众在不经意间主动停驻下来感受其文化思想内涵的冲击。合理运用人们互动行为的规律,了解时代的潮流,运用新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抓住大众的眼球,使其驻足,进而沉思。当然装置艺术也可以扮演某种功能角色,或是长椅,或是长廊、路灯、雕塑等等。原本的建筑材料被赋予新的含义,衍生出新的形式,需要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不懈的研究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体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99-101.
[2]周宪.模仿、复制、虚拟—视觉文化的三种形态[C].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3]高阳.装置艺术的介入对当代设计创作产生的影响艺术与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20-22.
[4]顾丞峰,贺万里.装置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吴雪梅.基于景观空间内涵表达的雕塑艺术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6]伍迪.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7]段虹伶.镜面效果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及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