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凤
(长春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32)
万物智能环境下,对智慧服务的研究离不开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自2009年以来,学者们逐渐将智慧一词引入图书馆界,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图书馆严栋于2010年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1]。随后涌现出以王世伟等为核心的学者群对这一概念展开深入研究。智慧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涌现的新一代图书馆,顺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依托,传承智慧服务的理念,是具有创新性、融合性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是提供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并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可以使用的图书馆[2]。
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服务可以理解为全方位感知、信息相互联通、智能化管理,是图书馆从传统文献服务模式向智能服务模式转变的标志,对未来知识、信息、技术的传播与构建将产生深远影响[3]。智慧服务的探讨离不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智慧服务是链接读者、知识资源的纽带。
本文利用权威的学术检索工具CNKI进行高级检索,检索词选择主题检索,设置为“图书馆and智慧服务”或者“图书馆and智能服务”,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11月30日,精确检索出363篇论文。智慧服务镶嵌在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中,笔者筛选出169篇专指智慧服务的论文进行研究(表1)。
表1 2002-2017年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的发文量
本文对刊发169篇文章的各期刊统计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58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约占论文总数(169篇)的34.3%。其中,排在前三名的期刊分别为《情报资料工作》《新世纪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从整体的发文质量看,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占有很高的比例。除核心期刊外,省级期刊的载文量为10篇以上的分别为《图书馆学刊》《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河南图书馆学报》。可见,智慧服务的相关研究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能够引导智慧服务向着更高更广的研究方向发展。
表2 发文期刊及发文量统计
从169篇文章中筛选出被引频次较高的前五篇文章,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其研究成果受到学者们的认可。其中乌恩2012年发表在《情报资料工作》中的文章《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被引用频次为139次。从这几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智慧服务的研究以探讨智慧服务的理念、体系和模式为核心(表3)。
表3 被引频次排名前五的文章
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学者们探讨的比较多的是RFID、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在智慧服务方面的运用。这些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体系的研究是学者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夏立新等基于SoLoMo理念,构建了自助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4]。李朝晖等学者将创客空间理论引入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中,并探讨从理念、资源、服务、技术、用户、馆员层次构建智慧服务体系。柳益君等学者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从个人信息数据、文献、知识资源、业务流程大数据等构建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包括建立群体知识共享,提供个性化、场景化、泛在化的知识推荐,自动知识导航以及用户需求导向的业务优化等。勾丹从用户行为的角度,提出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是决策支持型、科学研究型和产品研发型的智慧服务[5]。总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智慧服务的模式,而智慧服务模式的研究为智慧服务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臣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智慧服务的特征和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的相应策略[6]。李后倾等学者针对目前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对象的局限性,提出了图书馆应该增强体验式和服务空间的建设,发展开放存取知识库、建设知识库交流平台等几项措施[7]。袁辉学者针对挖掘用户的需求和潜在兴趣偏向,提出了智慧化、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策略。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针对科学研究的智慧型服务,如: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清华大学的自主学习空间、水木搜索;上海交通大学的IC2人文拓展计划、体感互动体验;中国科技大学云舟知识空间服务平台;南京大学Find+知识发现、乐致安中文知识发现等智慧服务模块实现了高质量的的智慧服务。很多图书馆针对普通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智慧服务,例如:清华大学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湖南大学开设的虚拟空间服务系统;浙江大学的系统体验空间。此外,个别图书馆开设了阅览室座位预约、3D打印服务等。这些智慧服务的开展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向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如马晓婷分析了大数据可用、可控、可共享的需求特征,提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QOS(个性化服务)保障系统,即注重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挖掘、智能化推送、读者隐私、有效的智能评估等[8]。还有学者从人的因素出发,研究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智慧服务团队的馆员建设、学科馆员智慧服务、智慧阅读推广等方面。
很多图书馆在实践工作中已经从传统的服务模式转向智慧化的服务方式,实现了知识资源的一体化检索平台、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图书借阅网上预约、图书馆微信微博与读者互动、数字参考咨询的智能化等。
智慧服务的用户大体可以分为普通用户和科研用户。普通用户的智慧服务是随性的、方便用户利用资源的服务。科研用户需要的是更加知识化的服务。智慧服务既能引导大众的兴趣爱好,又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知识需求。
智慧服务将更加关注读者对图书馆环境、资源、服务、功能的全面体验[9],以读者的体验感知为出发点,不断调整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方式和内容。
未来图书馆智慧服务应该逐渐实现全方位、普及化的智慧检索平台、智慧参考咨询服务、智慧读者借阅平台、智慧知识库平台以及智慧信息资源沟通平台,实现知识资源无缝链接、知识资源无障碍传递和共享。
智慧服务不单是技术和资源上的服务,更多的是图书馆核心基础能力的提升、整合、协同[10]。在新媒体技术发展和万物智能环境下,智慧图书馆以及智慧服务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关注。
[参考文献]
[1]陆婷婷.从智慧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向[J].图书与情报,2017(3):98-101,104.
[2]王世伟.当代全球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难题与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13-16.
[3]魏蒙,王颖纯,刘燕权.中美两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19):66-73.
[4]夏立新,白阳,李成龙.基于SoLoMo的智慧自助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32-36,82.
[5]勾丹,崔淑贞.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及实现[J].情报探,2016(3):112-115,121.
[6]陈臣.大数据时代一种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2):96-99.
[7]李后卿,董富国.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策略探析[J].图书馆,2016(5):80-84.
[8]马晓亭.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QOS保障研究[J].现代情报,2014(12):69-73.
[9]胡大敏,刘宝瑞,张中兴.基于主题挖掘的国内高校馆人书信息聚合研究[J].情报科学,2016(5):174-177.
[10]刘春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J].山西档案,2016(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