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强
(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改革开放之初,政策变革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常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走上舞台,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要部分.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经历、职业目标以及人生诉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享受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诸如社会保障缺乏、子女教育难、身份认同模糊等问题,同时还伴随着心理问题的发生.
随着我国就业宏观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自高校扩招以来,我们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2018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高达820万.而农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部分,其前途命运更是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平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我们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再加之大学生就业难,对于农村青年来说选择高等教育和选择出去打工孰优孰劣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当前学术界多是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或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比如从社会认同与融入角度、教育与培训、社会保障等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等宏观层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等微观层面研究大学生群体,很少同时对这两个群体进行比较研究,自然也无法很好地回答“家境贫困的青年要不要读大学”这种问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该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此后,新生代农民工日渐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热点.虽然学术界至今未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延和内涵达成共识,但多是从收入水平、城镇化、市民化、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对该群体进行了探讨.但是鲜有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二个群体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借鉴吸收基础上,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界定为: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镇务工,但仍保留农村户籍的社会群体;而与之相比较的农村大学生群体界定为:1980年以后出生,经过高考考入大学学习,毕业后自主进行择业的社会群体.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将“体面劳动”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工作机会.”这里的体面劳动就更侧重就业质量.2012年,原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十八大答记者问时提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基于此,本文对就业质量的界定为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活动中,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政府就业服务及就业满意度等的优劣程度.
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和同龄农村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二者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为研究主体,结合公开数据以及调查结果来比较分析农村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而在此基础上力求找到破解困境的途径与措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否获得就业机会对于个人来说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后期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当下的中国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获得就业机会的途径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超过30%的通过互联网途径求职.但是同乡介绍和当地劳务市场还是处于主流地位.以安徽阜阳为列,据阜阳市人社局调查,全市300万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于江浙沪地区,在浙江宁波有近40万阜阳籍农民工,其中有30万人集中在北仑区.同乡介绍便利性的同时,也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机会,他们多无法思考太多的职业发展,而是急于选择谋生赚钱,很少会主动放弃工作机会.
得益于高校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途径相对更多,如各高校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会,省市级别的大型招聘会,以及校友推荐、企业专场招聘会.农村大学生获得的就业信息远远大于同乡提供的机会,超过90%都使用了互联网工具进行求职,工作地的选择更多.他们在首次择业时,更多地会考虑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也有不少农村大学生选择放弃就业,选择继续考研或者考公务员以及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月收入一般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收入.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的名义工资收入均呈增长趋势.在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月收入平均大多数均在2000-3000元区间.虽然从绝对值来说,名义工资均获得较大提升,但相对物价上涨来说,二群体在职业发展初期实际工资水平仍较低,大多数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很少有存款.在工作三年后的月收入来看,农村大学生群体月收入超过8000元区间的比例显著高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究其原因,得益于大学生群体在毕业三年后在五险一金的参保率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并且经历过新手期之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相对于刚工作来说有了质的变化.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以及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人际关系、人格与职业匹配性等的心理感受.根据调查,在初次就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满意度方面的问题中有四成回答是“满意”,而农村大学生中“满意”选项所占的比例不足三成.而在对工作三年的满意度调查中,农村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得到了较大提升,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比较满意,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满意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就业的心理预期较低,再加上现在就业城市的硬件设施、生活便利方面优于农村老家,所以满意度较高.而农村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但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普遍“眼高手低”的现象,最终降低了工作满意度.而经过工作初期的挫折和成长后,农村大学生开始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增加,从而满意度得以提升.
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制造、住宿餐饮、运输物流和居民服务业.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从事建筑行业的意愿明显下降,多不愿从事该领域,而具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社会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高.对于农村毕业大学生来说,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数量最多,其次为国有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教育业、信息和通信产业、医疗服务业等就业人数较多.
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教育、人力资本和技能的投入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回报.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高科技企业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较高,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没有大学文凭,无法进入该行业.同时,农村大学生基本上不会选择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较低的行业.尤其近两年各大城市的引人大战中,对人才的定位是本科以上学历,对985高校毕业生、硕士以上学历更是给予各种补贴.在各大城市吸引大学生落户就业的同时,低学历低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空间势必会进一步压缩.
城市认同感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的重要指标,是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即对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工作方式、市民价值观念等认可与同化.相比之下,农村大学生城市认同感更高,更加渴望在城市定居.调查发现,教育背景对于城市认同感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历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较强,更加倾向于定居城市或是长期在城市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棚户化改革,受益于国家的拆迁补偿政策,城市郊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生的落户城市和创业意愿发生了很大改变.调查发现,郊区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加强,而郊区农村大学生更渴望落户到省会以上城市.同时,我们发现不在棚改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群体在三线以上城市购房落户的压力随之增加,收入上涨的幅度低于房价上涨幅度,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
基于五项指标的对比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优于新生代农民工,主要表现在获取就业机会的途径较多,更有机会进入高速发展的行业,政府给予的福利政策更多,对未来融入城市改变身份的预期更高.相对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是由于自身学历限制和政策限制,其融入城市的成本较重,对未来顾虑较多.同时,我们也发现,相对于城市大学生群体来说,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农村大学生均处于劣势,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给予的支持较少,融入城市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并存.
4.2.1 自身:增强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均处于弱势地位,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自身就业能力欠缺.只有当自身足够强大时,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职业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对劳动力市场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积极参与培训获得专业资格资质,同时拓宽知识结构,提高人际交往和管理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4.2.2 政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物价尤其是房价在不断上涨,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增加,经济负担较重.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社会公共保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住房保障工作.同时,政府要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其中尤其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人口的有序流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4.2.3 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和产业结构变化,明确办学目标、学科定位,探索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的人才建设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培养农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视野,指导他们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
4.2.4 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盈利情况和经营发展需要,积极联系当地高校,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优势,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提供专业技能、自我管理等继续教育和培训.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可以提高其职业能力,增强企业归属感,将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