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学国 郑莉瑜
(1.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2.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广东惠州 516000)
山水诗因佛玄视野与南朝佳山秀水的遭遇而诞生。山水诗人常以“清晖”描述和指代山水。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诗中“清晖”是明净的光泽之意。陆放翁言:“山水必称清晖。”[1]“清晖”成为山水的代称。饶宗颐先生以“清晖”作其诗集[2]的名称,足见其对于山水林泉的深情眷顾。饶公言:“我非常向往一个清净的世界。”[3]9这个清净的世界,在饶公《清晖集》山水诗中有具体呈现,亦可称之为诗歌世界中的清晖。饶公的清净世界或者说饶公世界中的清晖,包括清虚恬淡、清雅刚正和清纯洁净三个层面的内涵。
道文化对饶公清静恬淡之人格塑造有深远影响。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4]30,人之心灵达到虚无之极点,保持高度清静,淡漠不贪求便是清虚恬淡。饶公自幼注重修炼,其“十几岁的时候读了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就学着每天打坐”[3]9,通过修炼使人格达到清静恬淡之境。故饶公山水诗充盈着清虚恬淡,主要包括清心寡欲、超然物外、道立于一。
饶公生于富贵乡却保持清净之心,洗去贪欲智巧,清心寡欲。“清心”即保持心灵之清净,“寡欲”指减少物欲,即轻物质而重精神。饶公清虚恬淡之人格首先表现于清心寡欲。试看:
《瑶山咏》:五里沉雾迷,公超挟我走。本性侣麋鹿,何意跨苍狗。世乱隐佯狂,捉襟时见肘。赤足拖狐裘,此趣笑谁有。万方声一概,到此忘阳九。所欠花猪肉,无食使人瘦。行歌耸驴背,归路逐牛后。[2]165
《大藤峡》:富贵仅暂热,声名亦嫌忌。卉木自皇古,长为天地媚。至美出自然,伐鼓安足冀。[2]163
《初入山》:天长况梦短,有生悲无乐。青山纵不语,亦自感休戚。此情可成丹,我欲问抱朴。[2]41
诗人避难瑶山时,山外战事连连。世事昏暗无常却难乱诗人向往清净世界“侣麋鹿”之本心。“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5]364世人皆爱富贵、追名逐利,诗人却视之为短暂而虚幻的身外之物。舍功名利禄而得身心清净,浮世沉沉中隐蔽于山林,行歌于驴背,牧牛于归途。以清心寡欲观照天地,可见天地之永恒与生命之短暂,生者不必过于执著得失之悲喜。诗人于清天清地中无拘无束,身心如得洗沐,不萦于物欲,不迷于色相。看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5]601,至人得至美而游乎至乐[5]576,山水于饶公而言就是与尘世之物欲横流截然相反的本原世界。只有清心寡欲,方可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自己。诗人引青山为知己,亦是其心灵受到山水质朴的召唤,欲将这颗质朴之心修炼成丹,将自己安顿于清晖世界。此即老子所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4]36又如《登磐石山巨赞上人》提到的“清谈心无义,独喜僧皎然”[2]169,僧皎然是山水诗派开山之祖谢灵运之后代,是中华茶道之祖。古今僧人通过饮茶修道,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修炼人生之最高境界。饶公与皎然志同道合,清心养性,俭德高洁,故“独喜僧皎然”。《优昙花诗》“岂伊冰玉质,无意狎群芳。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2]179,为诗人少年所作,夸赞昙花冰清玉洁,不与群芳争妍斗艳,毅然脱离世俗尘垢回到清净之仙境。可见饶公自幼就无心于世俗享乐,沽名钓誉。此类重精神而淡物质之清心寡欲,亦是饶公清虚恬淡人格的具体体现,使其山水诗蕴含清高淡泊之境。
饶公透过内在之清心寡欲以涵养超然物外之清净世界。即是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世界。此世界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5]18,是一个无己无功无名亦无畏生死而超然物外的清净世界。试读:
《华严泷放歌次青莲〈将进酒〉韵》:莫问华严泷从何处来,只笑如入宝山空手回。同游长着几华发,浪花时乱鬓间雪。仲尼不用叹逝川,太白还须捞海月。欲辩涅槃何滋味,请试山中活水来。俯瞰九州如礨空,遥想昆阆似覆杯。山容澹,太瘦生。木叶脱,飘未停。逐流可到海,吟句更谁听。相忘道术游方外,使酒如渑不愿醒。荒山才悟天地始,芸芸众物皆无名。且从象教分至乐,暂掷浮生资笑谑。看看瀑流无已时,惟有狂歌劝清酌。天欲雪,正须裘。许我新诗换美酒,主客同销万斛愁。[2]82
《北邙山》:生死本一条,谁为分旦暮。君看昏及晨,漠漠但沉雾。浮世只一梦,倚伏何足数。侯王与蝼蚁,同归一抔土。亭午陟北邙,泥途屡窘步。登山不知山,帝乡在何所。隐隐上清宫,高处劳指顾。周公始宅中,孝文亦邑度。佳气郁充闾,千载尚如故。平原莽无极,厥田何膴膴。累累见高塚,巑岏秋草暮。石马卧空林,巍陵叹无主。忆昔临高野,万方同葬处。森沉列杉桧,凛如风从虎。至大唯无外,异端复归附。死者得安窆,生者如行旅。……沾溉好山河,引领滂沱雨。[2]187
诗人游华严泷,一日之内而历四时之美,欣喜作画并步青莲《将进酒》韵而成《华严泷放歌》以赠村田先生。诗作中翻腾浪花,清泉活水,瀑布河流,木叶纷纷飘且落,万物尽善尽美,使诗人有感而发吟咏。引用道家庄子的礨空、覆杯、浮生等术语赋诗,比喻山水清晖的美好似人间仙境;引用仲尼叹逝川的儒家典故,引用释迦涅槃、象教、芸芸众生等佛家术语,表达诗人超脱尘俗,跳出现有的时间空间,尽情在山明水秀的方外仙境之间游玩的欢乐。于山水清晖间游玩,诗人飘飘乎超脱尘俗方知生之而后死乃自然之道,不必争朝夕,且顺应自然。看那天地运转生生不息,便知尘世一切恍如大梦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4]114,人世祸福无常,不论王侯将相或蝼蛄蚂蚁,生之自然而终归自然,又何所分?饶公开篇便发此感悟,可谓至明人世之道乃至自然大道。北邙山上佳树茂盛,累累高塚又使诗人复叹“死者得安窆,生者如行旅”,死者于墓下安眠,生者于天地间百年如一游,漫漫长路荆棘丛生。于山水间受益良多,故不惧人间大风大雨。追求超然物外的清净世界是饶公不畏惧生死,无己无功无名之人格升华的必然归向。复如《Tenganan古村落》“欲向丹丘寻不死,漫从神禹裸人乡”[2]138、《水社》“非浊何由得见清,却来深处觅蓬瀛”[2]152、《登天路》“谁管人间鱼烂局,白云脚下但悠悠”[2]152、《玖磨川》“生世畴容逃尘网,几辈能来超象外”[2]210等,饶公并未陷于人间鱼烂之局,而是欲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仙境寻求长生不死,其向往的是解脱尘网的桎梏,寻一个“蓬瀛”“超象外”的世界,即一个超然物外之清净世界。诗人之洒脱使诗歌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充分表现饶公清虚恬淡之人格。
饶公之清虚恬淡人格的形成是对清净世界反复认识实践后形成的。清净世界元始万物运道而生,道立于一,即道文化认为世界从无极而太极,太极即一,一即元始的、混成的统一整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84。这种对世界的认识是饶公清心寡欲与超然物外的集成,于山水诗作中有具体体现。试读《富兰克福歌德旧居》:
小我焉足存,众色分纤丽。著眼不妨高,内美事非细。瞩目无穷期,繁华瞬即逝。持尔向上心,帝所终安憩。生命在守一,无劳太早计。春兰自终古,清风时拂砌。青山环里门,白日照云髻。不祭神常在,委躯轻蝉蜕。我来自东海,再拜荐蕉荔。天地眷长勤,生生阅尘世。但期两心通,俯仰去来际。洗耳听钟鸣,去垢如赶蚋。[2]26
诗人游歌德旧居缅怀伟人而有所感。开篇就感慨自我的渺小,虽渺小而存在。万物皆有其秀丽灵光,不妨将眼光往更高处看,诗人发现天地之无穷期,相对的繁华一世却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如于青山白云间排除内心杂念,“无劳太早计”,守心神清净。“但期两心通”,追随伟人之足迹,洗除俗世之尘。思至如此而悟“生命在守一”,生命在于身心清静,专一而无杂念。庄子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5]305道文化用“一”代表道,“一”乃万物之父母。庄子讲究持守“至道”的纯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谐,以达天人合一。这种“一”的世界观在饶公的山水诗中并不罕见。如《寄古层冰丈梅州》“蕴真惬抱一,成纯赖不二,感物拔连茹,因风欲奋翅”[2]180;《小函锦系泷》“劈斧披麻此一奇,堆红叠绿满岩碕。飞泷雾下悬千尺,想见人天合一时”[2]213;《中峤杂咏》“欲起庄生聊问讯,何年天地一成纯”[2]34;《Mont—Blanc》“今古一成纯,谁复较蹄筌。群山此为君,云衣万壑传。象冥定天秩,理幽分化前”[2]40;《重至揭阳乔南里月下作》“翛然吾与点,胸次出新沐,天得一以清,此意今才觉”[2]180。文学作品反映创作主体的世界观,正是诗人清心寡欲而于超然物外间对世界“一”的深刻认识,故诗人不胜天地悠悠之感喷涌而发。《对月三首和杜》“缩地夸能勘大宙,御风浩浩极秋高”[2]134,《旱峡》“方知造物理,消息不易数”[2]156,《中峤杂咏》“俯仰古今无限意,苍天如盖地如棋”[2]34,天也苍苍,地也茫茫,饶公在山水之间俯仰古今,方知山于云间游,天地本纯粹,浩浩无穷极,万物皆循“一”道生而运之理。
饶公清虚恬淡之人格在其以清虚之心、通天地之道中形成。饶公山水诗作表现出其对通过清心寡欲达到超然物外之境终致抱道守一的渐进过程。
饶公之清晖人格树立,并不单因道文化而成。饶公之清晖人格还表现在其追求君子之清雅刚正。清雅刚正则是君子之儒雅,学识渊博而温文尔雅,方刚正直,不怯懦。饶公之清雅刚正包含了君子不器与自强不息两方面。
饶公的博学多才缘于其自幼聪颖好学,于天啸楼中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清心学习君子之道,达到了儒家“君子不器”[6]17的标准,即君子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饶公之君子不器包括两点,即无所不通与无关功利。
1.无所不通
苏轼《和董传留别》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识渊博是饶公清雅刚正之人格强有力的支撑。饶公博学而善修身养性,由内而外散发书香清雅气质,其山水诗呈现出丰富的才艺。
《雁荡即事二首》:真宰偏留此奥区,移形咫尺即成图,急皴淡墨难传妙,鬼脸乱云总不如。娲皇炼得态何奇,虎视龙飞各合宜。雾里诸峰皆湿笔,画家从此悟华滋。[2]227
《玉湖山椒千枝含雪,真吴道仲圭所谓万玉藂也。手写粉本以归》:一任终风取次飘,千枝戴玉待凝腰。神伤陵谷情常在,兴托江湖路已遥。脚下烟痕添妩媚,山中螺髻得娇娆。原知到此聊栖息,且抹微云为素描。[2]76
《晓起望湖外诸山,仿佛湘漓景色,因赋》:联峰移步即殊形,狡狯天挥画笔灵。山水方滋庄老退,回头烟树正冥冥。冈峦绵亘似衡湘,独立苍茫水一方。拂晓万山皆本色,何须淡抹更浓妆。[2]220
山于云雾间妩媚妖娆,诚如《虎头山》“江山无处不争美”[2]227,纳清晖于诗画,笔下山水美不胜收。饶公于山水间悟万物之润泽,对其清晖赞之不足而画之。从诗中“急皴淡墨”“鬼脸乱云”“且抹微云为素描”“拂晓万山皆本色,何须淡抹更浓妆”可见饶公画艺之精深。皴是国画中表现山石树木脉络纹理、凹凸向背的重要技法。皴法种类很多,鬼面皴又名鬼皮皴,皴出的效果如演员勾画的鬼形脸谱或使用的面具。饶公以山水画喻真山水,形容雁荡山水姿态万千、神奇诡谲。“素描”是来自西方的绘画形式。饶公颇能领会山水之神韵,信手拈来即成诗,“移形咫尺即成图”。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基本素养,而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饶公不仅精通书画,更精通琴艺。试读:
《后饮酒十首和方密之用陶公韵》:端坐飞清寒,六十羞一仕。离披春草外,青山即知己。泛泛弄江凫,沦逸非可耻。玉琴试弹秋,锵然思甫里。绿窗呵秃笔,洪荒犹可纪。莫嗟著叶迟,盘根足栖止。微光参最灵,孤灯堪长侍。[2]83
《Mont Tendre(柔山)山上六首》:山椒峻处可题襟,自是入山恐不深。为谢知音岩下叟,西来只欠一囊琴。[2]56
《将重访飞鸟寺,听二弦琴未果》:枯木岂无情,兴亡几弹指,指上生两仪,心在秋声里。泠泠正须听,待访此灵琐,冰炭置回肠,何当泯人我。[2]206
引青山为知己,抚琴一曲敬秋意,幽幽墨香飘绿窗。弹琴赋诗,诗人便是如此闲逸于自己清静的世界。饶公一曲方罢,于弹琴间身心恍如与世隔绝,“兴亡几弹指”,一曲弹罢春秋变更,万物于琴声间一念兴起一念灭亡。以琴喻太极,阴阳于指尖生。弹琴能弹出如此境界,可见饶公琴道之高深。引用了琴师伯牙于荒山弹琴,樵夫子期心领神会,两人即成知音的典故。表达诗人欲以弹琴答谢山中老者知音,惋惜此情此景只欠一囊琴之情。以琴交友,君子清雅见于博学间。因其博学,故其多才,饶公以学养填充胸臆,琴、诗、画相通,修身养性。博学使其精神遨游于现实之外的清静世界,清雅人格由博学而塑。
2.无关功利
古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之思想由来已深。饶公之博学并不为“学而优则仕”[6]199,其言:“只有我始终不走这条路,始终不沾政治。我觉得政治非常复杂,也不一定干净。”[3]10多才多艺于饶公而言具有修身价值,博学而超脱功利的束缚,治学精神之纯粹使其坚定做一个真正的学者,持之以恒,立身于世而不改变其做人态度。试看:
《选堂晚兴》:高楼俯大荒,浮云任变化。隐几万卷书,亦足藏天下。茗搜文字肠,洁宫守智舍。浩歌送北风,俛焉俟来者。天坠故不忧,四十心未动。极目寒波外,九州纷总总。且酌杯深浅,莫问鼎轻重。有人夜持山,案上长供奉。[2]64
《后饮酒十首和方密之用陶公韵》:立此不易方,乱流安足贵。[2]83
《地中海晚眺,nice作》:一望青未了,方知物不迁。沙际远分星,栏外足忘年。沧海波不兴,抱蜀意弥坚。小立不易方,自得静者便。……丧我要无功,观海须造颠。六龙骛不息,万化纷周旋。力命休相争,海若久忘言。[2]45
《偶作示诸生二首》: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天风吹海雨,欲鼓伯牙琴。[2]63
饶公腹有万卷书,胸襟容天下,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即人在特定时期做该做的事。然饶公自幼志于学,“不管外面的世界、人家的事情,只做自己的事,而且全神贯注地做好”[3]9,所以“天坠故不忧,四十心未动”,心不可为名利而动,做学问之人,“莫问鼎轻重”,莫要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要拿学问去沽名钓誉,要专注学问,要持纯粹的治学精神。饶公将自己博学而无关功利之原则作为信条于“案上常供奉”,故其立身于世而不改变堂堂正正的做人态度。“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7]173,饶公博学而不为功利,“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心中有此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生命便充满乐观向上的阳光。持之以恒的学者精神与乐观向上的人生精神是饶公博学而无关功利之人生目标的延伸。如《集集道上》“蛮君山鬼杂鼋鼍,危磴艰如判命坡。到此豁然开大道,方知人力胜天多”[2]152,饶公引用释迦摩尼临终说法时众生都来听法的佛家典故,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亦有“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比喻高峻的石阶山径艰难行走,坚持不懈攀登之,路亦变得豁然开朗,方知“人力胜天多”。又如《山中见月》“人力真胜天,繁星复如林”[2]42;《登慈恩寺塔》“向来论形胜,所贵在人谋”[2]187;《自阿苏山越草千里,至九重山山麓,宿濑之本高原旅舍》“人力胜天语非诳,便能此处凿洪荒”[2]212;《中峤杂咏》“凭高待共浮云约,路转悬桥必坦途”[2]34。可见饶公理性看待人生逆境,不怯懦,坚定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之思想,“路转悬桥必坦途”之乐观精神。故其可“乱流安足贵”“自得静者便”,于学问中安身立命,而后于学问上有所为。
饶公清雅刚正之人格清晖其次表现在其自强不息上。自幼“生于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文采休曜之地,却并没有耽于声色犬马之习,我们不能不说他是少年有志了。”[3]5,饶公博学而笃志[6]198,有奇志并为其自觉地努力向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7]276,饶公的自强不息表现在其志存高远。如:
《金鸡隘》:我从旱峡来,山畾嵬苦充斥。鸟道乱崩云,去天未咫尺。坏堞视眈眈,势可吞梁益。火日正欺人,忍令双脚赤。喧豗有众滩,入耳森惨戚。忆昔渡武水,金鸡若垒壁。颇讶天地间,嵌此一顽石。岂如兹山高,崭险侔剑戟。奈何委遐荒,飞鸟且绝迹。丈夫志万里,临此宁辟易。好去攀悬崖,待将蓝缕辟。[2]156
饶公避难于瑶山,时山河动荡,“鸟道乱崩云”“坏堞视耽耽”,令其身心历尽沧桑。避难之艰苦一如饶公所言“火日正欺人,忍令双脚赤”,衣衫褴褛且无处避暑。而逆境有历练人之心志,激发人之向上精神的作用。饶公并不因艰苦而沉沦,并不因世界面目的改变而放弃君子之志,由山水清晖间“颇讶天地间,嵌此一顽石”而激发“丈夫志万里,暂此宁辟易”的人格清晖力量。处逆境而不失丈夫之志,饶公之诗歌呈现出自强不息的君子之晖。如《雪意》“园林粲皓然,贞白明吾志”[2]42;《西湖》“丈夫从来有远志,能与相依惟小草”[2]192;《黄牛山》“兹焉结茅茨,弥想古耒臿。吾生百炼钢,万险那能劫。政可追冥搜,山卉即象法。易堂隐翠微,守志乃鸿业”[2]159。雪之纯净洁白,草之渺小顽强,饶公以此二物喻志,其志虽历万险却炼成钢,故不可劫。“守志乃鸿业”,饶公一生笃志向学,步伐从未停歇,走出了一条中华文化的康庄大道,正是自强不息的体现。
综上,饶公是一位注重内在修为,学术理念纯粹、积极乐观、笃守鸿志的学者。
禅宗对饶公清纯洁净人格之形成有着直接影响。禅文化中的“清”,意为清净,释迦的大智大慧在于妙明真心本来清净。饶公觉悟佛禅之妙是其清纯洁净人格之自然体现,由澄明清净之心出发而达佛禅高妙之理,以妙悟孕育诗心。饶公言:“禅宗本破除文字,至是乃反立文字,诗遂为禅客添花之翰藻矣。”[8]125季羡林言:“诗与禅的共同点就在‘悟’或‘妙悟’上。”[9]饶公山水诗深蕴禅理、超尘脱俗。
饶公在山水间洗去一身尘俗,澄明清净之心是其洁净人格之本。佛家云“参禅参到无参处,参到无参来彻悟”,饶公之山水诗蕴藏着其大彻大悟之禅理。如《中峤杂咏》“垂柳摇丝莫上新,近溪已见十分春。了无哀乐缠胸次,野旷天寒不见人”[2]34;《空山积雪》“爱憎已齐丧,阴阳聊可燮”[2]43;《发Frejus》“此心如白纸,五色休迷目。乘化看云飞,酣眠乐水宿”[2]45。纸上机锋,充满禅趣[8]131。频频以禅入诗,诗人以澄明清净之心焕发出生机禅悟生命。“此心如白纸”,了无爱憎生死哀乐,去看天外之云卷云舒,放下一切之求不得苦,超越而存在,存在而超越。试读:
《翠屏山》:悬渡从知理不诬,玲珑杰观出虚无。却于冥漠高寒处,悟到阴晴众壑殊。微径通幽级百层,不空灵处见空灵。野云来去都无迹,萧寺万山一病僧。[2]191
诗人游翠屏山,行走于索道之上,穿梭于高山之间,忽悟山川之态不论细致精巧还是高耸雄伟皆由“虚无”而来,“虚无”即是空,空即是万物的归宿,是事物的本质。诗人处于静寂且寒冷之山颠上,侧身俯视,一览众山小,云雾缭绕的高山断壑阴晴两面皆殊貌。百层山径清幽而不可捉摸,不见尽头。饶公却能以其澄明清净之心照见山径之空灵。“心净则佛土净”[10];一个人拥有澄明清净的心境,其世界便是清纯洁净的,便是不空灵处亦可见空灵。又如《Zermatt道中和李白》:“驱车忽过万重山,心共孤云来去闲。耀眼冰川皆净土,置身太古异人间。”[2]54诗人游历千山万水,却不因此而迷失本心,反而是“心共孤云来去闲”这般自在闲逸。以澄明清净之心观世界,则世界处处皆是净土。复如《游新巴黎农场十一首》“览物本无心,暂悟欣所遣”[2]67;《借园田居和陶五首》“于兹悟至理,万有生于无”[2]133;《暹罗猜耶山访佛使比丘,游室利佛逝遗址,于黄榛中踟蹰终日,归来有诗。偕行者谢大晋嘉,即用谢客登永嘉绿嶂山诗韵,邀其同作》“坦道欣同登,了悟庶万一”[2]19。诗人悟得万物生于虚无,心中无物便是澄明清净,澄明清净便可悟佛禅之妙。澄明清净之心使饶公外学之诗与内学之禅殊途合一,于山水清晖间归向澄明悟境,凸现其清纯洁净之人格。
饶公精通佛学,常于赋诗中不经意间引用佛家术语。佛家讲究清纯洁净,“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11];心境要保持清净,远离尘俗的罪恶,斩断烦恼的垢染,非清纯洁净之人不能悟佛法的要领。而饶公于诗中表现高妙禅理之诗境,是其清净纯洁之人格的具体体现。试读《冒雨游伽利佛洞,汪德迈背余涉水数重,笑谓同登彼岸,诗以记之》:
夏坐已终雨犹纵,天公于客颇愚弄。平畴无际交远风,众流截断齐奔洞。地湿欺人脚陷泥,波翻逞势马脱鞚。赖彼应真力渡水,深厉浅揭情何重。山前红碧纷夺目,林底龙蛇招入瓮。乍悟虚空山嶷然,尚喜雷风心不动。窟中佛像百丈高,气象俨与天地共。参禅精意解救糍,闻道痴人强说梦。江花微含春山笑,归路又劳秋霖送。身外西邻即彼岸,悟处东风初解冻。可有言泉天半落,顿觉慧日云间涌。老聃旧曾化胡来,道穷何必伤麟凤。[2]11
“夏坐指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庙里安居三个月的行为。”[12]饶公引作比喻夏雨的绵绵不尽,众流齐奔山洞,河水湍急,脚陷烂泥,寸步难行。汪德迈先生不遗余力助饶公渡此浑水,情意何其珍贵。洞窟中百丈高的佛像,崇高伟大之势一如景象万千,宽广无极的天地。深陷泥沼始悟“解救糍”,在禅悟中脱离尘世烦恼,登向“身外”“彼岸”,可见智慧之光在滚滚白云间普照众生。于山水清晖之间,饶公进入精神上的自由境界。本是一场绵绵的夏雨把饶公困在山洞,在诗歌中变成了天愚地欺。随诗人的视线展开优美风景,也随诗人的清净之心参悟佛禅之妙。这场不合时宜的雨使饶公悟得“一切皆苦”,与汪德迈渡水就如渡苦难一般。引用了“夏坐”“解救糍”“身外”“彼岸”等大量佛教术语,诗歌呈现出清净纯洁之佛境。
又如《望海》:“搅乱波心有绿苹,飞鸢跕跕正愁人。路遥且泼清明眼,不用拈花已觉春。”[2]9引用的佛家术语“拈花”乃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指对禅理透彻的理解,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前有释迦拈花,今有饶公拈花。站在海边,看着被打破宁静的水面,水波荡漾,波心中长着绿苹,飞翔的鸢想要降落在绿苹上而又怕生人。望着这一幅生动和谐美景,诗人顿悟实相无相。“不用拈花已觉春”一句最妙,富含禅理。诗人不用拈花就已觉春天,蕴含的大智大慧,相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过之而无不及。复如《阿旃陀石窟歌》“拈花意与日同荧,风前一叶警秋零”[2]12;《晨过鹿野苑》“沈沈晓雾忒无明,断垄云低未放晴。谁复拈花空色相,只余幽鸟落寒声”[2]15;《晋嘉寄示游清迈素贴山寺,用康乐从斤竹涧韵,追忆曩游,再和一首》“心已生死齐,人尚蜣螂转。拈花余一笑,所得无乃浅。何似山中云,朝夕任舒卷。当年薜萝枝,犹挂般惹眼”[2]49等。饶公禅学高深,喜爱“拈花”这个动作,拈花即是参得佛禅之妙。饶公山水诗中佛家术语信手拈来,以一种超脱的生命状态悟佛禅之妙,人格达到没有纤毫的机心杂念之清净纯洁之境,而诗歌则达到充满佛禅妙理之境。
饶宗颐先生博通儒释道玄,丰厚的学识贯注于山水诗中,呈现为清晖明净的人格。饶公清心寡欲,素朴的心态超然物外,不受世风时运的干扰,保持抱道守一的精神境界。饶公身心清净故能养清雅之气而守刚正之志,博学笃志,自强不息,又合乎古之所谓君子之道。饶公诗中大量引用古籍语史典故与宗教术语,以澄明清净之心悟佛禅高妙之理,言内言外皆有意,诗内诗外均成理,可谓悟佛禅之妙。饶公通天地之道、行君子之道、悟佛禅之妙,故养成清纯洁净、清雅刚正和清虚恬淡之清晖人格。具体到山水诗作而言,饶公一生在漫游世界山水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歌,自其个体而言有其形上追求之考虑[13],就中国文学而言则为中国山水诗学开出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陆游.老学庵笔记[M].杨立英,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270.
[2] 饶宗颐.清晖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3] 胡晓明.饶宗颐学记[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
[4] 冯达普.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陈应鼓.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 饶宗颐.澄心论萃[M].胡晓明,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9] 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47.
[10] 赖永海.佛典辑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1.
[11] 世亲菩萨.论典与教学略释阿毗达磨俱舍论[M].玄奘,译;妙灵,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41.
[12] 季羡林.季羡林谈佛[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187.
[13] 殷学国.饶宗颐“形上词”论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