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云课堂教室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教学,而微课作为一种适用于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微型教学资源,备受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胡铁生根据课堂教学环节将微课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联系巩固类和小结扩展类[1]。其中,王同聚结合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的案例构建了“微课导学”教学模式[2],宋光辉等结合“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开展了嵌入式微课的研究[3]。但二者都强调了课前微视频的学习与交流。王竹立指出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如何保证学生有时间观看微视频?[4]这些都是尚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故其应用在中小学教学中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在长沙某知名中学观摩的二十多节云课堂微课教学,基于云课堂学习环境,探索了“微课导练”教学模式,并通过“Flash引导层动画”教学验证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
在我国,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他指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能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课程[5]。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针对微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黎加厚指出微课程是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6];张一春指出微课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开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7]。以上集中说明了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高效课堂。
布卢姆指出,只要拥有充足的时间和恰当的教学,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8]。但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性,在班级授课的模式下,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个别化学习需求。而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学习)资源,支持随时观看、重复性观看和跳跃式观看等,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
云课堂是指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协助教师实现‘荣誉、目标、互动’等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减轻教师工作量、提升课堂效率、增强师生互动的教学管理软件[9]。本研究使用的是锐捷云课堂3.0,该云课堂教学环境对微课学习提供教学环境、微课空间、师生交互三方面的支持。
1.教学环境的支持
云课堂以先进的云技术为支持,基于此,教师可以安装多个不同镜像,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镜像,从而实现云课堂环境下多系统间的任意切换,这也是与普通计算机教室相比较大的优势之一。这一特点使云课堂教室打破了传统计算机教室单一系统教学的限制,在云计算支持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服务。使云课堂与教育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云理念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且无论哪种镜像都支持微课学习。
2.微课空间的支持
微课空间是教师和学生微课学习的场所。从学生视角出发,有利于学生下载微视频,并支持在线播放;从教师视角出发,有利于教师上传微视频和利用微视频教学等;从资源使用率出发,支持重复观看、多人同时观看、异步教学和微视频存储系列化等特点。
3.师生交互的支持
师生交互有利于加强教师微课制作和学生微课学习的针对性。其一,从学生与云课堂间的交互分析,通过“随堂测试+成绩统计”功能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学习上的不足,利用微课视频弥补学习漏洞;其二,从教师与云课堂间的交互分析,通过批改作业、作业管理、屏幕监看和远程协作等,教师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基于此,利用云课堂相关功能促进师生间直接或间接互动,有利于学生以更有针对性地方式利用微课视频学习。
目前,国内微课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有王同聚构建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10]和宋光辉等提出的嵌入式微课学习模式[11]等,其中,王同聚将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成功应用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种教学(学习)行为(如图1)。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需求分析制作研学案和微视频,学生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微课助学解决问题,教师采用分组协作,为学生解疑答惑、评价反馈,实现知识内化;课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跟踪指导,学生基于自身反思,利用微课复习,实现知识创新。宋光辉、郭红霞建构的嵌入式微课成功实践于本科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教学大致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课程开始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课程开始前进行资源建设;课程进行中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助学以促进知识内化;课程结束后作品展示和评价反馈。
王同聚和宋光辉等构建的微课学习模式分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介绍了每一阶段的具体活动,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该模式的教学效果,对以后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相应参考。但是这两种教学模式并不十分适合于中小学的微课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繁重,不太适合课前花费太长时间自学,重点在于抓住课中环节,在课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内化和知识创新。
图1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
基于现有微课教学模式的分析,本文结合云课堂环境的优势,设计了一个“微课导练”教学模式(如图2)。该学习模式适用于理科类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该学习模式顺应了信息化学习时代的要求,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它真正的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学生学习的小帮手。这个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和课后。其中,课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研学案的制作和微课视频的制作;课中包括三个环节,环节一是利用云课堂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创设情境,环节二是探究新知,环节三是微课导练—朋友圈“秀”作品(分享作品)—评价反馈;课后主要包括教学反思、集体评议课、专家指导及微课导练效果的量化分析。
图2 “微课导练”教学模式
1.课前需求分析和微课制作
学习需求分析是指通过需求分析方法找出学习者目前学习现状与应达层次之间的差距[12]。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及学习条件分析等。其一,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笔者作为其微机课的任课教师,基于半学期的教学跟踪和现场调研,基本了解学生Flash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基础好的学生包括初一学习过Flash社团课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占比约15%;基础中等的学生在班上的比重最大,约75%;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是对Flash知识学习不敏感的学生,约占10%。而学习动机方面,笔者通过测量学习动机的量表(Wang,L.C.和Chen,M.P.(2010)编制的动机量表)得出以下结论:在云课堂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动机都较高,同时,卡方检验表示学习动机存在性别差异,体现在男生比女生的学习动机更强。其二,学习目标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首先笔者基于现有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者特征等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初步分析;其次通过教研组的指导,不断磨课、细化每一个学习目标和落实每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其三,学习条件分析主要包括云课堂学习条件、微课学习条件、展示作品等条件。
微课制作包含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两方面。首先,在微课设计方面,梁乐明等基于国内外36门微课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设计模式[13],其主要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本文的微课设计流程(如图3),主要包括微课选题、前端分析、教学设计和视频制作四方面。其次,在微课制作方面,其一,微课制作时长,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成熟度、注意力集中规律等方面,每一微课时长一般是4-6分钟,其目的是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其二,微课制作方法,孟祥增等指出了5类方法,包括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其制作难度依次增加[14]。本研究针对操作类课程的教学,使用Camtasia Stu⁃dio9.0软件,采用屏幕录制型的制作方法。
图3 微课设计流程
2.课中探究新知和微课导练
在云课堂学习环境下实施教学,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重点是随堂测试和创设情境;环节二,核心是探究新知;环节三,重点是微课导练和随堂反馈。
首先,利用随堂测试测量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再结合电子白板和云课堂的使用,师生合作探究新知。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练习的方式。其中,由于班级授课的局限和学生短暂记忆的限制,在学生操作时容易出现“头脑空白”、“不记得”、“和老师同样的操作可在自己电脑上就是无法实现相应效果”等情况,教师总是需要耐心地与出现这类情况的学生重复刚刚的讲解和示范,而实际上达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然而,在该环节使用微课导练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的学,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又能使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脱,能够有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解答更多其他问题。
3.课后微课学习反思
教学并不意味着只有课堂前的准备、课堂内的教学,还需要课堂外的反思。经过课后反思,总结课中不足,再结合相关理论,指导课前准备和课中教学。经过微课导练反思出以下几点:第一,对于操作类课程的教学,使用微课学习最好的教学环节是应用在练习环节,但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第二,基于学生上课时长是40分钟,所以每一个微课视频的时长不能超过10分钟;第三,微课视频要有启发性,在必要的时候,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独立探索,再到下一个微课视频中给出相应操作。
本文选取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初二年级6班和7班,共9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班采取普通教学模式,7班采取微课导练的教学模式。
本文选取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教材的Flash引导层动画为研究内容,该内容是在学习逐帧动画、渐变动画、图层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动画和图层知识。
研究过程分四周进行。
(1)第一周,教师备课,磨课。
(2)第二周,理论知识的讲解。首先通过云课堂的随堂测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前测,其前测结果如表1所示,前测结果表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基础基本一致。其次,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其中,对照班和实验班都使用面对面的讲授。接着进入示范阶段,对照班和实验班都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式。
表1 研究前测
(3)第三周,基础练习。首先请学生通过自我回顾的方式制作上一节课学习的引导层动画—01蝴蝶飞舞案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忘记了该如何操作,且都要求教师再讲一遍。然后,教师在6班使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在7班使用微课导练的教学方式。
(4)第四周,提高练习。首先教师通过云课堂作业空间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然后,布置提高型练习题,如02小车行驶、03地球公转等;最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在6班通过小窗口控制形式对提高型练习题进行班级授课式点拨,而7班采用微课导练的形式进行重难点点拨。
如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作品(如作品提交量、作品分数与优秀作品数量等)等量化研究的方式来验证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1)采用问卷的方式。在完成“Flash引导层动画”教学实践后,主要通过纸质问卷的方式测量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放问卷47份,收回问卷47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共5道题,使用5点计分,其中,完全没必要计1分,不太必要计2分,有必要计3分,比较必要计4分,完全必要计5分。若均值低于3分,表示该学习模式不被学生认可;若等于3分,表示该学习模式被学生认可,但认可度一般;若均值高于3分,表示该学习模式的认可度较高。问卷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表2数据显示,76.6%学生认为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对学习Flash引导层动画制作有必要,80.9%认为微课导练对理解引导层动画的原理和概念有作用,76.6%认为微课导练有利于学生自己说出引导层动画的原理,70.2%认为微课导练能帮助自己说出引导线的作用,78.7%认为微课导练对自己制作引导层动画帮助大。从均值上分析,数值都在3以上,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微课导练”的学习模式有必要。
4.健全低保户创业与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政策。低保户劳动力就业优先,县乡政府组织低保户免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所需就业培训支出从再就业资金中安排;对于从事创业的低保户,在启动资金上地方政府优先安排低息或无息贷款支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创业3—5年应给予最低一级增值税优惠,并免除个体经营所得税,调动低保户就业与创业积极性,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
表2 关于“微课导练”调查数据
(2)对学生作品的分析。从云课堂作业空间导出学生的作品提交量、作品成绩与优秀作品数量(如表3)。从中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第一,从作品提交量和作品提交率分析,实验班的作品提交量和作品提交率远高于对照班;第二,从作品的难易程度分析,对照班练习基础题的人数远高于提高题,而实验班挑战提高题的人数远高于基础题;第三,从优秀作品数量和作品优秀率分析,实验班的优秀作品数量和作品优秀率总体高于对照班。
表3 学生作品分析
随着微课学习的日常化,中小学将微课应用于云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常态化,但其与传统教学相比,应用效果如何,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反思来总结,缺乏体系化。故应该将微课学习和云课堂教学实践上升至可用的理论高度。基于此,本文以“Flash引导层动画”教学为例,对“微课导练”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可为中小学开展云课堂学习环境下的微课学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10]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2):112-117.
[3][11]宋光辉,郭红霞.嵌入式微课的应用模式研究——以“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1):74-79.
[4]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05):34-40.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12.
[7]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8]王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教师教育论坛,2007,20(02):42-45.
[9]杨秀森.锐捷“云课堂2.0”焕发计算机教室青春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
[1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1):65-73.
[14]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06):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