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1891—1962,著名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等职)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它们都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系列传世之作的问世除了作者的文学追求外,与作者当时迫切解决生计问题有着密切关系。
李劼人
1934年年底,当时仍在民生机器厂任职的李劼人已有创作以成都为背景的系列长篇小说的构思。
1935年5月,李劼人辞去民生机器厂厂长之职回到成都,生计问题马上成为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他立刻想到了写作小说《微澜》(即后来的《死水微澜》),用稿费养家糊口。遂请求老友、时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的舒新城帮忙:“决计回家之后,专心为之,期在十日内写出四万字,再以二十日之修饰剪裁抄录,则是在七月底可得一部十余万言之完整小说。此部小说暂名《微澜》,是我计划联络小说集之第一部。”
李劼人也在信中表明,这部以光绪庚子年(1900)前后的成都为背景的小说不愿由“中华”出版,原因有三:第一,印刷速度太慢(动辄两年);第二,不注意广告宣传;第三,版税太零星。“今弟既欲赖此为活,故甚愿凭吾兄运动之力,售得现金。如每千字能售在四元以上,则此四百余元,够我五月生活。在此五月中,我又可以续写两部矣。计弟自十五年出任教职、报事以来,于今十载,所入不下三万余金,不但随手而尽,且至今尚欠账二千。念已到中年,始作卖文为活之计,言之笑人……”
事无巨细的叮嘱足见李劼人心思缜密、一丝不苟的风格。他对中华书局出书弊端的评价完全是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出发的,特别是对中华书局不注重广告的批评,这是当时大多作家所忽视的。
舒新城很快复信,劝说李劼人将此书交由中华书局出版,许以千字四元的稿酬,李劼人表示同意并将小说构思告知舒新城,“中华收买,弟自同意。但仍须赖大力,印刷宜速,校对宜精,定价宜廉,广告宜大吹大擂。……字数未精数,究应得若干元,望兄早为力能在一周内将稿费寄一半来。最佳。盖弟回家之后,仅余一百五十余元,仅能支持至本月廿边,故极望钱来,以资生活。弟于今日,已动手写第二部,字数亦在十万字上下,名曰《暴风雨前》。背景仍成都。时代为宣统年至辛亥保路风潮。盖承第一部而写也。至迟九月半可完。究之何处,望早留心。弟意今年必写出三部。第三部名曰《大波》,字数同前,即写辛亥癸卯事。此三部能全卖出,又能早出版,则弟明年决不做他事,将继续写下矣……”
可见,此时的李劼人不但不顾旅途疲劳立即着手写作,在信中还定下了每天的写作量。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赚取稿费维持生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劼人在信中叮嘱书稿付印后定价要低廉,可以使更多读者买得起,还要求广告“宜大吹大擂”,以激发读者的购买欲。
此后几年间,李劼人的家用一度吃紧,故而在多次写信请求预支稿费之余不得不加快写作进度。经济数字在他此期书信中出现频率最高。“兹有求者,即是近须还小账一笔,以及家缴之需,先与我兑下三百元,以安此心。弟非骗钱之徒,兄所素知,或者不以为非不情之请而省省也。……三百元尽望以航空兑下,并希注明交成都现洋。盖申钞每元须缴税五仙,前之四百元颇为吃亏。”“《暴风雨前》统计全书,除注释未计外,约得一十三万零三百余字。月前曾向书局预支洋一百元,请将此款扣除,先行兑下三百元,以救眉急。其余尾数,亦望勿太稽迟为荷。现此地通用申钞,来数请注明申钞可也。……《大波》即将着手。”“今年成都特冷,弟即以天寒手冻之故,《大波》一书,写出四万字即搁下。一搁二月余,直至阴历今正廿一日,以债台高筑,无可再借之时,始再发奋书写。一面抵抗寒威,一面摈绝应酬,以十九日之工,将上卷告成。”
从信中可见,《大波》写作曾一度中断,重新拾起是迫于无处可借钱的经济困境。
不到两个月,李劼人就完成了《大波》上卷的写作,中卷写作没有紧随其上,是手头暂有钱用,故而李劼人在消闲游乐中度过了一段轻松的日子,再次提笔仍因经济因素。“自《大波》上卷发后,正是花会时节,俊作郊游,乐何所支。以致一闪两月便这样滑过去了,直到钱已用光,借人百余元,方于五月四日,闭门谢客,以二十天之力,竟将《大波》中卷写出。自己数过,有一十一万八千字之谱。不过贵处数字不能与我毕命。本来我的稿子时疏时密,时大时小,稍不经心便会弄差。此次兑款,仍望先兑四百五十元再计下余。……四百五十元务望即日航兑。至要至要。”李劼人的细致之处还在于他从不相信出版社对文章的计数,因以字数计酬,他每每自己亲自计算字数。
《大波》中卷出炉后,下卷写作颇不顺利,因为头绪太纷繁,不易着笔,改了又改,但李劼人还是坚持写完,因为急于赚取稿费还借款,“此次字数好计,是打了格子写的。仍望收到后,即刻来一封航快信,以便持赴分局,先领四百元。盖典制借贷,业已两月矣!此后,每月作短篇七八千言,投稿《大中华》,不知可否?除短篇小说外,尚需何种稿子,亦望通知!”在该信中李劼人还催促《死水微澜》《暴风雨前》要从速出版,并希望书的售价一定要定低点。
如上所述,生存压力使李劼人这一阶段的创作堪称神速。1935年7月,李劼人仅用了20多天时间,一口气写完第一部长篇小说《死水微澜》;1936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前》;1937年完成第三部长篇小说《大波》上卷、中卷、下卷, 李劼人的写作进度与他的经济生活可谓密切相关。
李劼人在给舒新城的信中多次抱怨成都的生活费用之高堪比上海,谈到自己家中的经济开支情况,除了要应付居家日用外,还要资助一些穷亲友,故手头总是不宽裕,常靠借贷度日,“我性甚懒,每有所作,必待逼始成。我常自作枷锁,使我不得舒服”。为生存而创作的体验使李劼人颇为烦恼但又无力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