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别让“挖掘”成“人肉”!

2018-03-30 03:05任伟
大众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挖掘数据挖掘亚马逊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其实,通过分析用户上网行为、购物模式、使用设备等,对用户差别定价的做法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0年,亚马逊的差别定价就曾引起争议。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反映,在他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客户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只是为了测试。

大数据挖掘并非“人肉搜索”

出门在外,自然少不了订票、订酒店,上网通过各种票务平台解决这些已成为多数人的选择。海量的消费信息也在购物的同时被记录了下来,你的偏好和习惯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被他人获知,这些数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了“便利”。同样,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喜欢去哪里旅游,喜欢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些习惯你自己都没意识到,可大数据或许已经记好了。这就是利用了数据挖掘技术。

所谓的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现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

数据挖掘可概括为:在我们掌握的数据多了以后,把数据交给计算机分析的方法的集合。而大数据则是跳出我们的传统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框架的一种新思维。一种思维和一类技术比起来,确实要虚很多,而且思维要付诸实现,必然要以技术为基础。但是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更多的东西,比如对之前认为没有价值的噪声和错误数据的分析,或者对现象的重视而意外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果等。总之,只要目的明确,大数据挖掘就有用武之地。

一把“双刃剑”

必须承认,就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所需要的能力。对此,有人感叹: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在商业领域可以根据用户的上网轨迹数据和日常消费习惯,给用户进行消费者画像,从而实现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等,以提高成交率,降低营销成本,提升消费体验。从这个角度讲,大数据技术是一项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工具,如果善加利用的话,会让商家和消费者实现双赢。

但如果遭到商家滥用,随意超越边界,就会损害到消费者利益。网友和媒体曝光的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丑闻,就是滥用技术的结果,商家过于追求利润,利用消费者对商家的信赖和消费习惯,采取信息不对称报价,以获得更高的价格差收入,进而忽视了消费体验和公平原则,令老客户承担超出正常范围的价格。从这个角度讲,大数据又成了商家损害消费者的帮凶。

猜你喜欢
挖掘数据挖掘亚马逊
改进支持向量机在特征数据挖掘中的智能应用
85亿美元,亚马逊收购米高梅划算否?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基于事故数据挖掘的AEB路口测试场景
亚马逊雨林在燃烧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异常数据挖掘算法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