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之路的当代践行及意义

2018-03-29 08:20刘晓霜
丝绸之路 2018年1期
关键词:考察团史前神圣

刘晓霜

白人文学科先后向人类学转向之后,学问不只在书斋、更在天地间慢慢成为人们的的共识。而若数走在最前端、践行最彻底的学术团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玉帛之路考察团无疑属于其中当之无愧的一支。

路,一定是人走出来的。中国人的路,也一定出白中国先民的足下。自2013~2017年,该考察队共组织13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动,已出版考察丛书两套13部书。他们如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苦行僧那样,常年肩负着行囊,出没在西北荒漠的边缘区,总行程近4万公里,勘查在丝绸之路之前西玉东输的运输路线,拉网式地调查其各个支线的情况。其宗旨是以玉石神话信仰为拉动西部特殊资源的动力,寻找中原与西部的神权互动、精神传播、资源依赖、经济往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夏国家巨大版图的可能。换言之,此考察团队所寻找的正是中国何以称为中国的原因,从最为精华的国宝——“玉”看中国故事,而里面正隐藏着国民之魂。

上古奇书《山海经》,每逢山必记下其产玉与否,以及产什么样的玉石。《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千里迢迢去遥远的西王母之邦,亦可能与寻玉有关。以前我们把它当做怪力乱神不予以重视,其实里面隐藏着最大的信史。玉帛之路考察团通过艰苦的田野作业,寻找、辨认已无人问津的史前玉矿遗址地点,重走史前的信仰之路,书写中国神话历史新篇章。华夏5000年的历史只是文明小传统的记忆,在此之前是由神话贯穿的大传统,至少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那里面虽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证据,却存在物与图像的证据、仪式的证据等,以其特有的生存方式告知我们属于它的神圣历史年代,并因其原型性钦定小传统的文化根源。只可惜文明观下的我们局限在文字的书写,很难企及到、辨识出神圣观铸就的史前时代。玉帛之路考察团队宛如一支新兴侦查队伍,用田野新方法、跨学科新观念,再次踏上中华大地,测量它的根脉,努力把大传统之根流与小传统之支脉进行对接,使之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就如同朱熹在诗中所讲的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在理性话语下我们的精神生命像秋天的花朵那样逐渐走向枯萎,那么这支寻根的团队就不只是在更新我们的知识观,他们所探寻的神圣知识更是通过唤醒我们灵魂的方式更新我们的生命感知。正因为对大传统所持有的神圣信念,玉帛之路的考察队员们才能排除万难、苦中作乐、从一而终、不離不弃。每个人都会被他们在考察旅程中所付出的勇气与毅力所感染,这在如今略显喧嚣的学术界尤显珍贵,让我们向这支默默付出的英雄队伍致敬。

猜你喜欢
考察团史前神圣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重庆涪陵榨菜产业迎来河南考察团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和澳同游,麦向大洋洲”——和麦贺达考察团畅游澳大利亚
“上合”十二国文化商贸考察团专程考察奥飞
史前人,都画啥?
网印行业海外拓展之旅——美国SGIA展考察团
神圣的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