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单纯肛瘘切除后一期缝合与敞开疗法的临床对比观察

2018-03-29 10:30管锦坤王建武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8期

管锦坤 王建 武健

【摘要】目的 比较低位单纯肛瘘切除后一期缝合与敞开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低位单纯肛瘘患者9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切除后敞开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切除后一期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肛门失禁和畸形、肛门周长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低位单纯肛瘘的过程中,与切除后敞开疗法相比,采用切除后一期缝合治疗能够有效地避免肛门畸形,有效地缩短治愈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低位单纯肛瘘;切除后一期缝合;敞开疗法;临床对比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8..0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低位单纯肛瘘切除后一期缝合与敞开疗法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就诊的低位单纯肛瘘患者90例,其中观察组通过切除后一期缝合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得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低位单纯肛瘘患者90例,其中男和女分别49例和41例。现根据入院编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50.6±2.9)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26.21±0.78)个月;对照组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8.9±3.6)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病程(23.11±1.62)个月。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手术之前两天的饮食以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观察组需要口服甲硝唑和庆大霉素,手术当天早晨需进行清洁灌肠操作,均进行骶管麻醉[1]。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配置1%亚甲蓝和3%双氧水,待麻醉成功后从外口将溶液注入到窦道以确定内口的位置;并通过手指触诊将瘘管的大致走向准确无误地确定下来,从外口利用球头探针进入,并沿着探针引导将管壁全部切开,利用刮匙彻底刮除那些坏死的组织,利用甲硝唑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对窦道腔隙进行反复的冲洗,待窦道腔隙清洁后对瘢痕组织进行必要的修剪,最后利用庆大霉素再次进行冲洗,观察切口处有无出血,可用超声刀的凝血作用止住活动性出血[2]。同时,手术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针对那些深部组织有死腔的患者缝合时可以使用3~0可吸收缝线呈8字形缝合,或者通过褥式缝合方式缝合内口,切记不要将空隙留下,最后利用4号丝线、呈U型进行全层间断式的缝合,在将创面关闭之后,将橡皮引流片置入2天以后拔除[3],将消炎止痛栓放置到肛管内,利用碘伏纱条对创面进行外敷并加盖敷料进行固定,术后2天内进食流质饮食,通过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的形式来进行对症处理,术后第3天进行换药,利用碘伏对创面进行消毒,7到8天以后进行拆线。

对照组内口的确定方式如同观察组,之后需要切开内口管壁,以此彻底除刮除坏死的组织,利用甲硝唑注射液对创面边缘进行彻底冲洗并修剪整齐[4],在敞开引流以后,利用明胶海绵对基底部进行压迫止血,将凡士林油纱条填塞其中,外盖敷料进行必要的加压包扎,术后第3天进行换药,将洗必泰喷剂喷洒在创面,换用九华药膏一直到患者痊愈为止[5]。

1.3 观察指标

愈合时间,肛门周长、畸形以及失禁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均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愈合时间、肛门失禁和畸形、肛门周长的比较上,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3 讨 论

经过本次研究,观察组的愈合时间、肛门失禁和畸形、肛门周長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治疗低位单纯肛瘘的过程中,与切除敞开疗法相比,采用切除一期缝合治疗能够有效避免肛门畸形,治愈时间能够有效缩短,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 浩,高世平,赵 鑫.肛瘘切除Ⅰ期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1(89):239.

[2] 陈 平.低位单纯性肛瘘行肛瘘切除Ⅰ期缝合术治疗的有效性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21(20):55+57.

[3] 张自强.肛瘘切除1期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6(64):76.

[4] 刘惠君.肛瘘切除Ⅰ期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3,41(05):134-13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