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摘 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210例尿液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液检验法,分析不合格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重点加强质量控制工作。对比两组标本的不合格率和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结果 对照组不合格率为14.29%,高于观察组的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共出现16例不合格的情况,导致出现不合格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标本污染5例(31.25%)、标本量不足5例(31.25%)、标本标记不清3例(18.75%)、容器不合格2例(12.50%)、超时送检1例(6.25%)。结论 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可减少不合格样本的发生,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尿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3.057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3-015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nhancing quality control in clinical urine tests.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7, 210 urine sampl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05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routine urine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unqualified rate.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o strengthen quality control work.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specimens of non-qualified and the causes of unqualified specimens.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failed rate was 14.29%,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0.9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 total of 16 cases of unqualified cases occurred.The main causes of unqualified samples were the specimen contamination in 5 cases(31.25%),specimen less than 5 cases(31.25%), specimen undetectable in 3 cases(18.75%),2 cases failed(12.50%),overtime submission in 1 case(6.25%).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outine urine tests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unqualified samples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Urine routine examination;Quality control;Effect analysis
尿液常規检验属于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常规项目,通过对尿液分析可初步判断患者疾病情况,为后期诊断也提供了参考[1]。尿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液颜色、尿液透明度、尿酸碱度、尿比重、显微镜检查和化学检查等[2]。尿液常规检验应用范围广,且检验方法较简单,得到检验结果的时间较短,但在整个检验的过程中,由于其中有多道工序,易导致检验结果受到影响[3]。本文对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210例尿液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50例,年龄12~70岁 ,平均年龄(42.09±2.39)岁。观察组中,男50例,女55例,年龄10~71岁,平均年龄(42.11±1.98)岁。所有样本均由我院检验科人员完成检验工作。两组样本性别与年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尿液检验方法,并对不合格的样本数量进行统计核算,分析不合格率。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性的加强质量控制,具体操作:①告知患者样本尿量最好在30 ml以上,标本收集工作完成后应该立即送检,确保在2 h之内完成检验。②做好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在样本采集、运送、交接、退回的各个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尿液检验,样本留取前嘱咐患者注意事项。③定期做好对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培养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④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送检标本验收制度以及设计合理的验收程序,确保整个检验工作按照标准进行。⑤做好标本的正确采集工作:采集标本前,需要先消毒采集器械,并叮嘱患者使用清洁液或肥皂清洗尿道口和周围皮肤[4],指导患者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采集尿液标本的相关手册规定进行采集。同时选择合适的采集标本时间,一般为早晨,这个时间段的尿液中含有较多成分,更加方便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另外在尿液常规检验中,需要控制好检查时间,采集尿液标本应该及时送检并在2 h内检验[5],避免因储存时间过长导致假阳性的出现。⑥加强书写的规范性:检测人员在书写标签和申请单时,要严格按照程序操作,书写工整,完善相关内容,避免出现字迹潦草的情况,提高样本的可识别性。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收到患者提供的尿液样本后,需要仔细核对标本容器和检验申请单,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样本不合格需要及时退回,指导患者重新取样。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标本的不合格率和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不合格标本判断方法[6]:①标本污染:标本中含有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等或者是有烟灰等异物。②标本量不足:尿液量<12 ml。③容器不合格:容器材料会与尿液发生反应影响结合;容器材料不清洁;容器容量不足50 ml。④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标记不清或者标签脱落;有标本无化验单或无标本有化验单。⑤超时送检:样本留取到检验超过2 h,或者是冷藏标本超过6 h后送检。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标本不合格率 对照组不合格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分析两组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 总共出现16例不合格的情况,导致出现不合格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标本污染5例(31.25%)、标本量不足5例(31.25%)、标本标记不清3例(18.75%)、容器不合格2例(12.50%)、超时送检1例(6.25%),见表2。
3讨论
3.1尿液常规检验 尿液常规检验的异常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颜色、透明度、pH值、尿比重等。正常的尿液颜色应该是微黄或无色,但是患者若有急性膀胱炎、泌尿道结石等就会出现血尿,尿液
颜色为红色。患者若有黄疸,尿液颜色是深黄色甚至红茶样颜色。从颜色就可以对部分疾病的诊断有一个大致了解。从尿液的透明度进行分析,正常尿液应该是透明的,但尿液变得浑浊说明患者尿液中可能含有结晶、血液、脓液等。分析尿液pH值,经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代谢性疾病。尿比重低可以判断患者有慢性肾炎、尿崩症。根据分析尿液颜色、尿透明度、尿比重等情况进行分析,但是想要确保尿液常规检验质量,需要积极加强质量控制工作。
3.2尿液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尿液檢验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关系到疾病的确诊,因此,加强尿液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样本不合格的情况。①在收集尿液的过程中有部分是家属进行样本收集,然后再交给护士,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影响标本的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②在尿液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开具化验单、进行标本采集、送检等复杂程序,导致尿液标本的不合格情况的出现[7]。③尿液标本采集不合理,例如检验需要中段尿,但是患者采集了前段尿,导致影响检验结果。④尿常规检验标本放置时间存在问题: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存在患者标本被漏检的可能性,一旦超过2 h,则该尿液则无效。⑤患者尿检当日或近日服用过特殊的药物或食物,也可能导致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出现改变,加之患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导致未告知检验医师,也可能影响到检验效果。因此,加强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需要耐心、细心的对患者进行具体指导与提示,并且告知患者在尿液标本留取之前做好一定的清洁工作。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质量控制,积极组织进行各项实验室工作的学习,对相关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需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培训[8-9]。本研究结果与邵桂英[3]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质量控制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不合格率为14.29%,高于观察组的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共出现16例不合格的情况,导致出现不合格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标本污染5例(31.25%)、标本量不足5例(31.25%)、标本标记不清3例(18.75%)、容器不合格2例(12.50%)、超时送检1例(6.25%)。
综上所述,在临床的尿液常规检验中,从各个方面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减少出现不合格样本的情况,为临床提高诊断效率和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静.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5,34(02):178-179.
[2]林律初,江炎章.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5(04):160,163.
[3]邵桂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探析[J].中外医疗,2015,34(13):182-183.
[4]莫尚鹏.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2):5158-5159.
[5]李正凯,赵丽影.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质量控制的对策与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04):157-158.
[6]罗兴利,李淑琴.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6,14(07):134-135.
[7]陈建国.尿液常规检验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07):1005-1006.
[8]李汴霞.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6):150,152.
[9]刘敏.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6,14(07):134-135.
收稿日期:2017-7-13;修回日期:2017-8-29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