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03-29 10:29罗林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

罗林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 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4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不同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現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几方面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分析出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 结果 ≤50岁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50岁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1,P<0.05);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9,P<0.05);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1,P<0.05);现场除颤时间≤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除颤时间>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93,P<0.05);复苏时间≤6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复苏时间>6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 结论 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差异均是影响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措施能进一步提高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05-010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13 patients with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as compared from the aspects including different patient's age, nature of disease, cardiac arrest time,on-site defibrillation time and resuscitation time,and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first aid patients ≤50 years of 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irst aid patients >50 years ol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12.261, P<0.05).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first ai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irst aid patients without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20.589, P<0.05). The success rate of CPR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time≤5 minu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time more than >5 minut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12.041, P<0.05).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on-site defibrillation time ≤5 minu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defibrillation time more than >5 minut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χ2=8.593, P<0.05). The success rate of CPR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resuscitation time ≤6 minu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resuscitation time more than >6 minut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χ2=10.127, P<0.05).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 patients' age, nature of disease, cardiac arrest time, on-site defibrillation time and recovery time are the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patients.To establish effective measures for risk factors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Key words]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ardiac arrest;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

心臟骤停是临床常见病症,治疗不及时或操作不当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采用院前心肺复苏是初步改善患者病情、挽救患者生命奠定基础的重要措施[2]。临床研究表明[3],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在最短时间内给予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4],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救治效果。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对本院院前急救的413例行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行院前心肺复苏的413例,年龄12~75岁,平均(43.7±8.9)岁。患者发病原因包括急性呼吸衰竭、缺血性心脏病、脑部外伤、中毒、溺水及触电等。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及瞳孔散大固定等表现。排除因自杀、吸毒过量、脑出血、动脉瘤破裂、终末期疾病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及消化道出血患者。

1.3 方法

我院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达到后立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确诊为心脏骤停后执行心肺复苏处理,心肺复苏操作严格按照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10年中的相关标准执行[5-6]。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打开患者气道后采用仰头巨颏法,并给予每次持续1 s的人工呼吸缓慢吹起,可见患者胸廓抬高;随后给予患者连续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手部应放于患者胸骨下半部分区域,使用一只手掌根按压、另一只手叠于前一只手上方按压,按压幅度在4~5 cm之间,按压频率应为100次/min,且按压与通气的比例应为30:2,每次按压间隔不超过10 s,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按压5个周期后检查心电或脉搏一次。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面罩吸氧与气管插管,如果患者存在心室颤动则先行电击除颤,随后给予患者肾上腺素、阿托品及胺碘酮[7]等药物治疗,急救期间持续对患者脉搏、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

1.4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8]

①患者的心搏恢复;②面色恢复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④意识恢复;⑤瞳孔由大变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患者年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50岁的急救患者192例,行心肺复苏成功8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2%;>50岁的急救患者221例,行心肺复苏成功2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0.9%;≤50岁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50岁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1,P<0.05)。

2.2 不同疾病性质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患者275例,行心肺复苏成功2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0.7%;属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患者138例,行心肺复苏成功6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3%;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9,P<0.05)。

2.3 不同心搏停止时间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心搏停止时间≤5 min的急救患者159例,行心肺复苏成功8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的急救患者254例,行心肺复苏成功2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0.8%;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1,P<0.05)。

2.4 不同现场除颤时间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现场除颤时间≤5 min的急救患者117例,行心肺复苏成功6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1%;现场除颤时间>5 min的急救患者296例,行心肺复苏成功3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0%;现场除颤时间≤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现场除颤时间>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93,P<0.05)。

2.5 不同复苏时间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复苏时间≤6 min的急救患者209例,行心肺复苏成功8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复苏时间>6 min的急救患者204例,行心肺复苏成功2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0%;复苏时间≤6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复苏时间>6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

3 讨论

患者在受到意外伤害后均可能出现心脏骤停,而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第一时间给予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治疗是挽救其生命的关键[9-10]。心肺复苏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对患者的气道进行开放[11],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呼吸及循环,避免器官功能发生进一步的衰竭及避免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尽早给予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11-12]。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心肺复苏治疗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帮助患者恢复心跳及保证患者存活[13],更希望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为后续患者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患者的预后。

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肺复苏效果降低,从而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413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①研究中发现患者年龄≤50岁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更高,其原因是患者年龄高于50岁,身体各器官及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发生心脏骤停时会受到更大损伤,不容易恢复。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更低,其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本身对患者的心脏、脑部等组织造成了不同程度损害,导致患者的心脏及脑部等器官功能明显弱于正常人,从而影响了心肺复苏效果。③心搏停止时间越长患者受到的损伤越大,也越不容易被救治,因此心搏停止时间>5 min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更低。④临床表明电击除颤是治療室颤的有效手段[14],当诊断患者存在室颤波时,尽早的给予患者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本研究也发现现场除颤时间≤5 min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更高。⑤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是否成功取决于患者脑功能是否恢复[15],而复苏耽误的时间越长会导致患者的脑功能受损越严重,因此复苏时间越短急救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越高,同本次研究结果复苏时间≤6 min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更高一致。

综上所述,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差异均是影响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急救医护人员应紧密配合、给予患者快速准确的诊断、熟练的心肺复苏治疗针对危险因素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谢英新.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J].医疗装备,2016,29(18):130-131.

[2] 施海滨,邓炽南,王永东,等.院前急救中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板开放气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76-77.

[3] 王东,苏登科.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猝死患者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2492-2493.

[4] 马坚.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90-91.

[5] 卢加发,彭金亮,彭强,等.院外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生存出院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10):971-974.

[6] 袁伟安.68例心肺复苏成败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125-126.

[7] 张莹,张海伶.16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6):616-619.

[8] 彭丹洋.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51-52.

[9] 贾亚南,蒋培余,金静芬.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74-277.

[10] 张晓凡,林长春,杜贵进.对心搏骤停院前救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的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555-558.

[11] 柳德元,高丽梅.多发伤院前急救路径探索[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7):32-33.

[12] 苏耿,柯道,陈粤明.院前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8(21):30-32.

[13] 郑祖明.心肺复苏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抢救中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4):76-77.

[14] 钱兴才,易子娟,陈洁莲,等.医疗优先调度系统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施行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的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10):968-970.

[15] 徐梅玲,孙文会,梁宁,等.心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 20(z2):65-66.

(收稿日期:2017-12-08)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
从社会事件的剖析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式与途径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桂林市卫生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急救技术培训的探索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