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
【摘要】目的 本课题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先根据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56例监测方式的不同分别分为动态组与常规组,行24 h动态监测与常规监测后,对比两组24 h、夜间与白日的血压和脉压。结果 动态组白日、夜间与24 h血压平均值及脉压平均值都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脉压无明显变化规律,通过24 h动态监测可显著提升高血压监测的准确性,能够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夯实基础。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作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5..02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类型的疾病,近些年发病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而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监测中可发挥控制血压、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等作用,可指导患者的治疗[2]。本次择取56例高血压患者展开研究,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相关人员提供诊疗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先根据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56例。其中,女26例,男30例;年齡43~76岁,平均(58.62±3.16)岁;病程2~26年,平均(7.74±1.43)年。按监测方式的不同分为动态组与常规组。
1.2 方法
患者均行常规血压监测与动态血压监测。其中,常规血压监测指白日与夜间测量血压时,高血压患者应用座位测量其左上臂血压,共测量3次,每次间隔5 min,最后记录脉压与血压平均值。动态血压监测指AMR4型无创便携式血压动态测量仪对患者24 h血压进行动态监测,包括6:00~20:00时间段30 min/次的血压监测,20:00~6:00时间段60 min/次的血压监测,记录其血压平均值与脉压平均值。
1.3 评定标准
白天DBP(舒张压)>85 mmHg、SBP(收缩压)
>135 mmHg,或者夜间DBP>75 mmHg、SBP>125 mmHg,再或者24 hDBP>80 mmHg、SBP>130 mmHg,符合上述任一条描述即为高血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24 h血压与脉压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常规组DBP、SBP与脉压分别为(102.63±4.55)mmHg、(155.29±14.36)mmHg、(62.15±9.83)mmHg,动态组分别为(91.66±3.57)mmHg、(142.63±14.75)mmHg、(55.32±8.68)mm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夜间和白日血压与脉压监测结果分析
白日:动态组DBP、SBP和脉压依序为(96.43±7.35)mmHg、(143.26±12.14)mmHg、(57.81±7.32)mmHg,常规组依次为(103.15±6.88)mmHg、(156.42±13.57)mmHg、(62.79±9.44)mmHg,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夜间:常规组DBP、SBP和脉压按序为(94.58±8.22)mmHg、(157.64±14.33)mmHg、(57.92±7.62)mmHg,动态组分别为(87.62±7.42)mmHg、(135.22±12.93)mmHg、(52.64±3.32)mm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为临床高危病症,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若不能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异常进行监测,则会在血压异常增高后出现相关的严重疾病,因而高血压患者或高血压易发人群都需要高质量的血压监测预防危重疾病[3]。偶测血压的血压监测值往往高于动态血压值。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由此表明,给予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的反映其夜间、白日与24 h的血压情况,可指导临床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蓝新平.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2(33):182-184.
[2] 阚 军.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价值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04(02):59-61.
[3] 彭 友.动态血压监测在隐匿性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临床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08(34):179+181.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