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悦读

2018-03-29 06:25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泡面钞票

点赞是种病

宋石男

本韦努托·切利尼曾说,一个人若打算描述自己的生活,至少应该年满40岁,而且还要在某方面取得斐然成就。不过,如今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根本不会搭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古怪规矩。

是微信,使中国人得以大规模呈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窥探他人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生活却又常带着表演的气息,就像一位国家首脑的新年讲话,或者一个过分友好的推销员的笑容。

在微信朋友圈中,人们用各种状态推销他们理想中的现实生活,得到的货币则是“赞”。

《防治癌症的十个办法》这样的帖子,会假装得到了方舟子的认可,从而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排名第一的方法是“多喝水”。我每次看到这种帖子,都会毫不犹豫地点赞,以麻痹转帖者。

《柏拉图关于爱的十句箴言》这样的鸡汤帖,我也会乐不可支地点赞。它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爱,请深爱”。

各种大师语录,我也会点赞。虽然我知道一百句里可能有九十九句是废话。

兄弟的状态必须点赞。不论他是宣布戒酒,还是声称刚喝光了一瓶十五年的茅台。兄弟们喝酒之后往往会说一堆颓废的废话,似乎每个人都是在邮局给心上人寄耳朵的梵高,或是躺在穷途、醉死待埋的刘伶。这时候我会恰到好处地点个赞,并且跟帖说:“来,兄弟,干一杯!”

女性朋友的状态也应该点赞。她们发的自拍照,个个都是林志玲,或者高圆圆。

爱妻的状态更要点赞。如果你漏过一条没点,她就会板起脸,连续两个小时不理你,让你心虚地以为自己在某个女孩的所有照片下都点赞的猥琐行为东窗事发。

亲人的状态同样要点赞。既然你们已经很少通电话,见面的时候也各自把玩手机,那么除了给亲人的状态点个赞之外,你还有什么法子来真情流露?

话说回来,点赞也是有正能量的。某些时候,点赞也是出于一刹那的惺惺相惜,片刻的审美共鸣,或者发自肺腑的利他心。点赞让我们在虚伪中寻求温情,而这虚伪,也因此而变得真诚。

不必那么深刻,不必那么认真。以赛亚·柏林说过,“别人不晓得我总生活在表层”。这是非常好的态度,但更好的态度也许是,“让别人晓得我总生活在表层”。

生活在表层,不去挖掘生活的终极意义,是继续活下去的一个办法。

如果我们掀开生活的面纱,用显微镜观察他人和自己心灵中的每一个结构,生活很可能就此成为一个悲剧。

身处悲剧之中的人无法欣赏悲剧。一旦跳出,他会发现悲剧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而悲剧的黄昏正在来临。在悲剧的黄昏,不是英雄美人,而是微不足道者担当主角——灵魂里全是白发的年轻人,白发中荡漾灵魂的老年人。

在悲剧的黄昏,我们点赞来过活。

成功只是“再试一次”

危笑天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鲮鱼是鲦鱼的天敌,生物学家把鲮鱼和鲦鱼放进同一个玻璃器皿,然后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开始时,鲮鱼兴奋地朝鲦鱼进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欢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地碰在玻璃板上,不仅没有捕到鲦鱼,而且把自己碰得晕头转向。碰了几十次壁后,鲮鱼沮丧了。

当生物学家悄悄地将玻璃板抽去之后,鲮鱼对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鲦鱼却视若无睹了。即便那条肥美的鲦鱼一次次地擦着它的唇鳃不慌不忙地游过,即便鲦鱼的尾巴一次次扫过它饥饿而敏捷的身体,碰了壁之后的鲮鱼却再也没有了进攻的欲望和信心。

几天后,鲦鱼因有生物学家供给的饲料依然自由自在地畅游着,而鲮鱼却已经翻起雪白的肚皮漂浮在水面上了。

鲮鱼只因为数次的碰壁,便放弃了努力,即使过后美食张嘴可得,它却放弃尝试,最终饥饿而死。鲮鱼固然可悲可笑,然而,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当过那一条“鲮鱼”呢?

一点点风浪就使我们弃船上岸,一次小小的碰壁就使我们裹足不前,一次小小的打击就使我们放弃了一切的梦想和努力……许多时候,我们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面对近在眼前的已被抽掉“玻璃板”的“鲦鱼”,我们没有去“再试一次”。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被困于山崖上,背包里只剩下一点点的食物和一条带钩的绳子。那个人心想:“现在必须用绳子钩在石缝中,然后再爬上去,这样才能脱困。”于是他把绳子往上丢,但是试了许多次,仍然没有钩住石头。

天色已渐渐地暗下来,他想:“再试一次,或许能成功。”可还是没有成功。这时,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他拿起所剩不多的食物,狼吞虎咽一扫而光。吃完后,疲惫的他沉沉地睡去。第二天醒来,他鼓起勇氣继续扔,可如昨天的情况一样都失败了。

他瘫坐在地上,心情沮丧,甚至想过就此放弃,但内心挣扎着一种声音:“再试一试,再试一次。”就是这一句话,让他站起来不停地试。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绳子这一次钩住了石头,他用力拉了拉,确保够紧后,顺着绳子爬了上去。终于,他逃脱了死亡的命运。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些规律:登山的难度不在于脚下开头的几千米,而在于即将登顶的几十米甚至几米;走出死亡沙漠的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并朝着一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那个人。

所以,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但关键是当你多次努力后没有成功时,还能否继续坚持,再试一次?其实,再试一次,成功就会和你握手,享受生活的美丽。

人为什么一定要混得好

陈勇才

一个老朋友,去国外很多年,听说最近回来啦,但他没有和朋友们联系,一个人躲起来了。大家都知道这些年他混得不好,但回来了不见人,倒是没想到。为什么?知情的人说,他是怕熟人们追问,怕大家轻蔑。

可谁又能保证你离乡就一定能发达呢?尤其这些年,中国处处日新月异,家乡处处日新月异,游子们的回乡路被拉得更加遥远漫长。

人,为什么一定要混得好呢?没能够混得更好、不逼着自己混得更好的人,就一定是没出息、没本事、活该遭人瞧不起看不上的人吗?

事实就是这样,今天的现实社会是这样看也是这样做的。我们自己也一样,在内心深处,不但这样衡量判断别人,甚至也这样要求苛责自己。

这就是今天中国现实的价值观。

但人与人不一样,人比人吓死人,如果大家都一样,也就没有好与坏。这世界注定要有混得好的与混得坏的两种人。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所谓混得好的永远是一小部分,绝大多数人都在过着普通人的普通日子。但不同于今天的是,过去混得好的人,不像今天这样嚣张跋扈,混得差的人,也能安之若素。

为什么今天人们会这样不给别人、不给自己留后路?

这些年所谓混得好的标准在中国被畸形地越放越大。某大学的一位导师对自己的弟子说,到40岁,你若挣不到四千万元就不要觍着脸来见我。这样的氛围,让我们的周边到处充满了垂头丧气的失败者。

凭什么一个刚工作几年的大学生就得买得起房?凭什么一个女孩没几件名牌就没脸见人?凭什么中年人就一定要有车有房?中国人今天真的有这么富裕?

到底是我们自己在逼自己,还是这个社会在逼我们?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好。但我知道“这世界从来不会为你而改变”,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改变自己。不是一味地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到底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算是混得真好呢?”

另一个朋友的这个问题着实让我愣了一下,同学中有自由职业者、有自己办企业的老板、有打工的职业经理、有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有政府部门的干部、有农民等等,但到底谁算混得好呢?该以何指标衡量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反问提出问题者,他也一愣,笑了说:“也是,是不好回答。”

躲起来的哥们出来吧,谁爱说啥说啥吧,躲起来他们会说得更多。再有,你在别人那里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重要,他们说说也就忘了,自己还忙活不来自己呢。倒是要想想,出来了该干点什么。只要自己能养活自己,自己满意自己,这才是最紧要,也是最起码要做的事情。

不要和过去纠缠

陈刚

老了以后,李宗盛开始感慨:该舍得舍不得,只顾着和往事瞎扯。

人,一辈子总要经历一些事,交往许多人,时间过去,人也会离开。过去的事,过去的人,该过去就让它过去。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断断续续,记了二三十年。以前没事老喜欢翻出来看看,唏嘘感叹一番。后来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只有闲极无聊的时候,人才会不断地去翻捡旧日子,但岁月的粉塵并不利于心灵的健康。

一个人不能活在未来,至少也应该活在当下,活在过去的人是见不到阳光的。

谁不是从弱小、卑微走过来的?身体走过来了,一定不能把心留下,要带着心一起前进。

怀旧之心,人皆有之,但恋旧就是病态。还是李宗盛说的: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

为什么要自己找抽?

人的记忆是可以有选择性的,要尽量摆脱昔日的阴影,让未来希望的阳光照射进来,这样,心才会温暖。

人一辈子会交许多朋友,一生的友情有,但很稀少。更多的朋友会随着岁月的流转不断更替。

这些年,我时常遇见失散多年的老朋友,或远或近,都曾与我共度过一段生命的时光。久别重逢,总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很快就会发现,岁月对人的改变是多么的巨大。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环境,足以冲淡彼此曾经的默契,要想再找回昔日的感觉,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情。所以,不要对老友重逢这种事充满太多奢望,尤其是昔日的恋人,有时,相见不如怀念。

人生奇妙之处就是它不断地在变,让你身不由己地随之而变。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比人处的环境更脆弱、更善变。人一方面要积极地维护、珍惜与他人的情谊,另一方面也要学会顺其自然,适应变化。常常听人抱怨,说身边的谁谁变了,不是过去的样子了。这种带有指责性的怨愤是没有意义的,不同时光有不同的生活,能彼此同行是缘分,途中远离那必是命运。

人总是要向前走的,不要纠缠于过去。过去的一旦成了绳索,就要一刀斩断,否则就会被缚住,甚至被绊倒。

别让我们有那么多钞票

蒋晓飞

早上6点30分,斯冈托的闹钟准时响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斯冈托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他是津巴布韦国家制币厂的印刷工人。洗漱完毕,斯冈托打开壁橱,除了成堆的钞票,里面什么也没有。他从中拿出十几捆钞票塞进一个大布袋里。现在,在津巴布韦,为了装钱方便,每个人都备有一个超大的钱包,可以扛在肩上。

早上7点整,斯冈托扛着钱袋离开家门,走进了一家早餐店。他要了两块面包和一个烤土豆。吃完早餐后,他去收银台结账,总共是3000万津元。斯冈托从钱袋中拿出两捆钞票递给收银员。收银员接过钞票,放到天平上称了称后,告诉斯冈托重量不足。斯冈托又拿出一小捆递过去,收银员也懒得称了,转身将钞票扔进身旁一个堆满钞票的篮子里。7点30分,斯冈托挤上公共汽车去上班,因为每一个乘客都或扛或拎着一个钱袋,整个车厢显得拥挤不堪。下车后,斯冈托觉得轻松了很多,因为支付车费让钱袋里又少了几捆钞票。

早上7点50分,斯冈托走进国家制币厂。这里曾经戒备森严,现在警卫人员似乎很懈怠。如今抢劫银行或印钞厂,恐怕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上午8点整,是制币厂开工的时刻。开工前,工人们接到了一个通知:新版津元的制版已经完成,从今天开始印刷新版津元:这批新版津元中,有面值高达1万亿的。斯冈托知道,旧版津元的面值大多已小于纸张本身的价值,如果再印制,恐怕印钞厂也得倒闭。

中午12点整,累得腰酸背痛的斯冈托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午餐是厂里免费提供的:斯冈托的工作让他的朋友们羡慕不已,因为有免费的午餐。斯冈托一边吃饭,一边翻阅今天的报纸,《先驱报》上的一则新闻吸引了他:津巴布韦青年发展部副部长马赫兰古在一个儿童辩论比赛的现场被警察押走,原因是他被指控在一次国际高端会议期间偷窃了一部旧手机。斯冈托不禁哑然失笑。如今的津巴布韦,部长级的干部月薪也只相当于200美元,而一部手机要卖到300美元以上。

下午6点30分,下班后的斯冈托急匆匆赶回家。他把所有的钞票装入一个大布袋,然后扛出家门——他必须尽早花掉这些旧版津元,否则几天后,它们就真的是一堆废纸了。晚上7点30分,斯冈托拎回半袋燕麦和3瓶可乐。晚上8点,斯冈托开始吃晚餐——一碗燕麦粥和一瓶可乐。

晚饭过后,斯冈托打开收音机听新闻:通胀率继续飙升,前景一片暗淡,有官员甚至建议取消津元,让美元和南非货币在本国流通。斯冈托感觉有点绝望,他微闭眼睛,默默祈祷:“上帝啊,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印钞机能少转几圈,我们每个人不再有那么多的钞票……”

舌尖上的反击

沈嘉柯

现代社会有谁没吃过泡面呢!泡面有很多别名,快餐面、方便面之类,反正居家旅行必备。然而,你看大多数的泡面包装上的食用指南,基本上都是3分钟。对,吃一碗泡面,官方建议是请你用热水泡3分钟。

为什么是3分钟?3分钟更加好吃,面不会泡烂对吗?好像也不是,但凡亲自泡过的人,都有经验,有些面泡5分钟,味道也很不错,面条仍然爽滑。

3分钟,是发明泡面的老板确定的,调研了一番后,风行全世界。

1958年安藤百福在大阪府池田市发明了方便面,这位先生原名吴百福,是个华裔。安藤百福之后不断试验产品推销产品的过程里,建立了3分钟的行业尺度。

其實,3分钟是因为考量了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心理学伎俩。人在面对食物的时候,让你等上3分钟,面的香味刺激加上等待,会让你胃口变好,吃起来更加快乐,觉得很美味。

如果超过了3分钟,等上5分钟呢?人就有点失去了耐心,期盼心减弱,那种将要得到的心理愉悦,峰值下降,会觉得没那么好吃了。食物气息对鼻腔的刺激也开始有点习惯了,有点麻痹了。

全世界都是如此心理,所以,全世界的泡面,尽量都劝告你泡3分钟。这个道理电影《麦兜》里也提到过,一口火鸡的滋味,在将吃未吃时,香味达到了巅峰。

谁都知道吃泡面只能满足基本营养,长期吃不利于健康,但有时候就控制不住偷懒和泡面的香味诱惑,大吃特吃起来。

另外一个诡谲的伎俩,则是关于热量的。现代人食物丰富廉价,都容易发胖。于是,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控制摄入的热量。食品制造商们为了迎合消费者,政府部门为了保障和引导国民健康饮食,要求食品标注出营养成分和能量。

有国家的强制管理,难道会瞎标热量吗?生产商当然不敢乱标,但他们自然有别的花招。你去买一袋饼干,看见上面写着每份热量300卡路里,哟,不怎么高嘛!于是你放心大胆享受美味。结果你再看看能量表下面的超级小字体文字说明:每份约等于25克。

这个时候你已经吃完一袋饼干了。一袋饼干呢,有100克。也就是说,你不知不觉吃下了1200卡路里的热量。

这陷阱很妙吧?类似会让你心理放松、失去戒备的手段层出不穷。问题食品可怕,不良习惯也可怕。上面的两个例子,完全吻合食品卫生管理规定,但是,就是让你离健康饮食越来越远。

舌尖上的世界,其实就是比拼如何更直接影响你的心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及天下人的钱包。消费者自己只好加强学习,多学点心理学,看破诡计,为了自己的健康,反击逆袭。

猜你喜欢
泡面钞票
谁没有在晚上吃过泡面呢
冷水泡面
都懂
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
只有有了钞票等7则
“钞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