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树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已是国师级导演,他豪掷5000万美元,以接近一部大片的资金规模,拍摄了这部看起来像是中小成本的影片。
尽管没有大场面,无非是编辑室、客厅、卧室等室内场景的悠然流转,但仍透露出低调而奢华。这部以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为蓝本的历史片中,服化道极其考究,镜头语言内敛精致,叙事节奏上,沉稳而不失于滞重,到了后半段,故事流畅到可谓动人心魄。
如此看来,这算是斯皮尔伯格历史题材的一贯手笔。在他的作品序列中,《华盛顿邮报》不算优秀,但也不失“国师”水准。它工整,一切恰当好处,是一个顶级团队的正常发挥。只是,对于熟悉斯皮尔伯格的影迷来说,它可能略欠新意。
在笔者看来,真正令这部原本略显平庸的历史大片,显示出几分诡异趣味的,并不是它表面上讲述的媒体与美国政府斗争的历史事件,而是其中隐含的有关女权和女性主义的隐秘故事。
在影片中,这两个主题并没有和谐共处,而是互相挤占,明争暗斗。因此,片子只是看上去工整,但在文本内部精心的算计和不协调的冲撞,又充满另一番意味。借历史事件来对话美国当下的政治环境,从而豁开一个文本外的解读空间,也许是这部片子更大的意义所在。
为了捋清楚这个命题,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创作者选择了《华盛顿邮报》?
其实,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华盛顿邮报》在整个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中的戏份,都不具备一部优秀电影的开掘空间。那段历史真正精彩且值得挖掘的部分,比如友刊《纽约时报》的冲锋陷阵及其悲催命运,比如冒着生命危险的泄密者,反而处理成了旁枝末节,着墨不多。对于历史叙述而言,邮报的记者编辑们原本应是最平庸的部分。因为他们过于平淡,或者说过于幸运,戏剧性显然也应是最低的。
拍摄过《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以及《林肯》《间谍之桥》这类历史片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历史呈现早已有他独特的手法。他更稔熟于以精准的视角,在历史事件中构建戏剧冲突,挖掘人性。如此一个历史题材老手,却在《华盛顿邮报》中舍大求小,丢了西瓜拣芝麻,有些费解。
片中一众男性编辑记者,看上去比较扁平,缺乏起承转合,甚至有脸谱化的倾向。但他们却烘托出一条关于女性反抗与成长的故事线,即邮报女掌门人,格雷厄姆的遗孀凯瑟琳,决定出版泄密文件的心路历程。梅丽尔扮演的凯瑟琳,在丈夫去世后,从一位毫无工作经验的家庭主妇,化身一家古老报馆的掌门人。她是以一种颇具象征意味的方式登场的:昏暗的房间里,她从睡梦中惊坐而起。
接着,她穿着家庭主妇的典型套装,优雅地出现在不同场合,跟报社下属、董事会和银行家等不同的男人们交涉。这些男人往往以包围的态势,将她紧密围住。如此充满紧张感的场合里,她努力保持着仪态,却不免露出一个小女孩式的天真和慌乱。在这个大权在握的职位上,在男性掌握运作规则的体系下,她太过稚嫩,急需成长。
凯瑟琳在影片中承担的使命,一是要推动邮报公司上市,募集资金,解决生存问题;二是随着五角大楼泄密事件波及渐广,她必须在利益和良知之间作出选择。而左右摇摆的过程,也伴随着她对男权的对抗,以及自我觉醒。
片中许多场景里,凯瑟琳都处在众多男性角色的包围之下,这个手握大权却又非常柔弱的女子,构图分配上不断被男性挤压。直到最后,当她毅然做出决定,下令出版印刷的时候,终于从紧张的构图中解放出来了。
不同于《三块广告牌》中硬碰硬式的对抗,凯瑟琳阴柔、迂回得多。比起前者以男性特征来塑造女性,老直男斯皮尔伯格这次神奇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女性主义的女性角色。这或许是编剧的功劳,或许该归功于演员梅丽尔的表演——这也成为她再次刷新纪录的奥斯卡第21次提名。
对比整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反而是这位跟泄密事件没有直接关联的妇人,走出了扁平的人物图谱,完成了一道优美的弧光。
尽管在整个故事的男性群像中,凯瑟琳的戏份占比并不多,因而很多影迷更为关注政治与历史的宏大主题。然而,影片过度精心设计的女权表述,比如当男人谈事情女人撤退的客厅戏,比如法庭上为政府官员打工的非裔女孩,以及那个反复出现的男人包围女人的构图……影片密集的女权指向,反而使得政治与历史的宏大框架,变成一出女权戏的外衣。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剧本没有选择更有故事性的《纽约时报》。因为后者的编辑室里是清一色的男人,無法塑造一个女性角色。
这并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也并非是说女权就不能言政治,而是导演和编剧们过于贪心了,既想映射政治,讲述新闻自由,又暗合好莱坞当今的女权潮流,彼此拉锯,最终失衡。
本片署名第一编剧的,是一位女性编剧丽兹·汉娜,而男编剧此前写出过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的剧本,类似的故事自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两人似乎各有分工,但他们也各有表达,各自写出了一个主题,相互冲撞,从而致使一定程度的分裂。
而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或将长期规训着好莱坞的创作者们——没人敢拍一部全是男人的戏。
现实与电影的相互映射,使这部影片别有意味。电影里,凯瑟琳需要牺牲她与白宫强权者的利益关系,从而站在良知和道义的一边,以此完成一个女性角色的自我觉醒,坚定而富有感染力。
在当今的好莱坞,Me Too1运动如火如荼,凯瑟琳的扮演者却因为沉默于韦恩斯坦事件而遭致指责,公众愤怒,甚至骂她伪善。此前,韦恩斯坦也被认为是好莱坞只手遮天的强权人物,梅丽尔与他有过多次紧密合作。直到后来,梅丽尔多次公开谴责韦恩斯坦,并解释不知晓韦恩斯坦性侵女星的罪行,这并不能打消公众对她刻意保持沉默的猜测。
正义可以如此确凿,只因为那是电影。
(1 Me Too,是2017年10月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主题标签,用于遣责性侵犯与性骚扰行为,鼓励女性在推特上公开被侵犯的经历,以使人们能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普遍性。自此之后,数百万人使用了这一标签来公开她们的不快经历。)
华盛顿邮报 The Post (2017)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丽兹·汉娜 / 乔希·辛格
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汤姆·汉克斯 / 莎拉·保罗森 / 鲍勃·奥登科克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