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8-03-29 19:05陈梓楠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昌彝族旅游业

陈梓楠

(成都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随着雅安到西昌的雅西高速公路通车,四川省凉山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凉山州越西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彝族、汉族、藏族、回族、苗族和布依族等十几个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越西县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越西县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开发和利用越西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

1 越西县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1 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越西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益于越西的悠久历史。在汉武帝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越过嶲水设置郡县,“越嶲”(yuè xī)”一名由此而来。晋太康八年,即公元287年,就有“北孔南张”之说。“北孔”是指儒家创始人孔子,“南张”是指与圣人孔子齐名的文昌帝君张亚子。据历史记载,文昌帝君张亚子出生在越西县中所镇金马山下观音泉附近的芦林沟。他“主文运,司科举”,他的出生地成为文昌文化的发源地,产生下了以文昌故里为中心的文昌文化[2]。文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道家文化的典范。文昌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文昌的经诰、文昌哲学、文昌诗文、文昌医学、文昌洞经音乐、文昌阳戏、文昌年画、文昌建筑、民族祭祀、文昌忠孝经等。

越西县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零关古道”的要塞。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通零关,桥孙水,以达邛都。”[3]“零关道”就是越西县中所镇的古道,在中所镇丁山古代石桥旁至今还留有摩崖石刻“零关”二字。2013年“零关”石刻和丁山古石桥都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彝语称越西县的小相岭为则俄乃加,又名小相公岭,深受三国时期蜀国文化的影响。公元225年,南中蛮族豪强孟获等发起叛乱,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平定叛乱,从此南中蛮族一心归蜀。

越西县的佛教文化圣地天皇寺是古代越西的十景之首,位于县城北面4公里处的零关古道东侧,建在海拔1 000多米的小山丘上,建筑面积50亩,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佛教寺院。

不仅如此,越西县还有元代时期的南箐崖画,以及在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古城石洞琼钟、阳糯雪山等历史遗迹。

1.2 红色文化资源独具魅力

1935年红一方面军的佯攻部队经过越嶲县城,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报名参加红军的各族儿女竟达700多人,其中彝族儿女就有100余人,并有6位越嶲藉彝族红军战士经过长征到达陕北。这段历史不仅为越西县留下了“彝族红军之乡”的美名,而且还留下了红军洞、红军墓等遗址。这为越西县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3 古道商旅文化资源厚重

南方古丝绸之路横贯越西,丝路古道至今还残存马帮古道遗迹。南方丝绸之路有两条道路,一条为“西道”,另一条为“东道”。 西道,也称为“旄牛道”,它的起点是成都,经过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达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其它东南亚地区。西道可到达“滇越”乘象国,甚至还可到达印度、孟加拉等地区[4]。在古代,越西县境内的中所、县城、新民、保安、梅花等地均修建了驿站。

1.4 彝民族文化资源独特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彝族人口占65%,彝族文化特色突出,彝族风情浓厚。在越西和甘洛两县交界之地,有一座充满恐怖和神秘的高山,汉语称为“碧鸡山”,凉山彝族人称之为“鬼谷达布络魔”,其最高山峰海拔达3 900多米。凉山彝族传说这座高山是魔鬼居住的地方,几乎所有的彝族苏尼和毕摩都要到那里做祭祀活动,目的是把鬼驱赶到那里。鬼谷达布络魔以它的原始性和神秘性著称,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1.5 自然景观优美迷人

越西县中所镇之水清澈而充满灵气,这源于水观音河水四季流淌有“水镇中所”之美誉。水观音河发源于文昌帝君出生的地方——金马山下。曾经有人把越西县中所镇比为我国西部的周庄。与冕宁县交界的阳糯雪山属于省级风景名胜区,绵延120公里,高耸入云,终年积雪。阳糯雪山主峰铧头尖海拔4 791米,是大凉山北部的最高峰。在阳糯雪山有不少因古冰川运动而留下的“冰斗湖”,如南海、长海、长瓢儿海、红海等。由于高山湖中的藻类生物丰富,导致这些海子呈现颜色五彩斑斓的色彩,美不胜收。阳糯山的花果山、白果公母树、裤裆沟、温泉、猴子山、树衔碑、神眼岩等都极具旅游开发价值[5]。每年三月,从中所镇到县城至新民一线油菜花盛开,满眼金灿灿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越西县东部拉吉乡的申果庄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群山环绕、溪水流淌、翠峰重叠。保护区的原始森林、高山草旬、高原湖泊、万亩人工林、万亩杜鹃林等集大自然的秀、奇、雄、险、奥、幽于一体,妙趣横生,既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6]。保护区地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独特的服饰、习俗、歌舞、建筑等民族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

2 越西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虽然越西县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但是越西县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多数旅游资源还处于自然状态[7]。

2.1 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址较少,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据记载,越西古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27年,即公元1 394年,并经多次修葺。到过越西古城的游客无不惊叹其设计之完美,古城建筑结构坚固,气势磅礴。越西古城有“龟城”之称,居高远眺,古城主体似乌龟身,城北似乌龟头,城南似乌龟尾。只可惜越西古城只有一处古城墙相对完好。越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零关古道横贯越西城,积淀了千百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在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的越西城,有白特祠、东狱庙、五谷庙、关岳庙、城隍庙、龙王庙、黑神庙、帝君庙、海蟾帝君庙、观音庙、禹王庙、财神庙、万寿宫、孔庙、文昌宫、元通寺等数十座庙宇,在庙宇内不仅供奉数千尊神像,而且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曲桥流水、假山池塘等应有尽有。越西是零关古道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旅云集,他们修建庙宇,并把庙宇作为同乡会馆,例如,周家巷的黑神庙是云南会馆,外南街的火神庙是陕西会馆,南街的万寿宫是江西会馆,文寿街的南华宫是广东会馆。在“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古城中的多数庙宇都被破坏或被摧毁。

2.2 景区景点偏远、交通落后,旅行不便

虽然越西县的自然景观优美迷人,但是地处偏远,交通落后,多数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阳糯雪山的绝大部分旅游旅游资源地处海拔3 000多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南海海拔4 100米,长海海拔3 979.5米,西山乡的长海海拔3020米,长瓢儿海海拔3951米,红海海拔3950米。由于这些地方还没有像样的道路,山势险峻,通行非常困难。鬼谷达布络魔和申果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外人知之甚少。

2.3 对旅游业重视不够,旅游宣传不到位

旅游业特别倚重资源和宣传工作,业内一直有“三分资源七分打造”的说法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旅游资源开发,也要重视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业务的宣传。越西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本地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对本地景区景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知晓文昌帝君、张亚子、文昌文化等的人很少,浪费了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彝族的宗教文化中,鬼谷达布络魔赫赫有名、家喻户晓,虽然几乎所有的彝族成年人都期望前往探个究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达布络魔的具体位置。

2.4 旅游产业缺乏竞争力

不仅越西县的旅游景区和景点的知名度低,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凉山州的西昌市旅游业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激烈,掩盖了越西县的旅游资源优势,使之难以发挥作用。越西县的旅游市场不成熟,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与西昌市相比,越西县旅游产业还处于弱势地位。

3 越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越西县应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越西县经济发展。

3.1 把握住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

越西县应把握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十一五”期末,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等;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意见》;凉山州州委六届二次全会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8]。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老百姓满意的服务业[9]。越西县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依托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围绕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古道商旅文化、彝族特色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等,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发展[10]。

3.2 积极打造文化节,开拓旅游市场

打造各种文化节,对开拓旅游市场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凉山州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2009年越西县开始筹划油菜花节,2010年3月成功举办 “2010中国·越西文昌故里首届油菜花节”。组办机构印发了大量的《越西旅游》宣传册,拍摄旅游宣传片,引起了外界对越西旅游市场的关注,宣传了越西县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形象,塑造了越西旅游品牌。越西县还继续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积极打造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节,以推广越西县旅游产品,提高越西县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3 以文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突破点,带动旅游业发展

越西县应大打文昌文化牌,以文昌文化为主题,建设文昌故里旅游景区,带动红色文化、零关古道、油菜花海、彝族鬼谷、大熊猫、三国文化、阳糯雪山等旅游资源开发。当前越西县正处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时期,应充分利用本地独具特色的文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以水为灵、以文昌文化为魂”的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昌故里“4A”级旅游景区的申报工作,推动越西县旅游产业全面发展[11]。

3.4 发展特色农业

越西县既是旅游资源大县,也是生态农业资源大县。越西县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随着省道中冕公路全线贯通、凉山北环线升级改造完成和小相岭隧道开通,提高了越西县的交通运输条件,为越西县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越西县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如苹果、甜樱桃等优质水果,核桃、板栗、花椒等干果,虫草、天麻等中药材。大力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形成完善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以促进越西旅游业发展[12]。

3.5 构建“两个结合”与“两个错位”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构建“两个结合”与“两个错位”的发展模式,以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两个结合”是指把旅游景区开发与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两个错位”是指旅游形象错位和旅游产品错位开发,增强越西县的旅游产业竞争能力。旅游形象错位是指在彝族地区塑造文昌文化形象和突出越西县的小平原地貌特点,旅游产品开发错位是指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体验和生态度假的特征[13]。

3.6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目前凉山州已经把创建文昌故里景区为“4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三五”期间,越西县已经建成三个A级旅游景区、两座星级酒店。越西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区位优势明显,重点景区、景点均在古南丝绸之路上,分布在县城周围,且距离公路和铁路主干线较近。天皇寺在县城北4公里处;文昌故里中所镇距离县城7公里;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在南箐乡,位于县城南面,距县城14公里,中冕公路贯穿全乡;小相岭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中所镇西南面,距县城20公里。越西县应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提高越西县的旅游市场竞争能力[14]。

4 结语

越西县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从越西县的资源来看,虽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15]。越西县既要加强政府引导,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业发展思路,抓住旅游交通改善的机遇,通过发展旅游业促农村和农业发展,促进越西县的区域经济融入成都和西昌的都市经济。越西县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学习其它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经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

[1]陈泓憬.推进越西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凉山文学,2011(2):63-64.

[2]陈霖.文昌故里话文昌[J].凉山文学,2011(2):42-43.

[3]曲木拉哈.山灵水秀,人文越西[J].凉山文学,2011(2):44-50.

[4]陈霖,阿苏,晓夫.水镇中所:掀起你的盖头来[J].民族论坛,2006(1):42-43.

[5]格坡铁支,刘宇翔.论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体验式开发[J].旅游纵览,2013(11):87-88.

[6]陈利刚.越西旅游露出尖尖角[N].凉山日报(汉),2014-07-29(1).

[7]王美英,许巧云.凉山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223-227.

[8]陆铭宁.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J].人民论坛,2013(32):152-153.

[9]黄霖,陆铭宁.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74-75.

[10]熊金银.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与推广研究——以四川西昌市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49-51+55.

[11]龙伟.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昌故里文化品牌[N].凉山日报(汉),2010-03-26(9).

[12]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13]陆铭宁,陈梓楠,黄霖.凉山乡村旅游产业化研究的思路[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6-138.

[14]陆铭宁.凉山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145-146.

[1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文昌彝族旅游业
文昌发射场暮色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彝族海菜腔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