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高校学报发展探析

2018-03-29 13:38张蕾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报

张蕾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2017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正式公布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建设学科共459个。自此,从2015年首度被提出,到首批“双一流”院校及“双一流”学科终于尘埃落定,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简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做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又一重要国家战略,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双一流”建设是要在全国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求我们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来展示和交流创新科研成果,培养科研人才,以服务和支持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这其中,与高校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校学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与生俱来的属性使得学报与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结合紧密,学报的发展与高校及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高校学报自诞生以来,一直承担着承载和传播科技信息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在中国科技期刊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影响力和办刊水平总体不高,影响力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全、散、小、弱”[2]。学报面临着社会影响力低、人才缺乏、与校外单位联系不足、办刊资金有限等问题[3]。特别是因其立足于并服务于高校的特殊属性,一般都为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学术期刊相比,存在客观上的劣势。这种专业性不突出的劣势,严重影响了学报的发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对于那些所处高校列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学报来说,此次无疑是获得了一个重大的利好,对学报发展和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现阶段,高校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双一流”建设的有效推进实施和全面落实上来,而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必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学报的发展也会因此受益。研究表明,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与主办单位的科研水平成正比[4],随着高校人才建设、学科建设的推进,学报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会。

一、高校学报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作用

高校学报对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学报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形象与声誉,一所高校的学报如果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无疑是所在高校的一张靓丽名片,对学校具有不可忽视的宣传作用。而“世界一流学科”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5]。在这两方面,学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报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

学报是高校科研成果集中展示、交流的平台,高校很多重要的和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都是发表在本校学报上,从而吸引校外其他同行的关注并参与,共同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研究者做过调查,高校学报承担着重要的信息发布和学术交流的职责,各高校重点学科的成果超过45%都通过学报发表,本校学报更是其中的重要力量[6]。此外,学报通过对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还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报是吸引高科技成果发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还可以作为一个高水平平台,为学科交叉、高校与科技一线交叉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使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使科研成果真正为社会服务。

(二)学报是青年学术人才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引进”与“培养”并重。

高校会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人才,同时也会自主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且以“培养”为核心。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的,主要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术期刊,其诞生以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发现和培养人才。与其他刊物相比,学报的内向性使得编辑与作者的联系十分顺畅,可以更加充分地对文章进行讨论加工,对作者在论文撰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进行更细致的指导。而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学术论文的写作对于高校研究生和刚刚毕业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且,与学术界的知名专家相比,青年学者在论文发表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属于学术圈中的弱势群体。而高校学报则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为其提供了施展才华、展现成果的平台,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学报是青年学术人才的孵化器和助推器,赵大良曾对某高校毕业留校的14位长江学者进行统计,发现这14人中,其“处女作”发表在本校学报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57%。且所有人均在学报上发表过文章,其中13人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在学报发表文章的时候,12位长江学者的身份是副高以下职称,其中有7人的身份是学生。正如赵大良所说,“我们的拔尖人才的成长,80%左右的人与本校的学报有关系,其中近50%的人是通过高校学报开始走上学术论文发表的道路”。[7]

二、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境阈下的发展探析

对于各高校来讲,“双一流”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高校学报同样是做大做强的良好时机。我们要抓住时机,做好应对,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学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一)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打造特色栏目

学报的功能及定位决定了其与所在学校学科建设的紧密联系,学报的栏目设置及稿件选取直接与所在高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一致,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报在高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之时,应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栏目,特别是可以依托所在高校“双一流”学科群创建自己的优势栏目,在原有综合性期刊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创出特色。一些有条件的学报还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创办新的专业刊甚至英文刊,吸引国内外的优秀稿件。在“双一流”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建设,高校会通过各种政策和优惠条件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学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这也为高校学报提供更多稳固且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学报创办优势栏目奠定了基础。

一流学科确定后,高校普遍都会以一流学科为核心,带动相关核心学科的发展,建设重点学科群。例如,笔者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其确定的“双一流”学科为土木工程。北京工业大学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特色优势,将重点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核心学科包括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一级学科;带动材料、信息等支撑学科的发展,同时辐射学校其他主体学科。全校30%的主干学科将直接参与“双一流”建设,通过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整体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8]。之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的栏目一直延续的是完全按照学院的划分来设置,如土木工程、环境与能源工程、交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这样导致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稿件就被挡在收稿范围之外。在学校大力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之际,学报可以打破原有的栏目划分模式,通过栏目的设置及对稿件的选取,重点打造“双一流”建设学科栏目,为与此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提供发表载体和学术交流平台,以此来扩大交叉学科的影响力。同时,用特色栏目为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甚至是有争议的研究开路,促进学科前沿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拓展。并且,通过学报特色栏目的打造,也可以带动其他栏目的发展,提升学报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二)用一流人才办一流学报

在“双一流”的建设中,高校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建设一流科研团队。同样,学报编辑部也要提高编辑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和科学素养。编辑规范及技能上的学习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础,但只做到熟练掌握编辑业务在创办一流学报的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学报编辑还必须加强对专业学科领域的学习、对学科发展前沿和热点的了解,及时跟踪学科动态和学者的科研动态。编辑学者化在创建高水平学报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编辑应多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多参加学术会议,汲取新鲜的知识和信息,多进入实验室与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请教交流。目前高新技术、大数据时代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都对学报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报编辑应主动加强自我培训,积极学习这些新技术,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使学报的发展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更符合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

同时,编辑部还应着力引进高水平甚至国际化的办刊人才,加强专家办刊、学者办刊。“双一流”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建设,高校会通过各种政策和优惠条件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学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报更应争取将这些高层次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刊力量,将他们聘请为学报的编委、主编,用一流的人才办出一流的高校学报。此外,学报的眼光不应局限于校内专家,实际上,通过学报与校外及国外高层次专家的合作,也是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争取人才资源的一种有力补充方式,而且由于聘请编委和主编不受单位、地域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更易实施。学报还可以依托高水平人才建设审稿专家库,以专业方向为导向,把稿件送到真正懂它的审稿专家手中。那些高水平的审稿意见不仅对送审的这篇稿件是有益的,更给作者带来很多点拨和方向性的指引,从而使作者和审稿专家借助学报这个平台,促进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将学报发展规划与“双一流”建设规划相结合

学报应具有前瞻性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制定学报与学校“双一流”计划相契合的发展规划。比如,笔者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制定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到2060年建校100周年时,学校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报也应据此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并按照所制定的计划逐步实施开展工作,做到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潜下心来踏踏实实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同时,学报应尽可能争取将自身的发展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让学报与高校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四)加强学报多方位功能,服务“双一流”建设

“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学报的首要功能,高校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充当服务者角色”[9]。在新时代,学报除了进行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外,还应加强多方位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外宣传,开展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及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在各种学术会议中展现身影,这既是对刊物自身的宣传,也是对所在高校及优势学科的宣传。其次,要开展数字化和网络化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成果传播途径,加大对创新科技成果的推介和转化力度。最后,编辑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收集学术信息,开展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挖掘学科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并定期将研究结果向校内相关课题组及科研人员推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学术引领方面的导向作用,更好地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

(五)进行机制体制改革,以符合“双一流”建设要求

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推进人事制度、管理制度、评价机制等的综合改革,学报的发展同样需要改革。必须改革掉不利于学报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办刊模式,转变思想,去行政化,给编辑部更多自主权,让真正懂得学术期刊的学者和专家来管理、建设学报。同时,要理顺编辑部工作流程,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编辑、编委、审稿专家等各方的积极性。

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除了编辑部自身的努力外,更离不开所在高校的支持与重视。目前,由于学术评价体系等各种原因,部分学报面临着一个怪现象,即所在高校并不支持教师和学生在本校学报上发表文章,在奖励和统计科研成果时不予认可,编辑部在学校体系中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窘境,这不仅违背了学校创办学报的初衷,也造成学报优质稿源少、学术影响力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学报的发展。只有高校充分认识学报对本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名片效应,在制度政策、评价机制、人员资金上给予学报支持,才能让学报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匹配,更好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

三、结语

高校“双一流”建设让高校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流的国家必须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一流的科技期刊才能承担起发表一流研究成果的重担,高校学报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学报应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实现自我提升,主动融入高校“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之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同时,实现高校学报从“全、散、小、弱”到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转变,创办出更多的一流期刊,更好地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致敬学报40年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