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良,郝秀清,田贵山,杜清玲
科技论文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图、表、符号[1-2],当科技论文作者撰写经验严重不足时,往往需要编辑花费大量精力于编辑加工工作上。笔者在编辑实践中发现,当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经验相近时,其稿件中较常出现的编辑加工问题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如果将作者群按照撰写科技论文的经验层次进行划分,研究科技论文撰写水平与稿件常见问题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编辑在处理稿件时确定编辑加工侧重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降低差错率。
对于作者层次的划分,目前研究文献多从作者学术背景、研究层次方面进行解析,如在冯娜等[3]的研究中将作者分为4类:专家型作者、骨干型作者、研究生作者、生产一线作者。葛赵青等[4]则根据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关系,将作者分为3类:理想型作者、功利型作者、制度型作者。这些划分方式并不以作者的撰稿水平为依据,也不讨论撰稿水平和稿件问题之间的关联,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作者状况,以实现沟通上的便利。笔者从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经验层次角度出发,以作者已发表论文数量x为参考,将作者分为入门级(x<4)、进阶级(4≤x<10)、专业级(x≥10)3种,具体划分情况详见下文讨论。
入门级作者对于科技论文撰写要求的了解多来自课堂教学、导师指导及期刊投稿须知。由于入门级作者大多是在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要求的情况下撰写论文,所以稿件中一般存在大量的基础类编辑加工问题[5-8],常见问题列举如下。
1. 稿件检测复制比较高。入门级作者刚刚开始写作,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一些类似文献的写作方式和叙述语句。当作者稿件中使用自己的研究数据,却套用他人文献中的分析语句时,稿件复制比检测经常偏高。同时,入门级作者中,含有相当多的功利型作者,他们只在意稿件是否能够发表,由此带来的学术不端问题也会导致稿件检测复制比较高。编辑应仔细分辨属于哪一种情况,以做出区别处理。
2. 通篇冗长,侧重点不明。有些入门级作者尚未意识到科技论文的读者多为同行专业人士,经常罗列大量本领域常识性知识,进而导致稿件篇幅过长。同时,为充分证明稿件结论正确,作者试图将所有研究成果全部罗列于稿件之中,导致稿件侧重点不明。针对这种情况,编辑应准确分辨出哪些是可以精简的部分,说服作者删减不必要的论述以使之简洁化。
3. 摘要不合格。很多入门级作者不清楚摘要的写作要求,将摘要与前言和总结相混淆。要么过多地介绍研究背景资料,要么随意添加大量的主观评价性语句[9]。入门级作者的写作经验相对匮乏,一时之间很难写出极好的摘要,所以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直接要求其按照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格式进行写作,以快速获得规范合格的摘要。
4. 中英文翻译部分错误较多。一般科技论文均有与中文的题目、作者单位、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部分。对于被外文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来说,稿件英文部分更是重中之重[10]。入门级作者稿件英文部分常存在不少翻译错误,编辑最好能要求作者导师或者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通读把关。
5. 基础规范类型的编辑错误较多。大部分刚开始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的入门级作者对出版标准和编辑规范一无所知,少量作者即便曾经学习过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仍缺乏足够的写作实践。稿件中各级章节标题的设定,定理、定义、公式序号的排列,图的分辨率,表格的制作,量和单位的使用,参考文献的文后格式及在文内的引用方式等经常存在大量错误。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投稿模板及投稿说明足够细致,编辑要求足够严格,大多都能很好地解决。
6. 隐含性内容错误。科技论文稿件基本都经过外审专家审稿,大部分明显的内容性错误在多次修改勘正后已逐步消除。但由于入门级作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其稿件中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一些外审专家不易注意到的隐含性错误,特别是那些作者修改后未再经外审专家重新审定的稿件更是如此。例如,作者稿件中存在类似“脉冲式红色激光波长为630mm”的语句,表面上格式毫无错误,实际上正确的写法应为“脉冲式红色激光波长为630nm”。编辑应注重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绝不能因为稿件已经外审就忽略了对内容性错误的检查。
在本阶段的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作者写作水平一般能够得到快速提升。另外,入门级作者与编辑交流时都抱有一定的学习态度,易于沟通。但其专业知识尚嫌不足,所以很多时候编辑不能简单地按照入门级作者的说法一改了之,一删了之,而是应该多做钻研,认真把关。
假定以年发表1篇科技论文计算,当作者发表论文数目达到3篇时,已经有了大概3年的科研经历。一而再,再而三,作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技论文撰写能力。进阶级作者在多次编辑校对过程中逐步熟悉了编辑出版的要求,会自发地对基础类型编辑加工问题进行处理,但稿件仍存在如下典型性问题。
1. 摘要表达过于简单空泛。进阶级作者的摘要基本合格,但很多写成了符合四要素要求的八股文般的概要,没有将论文的最大价值体现出来。摘要应该是科技论文的精华部分,只有当摘要能够清晰说明稿件的创新性及最大价值所在时,才有可能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此时,编辑应根据稿件内容与作者进行沟通,挖掘论文精华所在,辅助提升摘要水平。
2. 部分内容含义不明确。进阶级作者的语句表达能力仍有不足。相对文学作品来说,科技论文更注重科学性、严谨性[11],而对写作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但无论如何也不应存在引起误解的内容。例如,稿件中提到“含量”“浓度”为多少,却没有说明“含量”“浓度”为哪种含量或浓度;明明是同一含义的英文符号,却一会用大写,一会用小写。类似问题必须一概消除。
3. 图表的规范性问题。进阶级作者开始能够做出分辨率和格式基本符合要求的图表,但很多人对于细节方面不太重视。例如,经常遗漏图中的分图图题或横纵坐标标目;坐标标目不采用“量/单位”的标记格式;表中内容与表头项目无法一一对应等。进阶级作者并非不会正确处理图表问题,而是因为不细心或者基于自我认知认为无须标记。这些未标记或随意标记之处虽不一定会影响其含义的表达,但必然会导致格式混乱,读者阅读困难,这为编辑加工带来大量的额外工作。
4. 公式符号说明存在遗漏。稿件中有些公式是作者自己设定的,其中很多符号不属于通知通用的符号;还有些公式是作者引用其他文献的,只引用了公式却未引用原有的符号说明。这是进阶级作者很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
5. 参考文献隐含性错误。表面上看,进阶级作者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和文内引用方式都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很多参考文献存在随意引用的现象。有些作者为了达到期刊引用要求而引用文献,部分被引文献作者并未阅读过。有些引用文献与稿件叙述内容不符,有些引用文献为二次引用,原引文中即存在错误。编辑应注意对引用文献进行抽查,将作者引用文献的内容与稿件内内容进行对照,确保引用无误。
专业级作者在科技论文撰写方面已有丰富经验。由于经常发表科技论文,专业作者对科技论文撰写要求乃至出版标准规范均非常熟悉。与前两级作者相比,专业级作者中的理想型作者开始显著增多,稿件错误急剧减少。这时,编辑应将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与专业相关的编辑加工问题上来,可参考注意如下类似问题。
1. 中英文写作习惯之间产生的问题。有些专业级作者经常撰写英文稿件,所以在文字修辞、语句运用、行业术语上经常使用大量的英文表达方式,如“我们的实验结果被证明了”“换热管结构热性变法被提出以用于热行为研究”这种半翻译型的语句;或者一些外文期刊常用的表达方式,如用“3w%”表示质量分数为3%,用“M”代表“mol/L”。这些带有英文写作风格的表达方式,既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也不符合国家出版标准,需要编辑予以重视。
2. 习惯用语和科技名词、规范用语之间的矛盾。有些作者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用语习惯,对国家逐步确定的规范用语并不清楚。例如,仍使用废弃的“摩尔数”而不用“物质的量”,用不规范的“爱滋病”而不是“艾滋病”。同时,对于有些字词的区别用法如“黏”和“粘”不太清楚,使用错误的“粘性土”“粘聚力”而不是标准的“黏性土”“黏聚力”,等等。
3. 行业用法带来的不规范问题。很多作者经常将一些行业错误用法带入到科技论文写作中。例如,建筑工程上有人用承重梁的质量单位“t”代表承压力,进而用单位“t/s2”代指压强大小;材料处理时用过筛的单位“目”代指粒子尺寸;使用一些废止单位如“ppm”;科学计数法采用类似“E-10”的错误格式;不用国家标准规定的量符号“t”,而用“T”表示时间量;有国家标准单位却自创量符号,等等。
不过,专业级作者所采用的一些行业表述方式虽有时与国家出版标准不同,但在本领域中可能仍保持主导地位。例如,在涉及电磁理论的各种文献中,虽然有了国际单位制(SI制),但仍常见高斯制的形式。在国标《GB 3102.5―1993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中即列出了高斯CGS方程系中的一些量和单位的符号,如磁场强度的高斯CGS单位Oe。还有一些国标中未列出的符号,如高斯制中磁矩的单位emu,虽不属于国际标准单位制,但在行业内部、各种研究测试仪器中仍广泛使用。编辑需要准确确认哪些内容是标准强制规定废止的,哪些是仍可使用的。在可改可不改时,充分尊重行业习惯表达方式,切不可胡乱改之。
在现实中,各级作者之间不存在绝对明显的界限,也不可能简单地按照已论文发表篇数确定作者科技论文撰稿水平,本文的划分仅为参考研究所用。一般来讲,影响力越低的期刊,入门级作者越多;影响力越高的期刊,专业级作者越多。作者科技论文撰稿水平的提高情况还与期刊编辑是否严格要求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