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公共住房租赁管理中心, 山西 临汾 041000)
某房屋建筑工程,共30层,其东面和西面,分别与内外环商业街道壤接,而东南和北面,都毗邻市政道路,工程建筑总面积61983.33m2。建筑工程施工期间,要求严格遵循合同的相关规定,在掌握工程合理工序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综合全部施工资源,在合同约定时间内,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施工任务,以期达到预期的工程效益。
本工程分为多道工序,要求各道工序的质量,都达到市级的优良工程标准,在层层分解后,将分解后的质量目标概括为工序质量目标和观感质量目标。
按照上表分解质量目标后,开始安排工程的施工工序,并提出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
准备工作阶段,在熟悉图纸的同时,选用合适的材料,由于使用材料类型和数量众多,在此不变一一列举。选用材料的同时,草图绘制和加工预制同步进行,然后核对图纸是否准确,以及检查相关材料设备的质量是否达标。
在施工准备阶段,笔者发现工程交叉工序很多,在工序安排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施工前,始终保持和设计部门的密切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叉工种的互相干扰。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各道主要工序质量的控制方法。由于工序类型繁多,下面仅列举几道主要工序:
1)屋面防水。为了保证屋面防水的效果,无论施工用的是何种防水材料,都要保证每一构层的清洁和干燥。案例工程施工时需要的温度条件也务必要达到。混凝土的要求首先是密实,这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要求,从外观来看,不见白底即可;在平层施工前必须找好准点,严格审核监理,基层的表面需平实,一定不能出现疏松的现象;保温层则需按照施工设计来平铺,厚度和高度坡度的控制保证了排水的顺利;在和屋面结构突出的部位连接的转角处需要做一个100mm~150mm的弧形,留一个大概20mm的预留缝,施工后填满防水材料;最后在平层是铺基层处理剂(冷底子油、氯丁胶沥青乳胶等)即可。
2)管道安装。工程的喷淋钢管,其内壁和外壁,都进行热镀锌处理,并以沟槽的方式连接,但在连接直径120mm的干管时,有晃摆的不牢固迹象,尝试性以卡箍辅助连接,并将干管的长度,控制在6m以内。同时站在进度协调的角度,利用倒链同时安装数道直管,长度同样以小于6m为标准,先调整干管后,以次序编号吊装。值得一提的是,卡箍连接的牢固程度,与其环绕与垫圈定位有关,在笔者曾经参与其他给排水工程施工时,就出现过数次由于卡箍环绕和垫圈压定程度不高,而出现连接位置渗漏水的情况。引以为鉴这些质量问题后,在将卡箍内缘嵌入沟槽后,仔细检查了每个螺栓的规格,确定影响螺栓紧扣的不利位置,最后按照顺序,以对称方式进行固定。至于报警阀的安装,建议保持与地面1m左右、与墙面保持0.5m以上的距离。其安装相对简单,仅需保证出地面位置有排水设备,同时保证常年温度在5℃以上即可。
3)填充墙施工。因干缩变形而产生的裂缝,范围广、数目大、裂缝程度大,比如在该建筑工程中,砌块因淋雨而含水量上升后,受热干缩开爆是比较常见的。对此,我们在砌筑填充墙时,保持施工环境湿度的合理,既不要太干燥,也不能够太潮湿,同时观察材料的收缩反应。一旦发现干缩裂缝,务必根据裂缝的大小和数量程度,及时采取修补措施。在对该建筑进行该处的工作最重要是圆角泛水工序,对钢筋混凝土压顶,并设计合理的抹灰坡度与滴水线,使其符合要求的砂浆抹灰的防水措施。此外,预留300毫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施工,使用2至5厘米的镀锌铁丝网进行防裂维护,以预足伸缩空隙。适时需注意事项如下:①采用挂铁丝网的防开裂措施;②用密封材料进行填补缝隙、孔洞、抹灰等多处;③采用压力喷浆进行封口;④提前做好勾缝工序,保证缝隙的饱和度;⑤悬挂钢丝网,并与混凝土墙体保持20厘米宽。
以上的工序施工,每道工序都有提及各自的技术内容,在明确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最后对所有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如下总结:
1)系统监控。以上每道工序,都有影响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在质量监控范畴内,都要兼顾这些因素的影响,目的是保持各道工序良好的质量状态。对于复杂程度比较高的工序,必须设置质量控制点,在统计、分析、审查相关资料后,增加试验和复合重点工程点的频率。
2)跟踪监控。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因此要进行工程质量的跟踪监控,尤其在工序之间的交接方面,要重点掌握隐蔽工程的质量状态,不仅需要在指定时间点进行检查,还需要不定时检查是否存在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因素,以便及早做出应对准备。
3)检查验收。本工程的工序验收,实行自检方式,在自检合格后,将“质量验证通知单”递交至于监理单位,由监理工程师进行二次检查,直至所有工序质量达标。
从以上文章的研究内容,笔者提炼出系统监控、跟踪监控、检查验收几个质量控制要点,为案例工程工序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系列技术保障,实践证明施工成效斐然。以上的技术要点,原则上可引为其他建筑工程中的“蓝本”,但笔者认为每个工程的要求和条件都有明显的差异点,因此在技术借鉴时,要秉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技术的适用性。
[1]侯伟.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述及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J].工业B,2017,( 01):30.
[2]郑建红,黄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分析[J].建设科技,2013,(22):69-70.
[3]蒋万鹏.基于现阶段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和措施探讨[J].四川建材,2010,(1) :30-32.
[4]张文广.浅谈工程检测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山西建筑,2011,(1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