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和/财政部驻四川专员办党组书记、监察专员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举旗定向、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为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是更好地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的改革任务,也是对新时代财政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财政部驻四川专员办将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突出学深悟透做实要求,紧密联系财政改革发展实际,找准工作定位,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举措,真正发挥财政“铁军”和“尖兵”作用,全面推进新时代预算监管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体财政干部的不懈努力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随着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变和专员办转型的不断深入,财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财政运行情况不仅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体现,更是经济决策的依据,容不得半点偏差。任何财政收支失真、“空转”虚收虚列都会造成决策误判,甚至可能对经济产生逆向调节作用。四川专员办高度关注地方财政运行情况,定期开展调研分析,从调研结果总体来看,在中央和省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情况下(主要是均衡性转移支付和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地方县级财力能够覆盖 “三保”支出,但由于地方财力与实际支出责任不匹配,各层级的目标考核任务较多,存在大量政策性兜底支出和刚性支出,再加上受经济下行影响,西部地区多数市县实际财政收入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基层财政收支运转的实际情况与政策规定难于 “和谐一致”,尚未构建起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财税改革目标、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其中最具基础性和支撑性定义的要素,就是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最具牛鼻子效应。加快央地财政关系改革,不仅是本轮财税体制改革必须跨越的关口,更是必须首要完成的任务。专员办作为财政部的派出机构,承担着一个地区预算监管责任和推进财税改革的担当,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为工作重点,密切关注财政改革的推进走向,协助做好政策前期调研、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工作,提升政策调研水平。一是推进加快中央和地方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步伐,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对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的调整工作,合理划分收入分享比例,推动财力下移,提高县级自我平衡、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进一步梳理、调整、规范各类考核机制,减轻基层特别是县级政府超财力支出的压力。目前,西部县级政府面临上级的考核压力主要有:环保、扶贫、教育、社保、政策性支出(工资性津补贴调整)等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支出,且呈递增趋势。频繁出台的增支项目,资金来源由地方自行安排解决,增加了县级财政的负担,亟需进一步清理、化解。三是推进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促进区域均衡。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将人均财政支出差异控制在合理区间。健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财金互动等财政支持发展的方式,推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建立省以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增强财力性转移支付自动补偿功能,同时也要建立基本财力补助(救助)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我办坚决贯彻落实强化预算管理的监管思路,在巩固现有预算审核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预算监管体系,实现闭环式监管。发现当前资金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根源大多在于预算管理偏松偏软,解决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在“约束”上下功夫,深化预算制度建设,立足于已确立的预算制度主体框架,进一步提升预算的全面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一是科学合理编制预算,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主动调坐标、挤水分,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实现科学真实的财政收支增长。二是全面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推进中期财政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提高项目库质量和编制前瞻性,提高中期财政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快建立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明确重点支出预算安排的基本规范,发挥标准对预算编制的基础性作用,这不仅是规范管理的需要,更是缓解基层财政压力、破解收支矛盾问题的关键。四是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部门法律意识,严格执行《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严格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审核审批,对于必要的预算调整,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坚持项目单位提交可行性报告、财政部门调查论证、政府机关审查、人大机关最后审批的原则,杜绝预算调整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切实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按照“始终保持地方政府债务的高压态势,要切实抓出成效、抓出亮点”的要求,四川专员办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加强地方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严格督促落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控制地方政府其他债务过快增长势头。一方面,围绕监督授权,依托在线平台,关注债务“借、用、管、还”四个环节,分析四川省各级各类债务数据,从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应急处置、融资行为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常态化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机制,强化日常跟踪监控,及时发现风险点,通过专报形式向财政部报告所发现的重要情况。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继续深化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加快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挥融资平台公司的主体作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尽快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把平台做强做实、做成实体,让融资平台回归市场属性。同时,要加快推进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全口径、全过程政府债务风险监控体系等,不断提高应对风险、处置风险的能力。要明确各级政府对本级债务负责,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层层落实各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问责追责和查处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严肃财经纪律,既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财政部领导将专员办打造成为“铁军”“尖兵”的重要环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切实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进预算监管的动力,既要发扬担当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又要践行钉钉子精神,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贯彻依法行政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按照财政部授权和财政部司局要求,在履行监管职责中,要吃透政策,坚持原则,严格把关,敢于碰硬,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剔除,不符合政策的坚决调整,勇于揭露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坚决查处违规违法问题。“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遍”,要按照财政部党组关于 “专项检查是专员办财政预算监管的重要手段,要始终牢牢把在手中,用好这把‘枪’”的要求,对标精准出拳有力,加大查处力度和追责问责,严肃财经纪律。同时,充分反映属地中央单位和地方财政存在的困难。切实做到“监督、管理、服务、协调”,要在保障中央宏观财政政策、财政部各项决策部署在四川的贯彻实施上,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上,在属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依法行政中彰显专员办的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新部署。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重大论断,坚决贯彻执行好新时代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总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落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等重大要求,进一步提升对财政工作的政治性认识,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多举措,抓好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对预算监管工作的引领作用,为服务财政中心工作、深化专员办转型、打造预算监管“铁军”“尖兵”提供政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依法执政本领和群众工作本领。对标要求,这也是专员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干部能力本领的努力方向。同时,我们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专员办内控建设作为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将内控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切实规范监管权力运行,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突出对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关键少数的监督,强化业务流程控制,严肃各项工作纪律,加强跟踪督促督办,做好数据记录留痕,认真落实内控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内控压力,有效防范业务和管理风险。要健全干部考核体系,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贯彻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为完成财政部交办的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