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铁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大学生始业教育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阶段的第一堂课,是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学校环境适应,学习目标搭建,专业思想稳固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长,特别是近年来诞生在新世纪之交的一代年轻人即将全面步入大学阶段,其原生家庭、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类型和形态更加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传统的大学生始业教育已不能充分满足其期望诉求,亟待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予以革新和拓展。学校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在学校场域下的综合性运用[1],其以全体在校学生为直接服务对象,同时对与学生有密切关联度的社会系统进行兼顾服务,主要目标体现在实现学校育人使命,协助学生完善人格,提升社会功能,达到全面发展。从工作对象,目标功能上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始业教育存在诸多的一致性,而从价值理念、工作方法上看,学校社会工作更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能够更好地深化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内容,拓展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大学生始业教育通过近年来的巩固和发展逐步充实了内容、丰富了形式,日趋形成体系,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上,教育安排上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始业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一)大学生始业教育内容上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内容固化为爱校荣校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安全宣传教育、专业启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这些内容在服务于新生入学阶段的安全稳定、加速环境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内容上大多以事为本,具有同质性且理论色彩浓重,缺乏具有独特性、实操性和创新性的内容。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是诞生在新世纪之交的青年一代,其成长生活环境处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上的深刻变革和多元取向使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原生家庭的生活互动上发生变化,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征更加明显,其需要更加深入化、具象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更关注于学业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但过于同质性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其个性化的诉求,并且由于专业间的教学差异,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始业教育的针对性也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始业教育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当前的大学生始业教育在形式上往往采用集中报告、年级大会、主题讲座等,这种组织形式体现了学校将大学生始业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为本的特点,因而在工作路径的选择上习惯采用自上而下的宣教方式,工作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教育的要求,工作的过程在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但这种单向的宣教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减少了课堂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宣讲的对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始业教育的乐趣和信心,出现了讲座现场屡禁不止的“低头成群”的现象。因此,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探究大学新生的社会和心理需要、心理特征、心理困惑,改变单向宣教式的教育方式,突出由内而外的工作方法,急需采用灵活多变、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不断巩固始业教育的目标实现。
(三)大学生始业教育安排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学生始业教育应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第一学年的始终。但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大学生始业教育在时间安排上缺少连贯性,大多数高校的始业教育往往都是开学一周至两周内匆匆结束,有些只用两至三天时间就走马观花式地草草收场。这种仅停留于表面的教育安排,难以实现始业教育的目标,无法完成始业教育的功能。同时在开展始业教育的组织安排上也缺乏系统性,大多数高校开展始业教育的工作者都是专职思政辅导员,而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都处于缺位状态,因而导致辅导员只能提供学生工作管理相关领域的专业指导和解答,并不能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做到面面俱到,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和降低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的热情和期待值,不利于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始业教育存在的发展性困境,使学校社会工作在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始业教育体系上存在较强的耦合度,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上具有关联性、功能目标上具有相通性、工作方法上具有补充性,这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始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一)价值理念上的关联性是理论前提。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逐步认识到应从“以事为本”的管理视角转变为“以生为本”的人本观念,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不断深化,因而使得大学生始业教育能够逐渐围绕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秉持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以接纳、平等、非批判、个别化等作为基本信念,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值得尊重,都具有平等的人格地位,都拥有独特性和改变的可能性。不仅能够关注所有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能够针对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开展个别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生始业教育在价值理念上有极强的关联性,也是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始业教育的理论前提。
(二)功能目标上的相通性是现实基础。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开展旨在能够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逐步完成由基础性教育向专业性教育的转变,其在功能和目标上是为了让大学新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生的积极成长。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功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育人使命,协助学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适应社会生活,完善和造就健康人格,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关注特殊需要群体学生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能够对个人成长轨迹和学校育人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链接并整合这一群体学生的社会资源,重构其社会环境,帮助其解决问题和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把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始业教育,不断拓展其功能和目标,能大幅提升大学生始业教育的效果。
(三)工作方法上的补充性是重要保证。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各种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融合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探究学生的身心状态,回应其社会和心理需要,化解矛盾,完善社会功能,促进学生幸福生活。同时在实务操作中,学校社会工作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项目化运作等方法,针对学生需求,科学地设计服务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操作层面展示了诸多技术和技巧。现阶段的大学生始业教育依旧秉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强调说服教育、榜样引领和关怀感化,强调统一性和同质化,进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独特性和个别化。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能够较好地补充现阶段大学生始业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和短板,为塑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大学生始业教育创造可能。
学校社会工作与当前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关联性,可以为当前大学生始业教育在内容、形式和安排上等诸多方面提供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能够深化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功能目标并拓展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将学校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始业教育应从价值观念的嵌入和模式方法的运用两方面进行拓展。
(一)学校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嵌入
第一,把人本取向的价值理念作为出发点。学校社会工作的人本主义取向来源于人本哲学,它承认并相信人的理智能力,认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可以自主能动地选择行动。这一观点不仅仅是社会工作的逻辑出发点,同时也是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从而引申发展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操作性原则。这一价值理念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重视对人的尊重、接纳、认同其具有参与、表达和被包容的权利,因而需要在大学生始业教育中逐步形成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强调利他主义的行为和尊重个别化。同时在始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逐步摒弃管理者和说教者的权威形象,重塑成为支持者、使能者和倡导者,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观参与,将工作的出发点拨转到精准回应学生诉求上来。
第二,把优势视角的实践理念作为着力点。优势视角是相对于问题视角而言的一种社会工作实践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模式和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化。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中更强调和深化学生自身拥有的能力,相信学生的自我改变,以及对周围所有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是一个保持持续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双方和多方协作达到目标的过程,而当前大学生始业教育是一种单向宣教式的教育方式,以问题视角出发,重点在于灌输要求,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始业教育之后,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认知能力的提升,潜能的挖掘和培养,形成一种共同面对、共同回应问题的工作模式,充分引导学生真正领会、掌握并使用大学学习生活的各种技能,从而不断地内化为自觉行动,在提供支持和关怀的同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把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作为落脚点。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信条和根本宗旨,其根本内涵在于将解决和应对问题的正确姿态与方式传授于服务对象,达到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的良性效果。学校社会工作从探究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通过技能传授、心理支持、互动陪伴,不断提高学生在应对问题中的自决和自助。现阶段的大学生始业教育往往只注重让学生懂得“孰可为,孰不可为”,只针对同质性问题进行具体解答,忽视了方法技能的传授而让学生在面对个性化问题时不能自己解决。学校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工作理念的导入,能转变现阶段大学生始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客观公允地评价和认知自身,能够主动接受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完成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质变飞跃,使大学学习生活更加精彩满意。
(二)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方法的运用
第一,个案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始业教育中的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是针对有特殊需要、处于不利境地(如家庭生活困境、心理状况困境、特殊行为群体)的大学新生进行的个别化工作方式。其主要目标和功能在于协调学生与其社会系统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大学新生的社会功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实施者要对学生所处的状态和诉求进行准确的评估,以此作为判定其社会功能是否缺失或失调的依据;其次,要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专业关系,通过优势视角的介入,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链接并整合完成学生现有资源、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塑或对接,制定出一个共同面对问题,互动解决问题的服务工作计划,引导协助学生在专业技巧的传授中发现其优势所在,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实现其增能;最后,对服务工作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成效评估,关注于学生的改变状况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并视情况做好结案后的跟踪随访。
第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始业教育中的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主要针对有共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大学新生开展的互动性团体活动。由于需求和面临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能造就小组组员对小组的认同,使组员之间有较高的互助依存的关系,进而实现小组目标,促进组员能力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应分阶段性地进行准备和操作,应按照学生问题所在及真实需求,制定招募组员的计划和遴选组员的标准,确定小组工作的类型、目标和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3]。在大学生始业教育中常见的问题集中在于大学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心理状态调适等,可以根据其不同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小组,采用社会目标模式、互动模式和发展模式,开展生活适应、人际沟通、自我探索等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发展综合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同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将传统型始业教育形式从单一老套的讲座式、报告式的围困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第三,社区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始业教育中的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是将学生在教学区域之外的生活区域视为一个社区,强调推动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意识,在整合和善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社区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注重社区间各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多采用社区教育的方式,协调并整合社区资源,提供社区服务,强化在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中形成特有的社区文化和强烈的归属感。在大学生始业教育中不仅仅需要学习了解大学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心理调适方法等,更需要在参与大学生活建设中形成独特、积极、友善的校园文化。通过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让后勤保障人员、安全保卫人员、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到始业教育中来,开展具有专题性的生活适应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园区建设活动,共同开拓出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实践参与板块,进一步深化“全员育人”的工作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始业教育教学安排上的系统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黄丽华.团队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