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壮,李双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 325000)
据教育部透露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34万人,相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考虑到离校未就业群体的复杂性,高校必须要发挥就业指导主体职能,依托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构建完善的帮扶体系,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其社会价值。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是已经完成高校规定的学业并且离开学校后,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失业”大学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已经办理了离校手续,和学习不存在教学关系,但是教育部为了切实提高高校的就业指导职能,对于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截止到毕业生毕业当年的12月10日。因此该文研究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是指在毕业后到12月10日没有获得有报酬工作岗位的大学生。
为了更好地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就必须要了解该群体的共性:(1)群体构成成分比较复杂。由于家庭背景、学生自身学习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等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受教育程度等都存在诸多不同因素;(2)心理压力来源的多重性。虽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不就业的因素比较多,但该群体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其不仅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且还要面临亲朋好友的质问。例如,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没有找到工作前,他们都不愿意回家,甚至部分毕业生因为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成为“社会愤青”;(3)个人职业定位的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就业理念已经发生变化,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更大的选择权。
结合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共性,高校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机制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毕业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国家制定了诸多政策制度,并且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行动,例如建立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建立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体系等。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建立完善的离校未就业帮扶体系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但是通过深入剖析离校未就业学生的情况,我国离校未就业帮扶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认知,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高质量就业、相互攀比的心态。之所以会造成离校未就业的现状,很大因素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对于自身的能力定位不准确造成的: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他们习惯于随意、散漫,缺乏对未来生活的准确规划。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遇到挫折就不愿意站起来。
实现对离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关键是要及时掌握离校学生的动态信息,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离校学生的信息掌握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前的基本信息,然后根据全国就业监测系统实现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监管。此种帮扶管理模式很难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另外高校的帮扶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对离校未就业的学生起不到功效。
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诸多的相关政策,但是就相关帮扶政策执行效果而言,存在政策执行难的问题。剖析原因:一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合力,导致就业帮扶的效果不明显。根据调查我国人力资源部门、教育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以及科技部门等都出台了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相互脱节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二是高校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帮扶效果差。目前高校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帮扶主要是通过电话回访、职场培训的方式,但是其却忽视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沟通,导致难以真正达到精准帮扶的效果;三是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舆论引导有待完善。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认识存在错误化的趋势,如大学生无能、“书呆子”等这些必然会打击毕业生的积极性。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新工作的通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体系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要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求职信息管理平台,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体系。
职业素质测评可以帮助毕业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工作能力等,因此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所存在的主观就业意识不强,职场规划不科学的问题,高校必须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一是高校要加强职业指导教育。通过利用网络等平台对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让毕业生树立正确地择业观;二是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剖析,建立差异化的职业帮扶制度。帮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关键就是要了解其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不同的毕业生对帮扶的需求不同,因此高校必须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帮扶机制。例如,对于“啃老族”毕业生,高校必须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的意识。
实现对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高校必须要摆脱传统的“满堂灌”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精准帮扶:首先高校要建立求职信息库。了解离校未就业学生求职意愿、岗位要求以及兴趣爱好等是提升学生求职满意度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将其纳入大数据管理平台,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其次高校要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平台,鼓励高校教师、校友以及社会力量,结合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离校未就业的学生提供岗位信息。当然实现精准帮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非常多,但是某些政策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帮扶效果不明显,为此我国要构建三位一体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体系,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坚持政策刚性和柔性的辩证统一;高校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做好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家庭更要积极响应帮扶措施的开展,主动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配合政府、高校做好对未就业大学生的帮扶工作。
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考虑,高校毕业生必须要摆脱传统的“铁饭碗”思维,加强自我能力锻炼。高校要努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培训、生涯规划、政策法规、就业帮扶等方面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同时建立离校毕业生的追踪和回访制度,在学生工作处和各院系设立专门职能机构,定期对离校毕业生尤其是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便能够较好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指导服务。
另外我国新闻媒体也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既要将国家关于帮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到毕业生群体中,也要深入到帮扶对象中去,对帮扶对象的意见、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报道,以保证帮扶工作不断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