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烨,乐乐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4)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是人们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前提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近几年,创新已成为一个高频热门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1]。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指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打造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
个性化人才培养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其价值取向是按教育规律来培养人和发展人,是不同的办学主体在指向人的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独特的教育理解和教育行为,即以个性化的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4]”。
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是顺应历史潮流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创新教育发展,推进创新与教育更好地结合,建立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教育生态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性化培养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
个性发展理论主张差异性高于同一性、普遍性,是同一性的根据,反对把人变成无差别的抽象化的存在,极力推崇和展示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其实质是个性差异发展。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构建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行了探索,强调个体要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能力结构。
上述观点的提出为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手段,以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创新教育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标杆,个性化培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5]。因此,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就必须牢固树立多元差异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质,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构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制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营造开放、包容、多元发展个性化的教育环境,不断提升个性化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教育生态。
人的健康发展是个性化与社会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个性的发展就是指发展个人的主体性,个性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树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应树立以创新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元质量观,在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下,采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不拘一格培养分类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泛、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类型千差万别,只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和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办学特色,确定不同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军民融合、航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军队装备和民航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根据不同的实施对象和出口需求,搭建了多样化的成才平台,采取了形式多样化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体能+技能士官培养”“2+1定向订单”“1+0.5+1+0.5的现代学徒制”“不设年限的弹性学分制”以及“中外合作培养”等独具特色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取,是实施创新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应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类指导、分流施教”的原则,构建“通识+专业+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在专业设置口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设置空间等方面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专业设置方式,使专业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6]。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专业之间的交叉性。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不仅要开设相对固化的课程门类、数量以及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专业之间的交叉性开设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又要能够反映专业领域的主要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要具有适度的拓展性。因此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注重创新教育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管理制度体系在基于创新教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中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变量,制订和健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是实施创新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个性化人才培养是建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制定和健全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如学籍管理制度、学制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课堂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选修管理制度、分流管理制度、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创新创业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毕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情感、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就业意向等个性差异因素的要求。
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教育环境是人类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要求而创设的情境,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环境的个性化选择,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只有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个性化教育环境,个性化人才培养才有生长的土壤和价值,此外,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创设一种个性化、人文化、实效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是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对于张扬个性、施展才华、彰显特色、体现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通过实施基于创新教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建构了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制定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营造了开放、包容、多元、和谐发展个性化的教育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