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花
(大塘镇那团小学,广西南宁 530232)
(1)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起源,是思维的催化剂。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提高学生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干扰,在课堂上“开小差”。很多教师为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差强人意抱怨不休,学生也是叫苦不迭,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管得太严了。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方法,不再片面强调课堂纪律,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质疑问难,带着自己的问题仔细观察、深入思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把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变成主动探索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所担心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纪律不理想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想问而不敢问”是当前小学生课堂提问存在的普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当教师提出问题时,有的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一部分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手来,一会儿又畏畏缩缩放了下去。当教师点名让其回答时,又变得唯唯诺诺,甚至语无伦次,这就是不敢提问的表现。笔者认为,小学生不敢提问主要归结于四点原因:一是怕提问错误,教师不满意,受批评;二是怕提问“不标准”,被同学嘲笑;三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去提问;四是性格内向、胆小,情绪紧张,惧怕提问。如果教师能够营造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学生的提问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比如,对于怕提问错误,受批评和嘲笑的同学,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的提问从易到难,让学生体验到提问的“成就感”,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对于提问“不过关”学生,教师也不要过于苛责,应对学生大胆的发言和开放性思维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而对于性格内向、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以小纸条的形式进行提问,然后在课堂上公开表扬,即便是刚开始这部分学生不会提问,提问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不擦边,教师也要以一颗宽容之心看待,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认可。等学生的顾虑都消除后,教师再循序善诱,引导其在课堂上公开提问。另外,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提问,以免时间过于紧张,压制学生提问的情绪。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生活中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 “是什么”“怎么办”,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但是一到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学生就变得异常安静、哑口无言。不是小学生心中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不具备提问的意识。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影响,小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单向知识灌输,好问的天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思维基本上处于一种惰性状态。换个角度讲,小学生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考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或维护课堂纪律的一种手段,生怕自己在提问的过程中“出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从点明提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入手,而不是急于让学生提问。当然,刚开始学生的提问可能没有太大价值,甚至有些不着边际。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向学生“泼冷水”,而是应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兴趣入手,逐步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心。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有关提问的小故事、小案例,让学生意识到提问是思维之源,是培养自身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技能的重要手段。另外,教师还可以督促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新课内容,从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大胆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突破常规,围绕学生的问题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索和验证,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课堂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对小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养成在学中问、在问中学的好习惯。
有了提问意识和勇气并不等于会提问。不会提问是小学生课堂提问的又一大“症结”。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提问的切入点,所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时提一百个问题不如教其一个提问方法。大体而言,小学生提问以下三种方法为主。一是可以从课文题目出发,进行整体性思考,作者为什么采用这个题目,这个提问有什么特点;这个课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隐藏着许多问题点。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是谁,他为什么使楚,谁让他去使楚,他使楚时遇到了什么,这些问题与课题紧密相关,同时又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其带着满脑子“为什么”去探索和学习课文内容;二是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找问题。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往往能够延伸出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区别,旧知识点对新知识点的启发意义,新知识点如何验证旧知识点等角度进行发问,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点,还有利于建立二者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三是结合日常生活,观察与思考课堂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思考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比如,装饰家里的墙面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壁纸,自家的床需要用多大的床单等。学生在提问和探索这些生活化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知识点,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生课堂提问不应该以量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关注质的提升。在学会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巧问,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是小学生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从实践来看,提出无价值问题的学生占据大多数。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追问法、类比法、反问法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时从何发问、如何发问。有一点需要注意,培养巧问意识并不是盲目的、偶然性的。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处理信息,判定采用哪种提问方法。比如,数学应用题,一般比较适用于类比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相同或相似题型的解题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不能每疑必问,遇到问题应先自主思考,无法解决的可以向教师发问。另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学一学、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新意、有价值,给予适当的评价。在竞争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当然,学会提问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答案,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简言之,就是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为“导火索”,引发学生脑海中知识的火花。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提问的基础上刨根问底,探寻问题的答案。
提问不仅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小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彻底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提问的环境,培养学生勇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精神,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逐步渗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向学生强调提问意识,并进行有效的引导,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威严形象,把提问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开发,就一定能够形成学生乐于提问、勇于探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