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铮铮,江玲丽,邬晓婧,金幸美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既要当好句读之师,更要当好人师”[1]。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大学教学体制中将德育文化引入课程将有利于高校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中医药膳文化依托于古代医食家生平宝贵经验,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蕴含丰厚的人文精神。该校医学营养专业在《中医药膳》课程教学中深入研究药膳文化所潜在的德育价值,将其积极引入教学中,挖掘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思政核心点,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中华药膳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文化应该在年青一代群体中得以认知和传承。但是随着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年青一代对中医文化包括药膳文化的关注正越来越少,传统文化正逐渐流失。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药膳知识,能领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能使学生体会医家“仁心仁术”的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品行。
从现状来看药膳餐饮市场正日益衰退,要得到大众和市场的认可,药膳技术推广除了传承还需要创新精神。从药膳产品本身的技术创新再延伸到市场营销的模式创新,都是药膳走出冷遇的有效途径[2]。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集思广益,通过药膳制作与推广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并结合大学生创业平台开发出具有药膳文化特色的新产品新项目。
《中医药膳》课程教学涉及中医学术思想与基本理论、药材性能与应用、药膳配制技术等内容,是·医学营养专业的一门研究性综合课程。但是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融合,并非后者的生搬硬套,而是有技巧的教育过程。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以下三大主题作为思政融入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三大主题的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德的培养日益成为医学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医学生应不断提高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3]。中医各家学说是历代医家解决问题的实践体悟,是道中有术、术中寓道的学问,学说中渗透着儒家思想,表达着以“仁术”为中心的思想,并以“大医精诚”为基础的医学伦理。因此,以“中医品格”为核心要素,起到培养学生仁爱之心的作用,塑造学生良好品德。
中医药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辨证施食、平衡膳食的“治未病”思想符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以“文化自信、职业精神”为核心要素,使学生发现中医之美领悟中医之妙,认同其文化价值,同时明确职业认知。
现代人对药膳的认知不同,药膳要古为今用必须不断技术创新,在市场推广中融入文化创意,这样药膳文化才能得到大众认可。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从药膳制作技术的改良、药膳菜品的推陈出新、药膳市场的推广等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药膳创新创意”为核心要素,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同时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形成有效的实施路径。
理论教学中既保持学科本位,又围绕中医药膳文化挖掘价值引领,形成协同效应。采用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从思想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行为得以转变。为了使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来体会医家仁和思想,结合中医文化素材,设置课堂相关主题进行讨论,如解读《黄帝内经》经典片段、收集儒家或道家医家对中医养生的阐释、收集古代医学名家仁心仁术的小故事等方式。为了让学生领悟中医之妙,通过宣讲《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中经典方剂的功效或现代应用的方式,从内心意识到药膳文化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药膳文化的理解,相信学生价值选择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在药膳制作环节,多增加设计型实验,如结合慢性病调理、节气四季养生、体质养生等主题进行药膳烹调制作和品鉴活动,学生推陈出新,利用不同的烹调工艺赋予菜肴更多的想象力和生命力,突出作品的创新与创意,并邀请当地药膳馆主厨指导药膳制作,开阔学生视野与思维。
实践出真知,将课程实践向第二课堂延伸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有组织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药膳文化的价值所在。
3.2.1 科普宣教
以学校社团、 志愿者服务组织为载体开展各类药膳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如重阳节针对老人群体的个性化指导与科普,与区妇幼保健院合作进行孕产妇药膳调理指导讲座,赴农村社区进行科普三下乡宣教活动,结合卫生宣传日在社区开展疾病药膳调理宣教等。通过以上课外活动,使学生愿意做文化传承人,去推广普及药膳,文化传播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2.2 校企合作
“走出去”,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赴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药膳食品生产企业、药材标本馆等参观活动。“请进来”,邀请从事药膳产品研发和销售的企业管理者进课堂,畅谈药膳市场前景和产品营销经验。通过与企业对接,了解药膳市场现状,增强对药材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药膳产品创新的兴趣。
3.2.3 以赛促学
重视学生能动性、主动性的发挥,以药膳产品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及专业类技能比赛。
3.2.4 文化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们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创立了以药膳文化传播为宗旨的微信公众平台,大力宣扬主流价值观,倡导大众热爱药膳文化,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传承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以上多途径多手段课程思政的实施,打造思政元素课堂内外的无缝连接,探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领,达到将思政工作深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并取得一定成效[4]。同时将药膳市场的推广等理念引入课程,积极鼓励学生与时俱进,激发创新创业思维,最终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的良好效果。
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两大目标出发,课程考核办法中增加过程性考核部分,考核过程化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5]。其中增加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部分,客观量化指标结合学生德育行主观指标进行。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开展中医药膳课程思政不仅是从思想上提升了对药膳养生文化的认同,更是在价值观层面为以后药膳文化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从客观指标显示来看,大学生创业项目屡获省市级奖项,专业技能比赛斩获颇丰,激发了学生对药膳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通过思政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性和能动性,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同时大量拓展活动也给了学生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更多学习资源,学生总体素养明显提升。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切实达到育人的目标。中医药膳课程通过教学设计和策略,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思政教育助力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期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6]。在实践上尚需多践行、多总结、多反思、多改进,可以说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