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德
(贺州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在现代性进程中由于人们对科技理性的崇拜,物欲的膨胀使我们人性当中诗意审美和精神追求逐渐丧失。当人们无时无刻不为着物质财富和社会名利而疲于奔命的同时也逐渐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内在心灵的关系。最后反过头来发现自己是牺牲了自身与世界统一的代价而获得当下拥有的一切的。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可开发征服攫取的对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病态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整个世界将被物化这个物化,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情感和精神遭到了挤压,而人反过来又成为物的奴隶,人由此也被异化,心灵受到扭曲。当下文化的商品化、精神空虚,心理焦虑的等精神困境的根源就在于此。人们虽然身处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中但是却对传统一直怀有留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心理失衡,这样一来,重建人类精神家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成了现阶段时代发展背景下文化建设的最主要任务了。此外,在我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传统文化的而影响而逐渐形成了以和谐为主的审美理想,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和位育”。因此,审美教育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中就担负起重要的任务。
在当下的现代性语境中,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价值的标准,曾几何时,理想的审美精神维度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但是在后来,由于承诺没有得到兑现而使得人们的希望落空,最终被人们抛之脑后。但是,在现阶段,随着审美范畴的不断扩大,其逐渐被戏剧性特征的文化所侵蚀,原来具备社会价值的理想原则也逐渐被基于个体意义的快乐原则所取到并逐渐处于首要位置,再加上当前的政治、伦理限制的松动,使得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成为现阶段人们主要的价值取向[1]。在当下注重物质与享受的现代性语境中,感性与理性分离,大众审美文化的身体叙事的高扬,对感觉的过分强调,一味追求感官享乐和欲望的满足消颓了人们对更崇高的审美理想的追求。这样一来,个人精神世界就发生了变化与动摇,个人则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流者,而要想转变这一状况,就应该对文化进行重建,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宗白华说:“然而我们能否再从这唯物的宇宙里寻回自己和自己的心灵,使我们不致堕入理智的虚无或物质的奴隶,而在丰满的充实的人格里,即爱的生活里,收获着人生的意义。”[2]而要想实现宗白华所描述的这种状况,就应该致力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和谐社会的重建中去,并在收获人生意义的基础上,追求诗意化的生活,使其通过审美地生存最终实现诗意地栖居。
审美教育在文化重建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平衡和谐人们分裂了的感性与理性并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
其一,审美教育能够较好地派遣和释放沉积在人类心中的不良情绪,从而有效地达到心理的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在一定情况下是不能够被完全满足的,这些欲望若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满足,就会产生情绪和痛苦,长期不能得到宣泄,就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而进行审美教育,怎能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在艺术情境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自己内心的情绪得以释放和疏通,内心就会重获愉悦
其二,审美教育还能够有效的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因为,审美教育以审美意象来感动人,人则在这样一种形式化、 秩序化和组织化等情感形式中升华自身的情感,这样一来就会有效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此外,在审美教育中,还可以将审美教育中的一些内容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理性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够在陶冶性情的同时,肯定理性价值和理性的力量,从而有效的丰富主体的生命,最终使理性与感性协调统一。
其三,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在实现心灵自由的同时,使其情感生活达到最大强度。因为现如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纯粹的、感性的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的情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的变化,这样一来,情感就会解除自身的物质重负,从而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情感的形式和生命,而不是情感所带给我们的精神负担[3]。总而言之,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在欣赏艺术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而是在于感知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感知、情感、理想等心理形式实现自由与和谐。
人类的社会生活涉及了生产方式、交往形式、精神面貌、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生态和谐相处等各个方面,而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人类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现如今,社会生活和谐是当下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受不和谐因素、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宗教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和谐社会的重建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强权话语与价值标准呈现出扩张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文明的多元标准的合法存在。例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和文化冲突日益突出,这就给知识霸权、 现代经济活动原则以及技术统治个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压迫下,出现了不平等的状况。总而言之,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后现代的对话、消解界限不仅是当代生活的主导性话语,同时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审美教育应该以其自身内在的精神影响,通过沟通、融解、对话等方式来消除双方矛盾冲突间的紧张情绪,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一,美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就当前而言,审美精神逐渐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去,审美教育中的“美”也已经成了一种实践力量,美育的研究人员也对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渐向生活实践所靠近,由此而衍生出自然美育、环境美育、生活美育等,从而使得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变得更和谐。其二,提升个体的精神价值层次和生命境界,实现了情感和精神沟通。在审美意向中,为了增强审美教育的生命性和价值,将审美与对生命本身价值、生命情感的完整性等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体现了审美意象的生命情感性,还消解了彼此间紧张、对立的关系。
在人类不断的社会时间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自己身心的修养和品格的重塑,还使得个体与群体之间达到了协调统一,从而逐渐的自觉认同人类的价值。这一改变都是在沟通与改造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审美和艺术是人类进行情感沟通和社群协调的最佳方式,因此“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使得人们在超越此在束缚而升腾到心醉神迷的诗意世界,从而创生一个超越个人生活层面的精神交往空间[4]”。可见,艺术和审美不仅能够传达人类的表层意识,实现沟通,还能够有效的超越和突破功利意识中的日常语言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够使人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与审美观念形成共鸣。加登纳认为,艺术即包含着一种交流的要求,它是有目的的、蓄意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品时,就制作了对其他人有效应的东西。所以,在分析艺术的本性时,加登纳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包含了一个人(或主体)向另一个人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通过第一个主体所创造出来的符号对象进行的,而第二个主体能以某种方式去理解、做出反应或加以欣赏。例如,具有代表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经典音乐,其不仅是靠乐谱和词来传达音乐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审美价值的,而是通过音乐作品表现全人类的声音,其中主要包括忧患、激动、悲伤、绝望、高兴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打破了个体情感的局限性,还提升了人格精神。审美教育能够实现个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古人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5]而优秀的艺术品作为审美教育的媒介,能够在超越地域、时代等限制的同时,使得个体和群体之间形成不断的交流,这样才能够在宣泄感情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生活层次,让人们更好的感知人生的意义。因此“审美教育显然可以突破阶层、国别、民族时代等界限,为社会铸造共同的美的生活理想。所以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通过美育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意义的共识”。可以认为,一旦介入艺术、接受审美教育,就表明个体迈上了通往他人、通往群体和全人类心灵的和谐交往的道路,也必将从中建设和谐的美好生活。
审美教育的作用是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从美的实用、技术、功利等维度中解放出来,在实现心灵自由的同时,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丰富、美好,从而指导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审美教育并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在情感生活模式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时空形式或者艺术活动,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人们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