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居里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应急救援官兵由于任务特殊,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冲击和挑战,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针对救援官兵施以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官兵应激性疾病的发生,增强其身心健康,提高官兵“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促进和谐警营和部队的全面建设.
危机(crisis)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事件往往是突发的,出乎预料的,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不能得到及时地缓解和控制,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
心理危机注重强调危机事件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巨大影响.1954年,卡普兰(G.Caplan)就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他于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困境中,如果他已有的、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或者说,他自身具备的能力难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时,这个人就可能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调状态就是我们所说心理危机.在心理危机状态下,个体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继而出现强烈的不适感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容易导致灾难性后果.
心理危机干预又称心理危机介入,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个体或群体及时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尽快战胜危机,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简单地说,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危机干预技术和方法,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或群体及时给予的适当而有效的心理援助.
应急救援官兵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官兵及时给予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重新适应生活.对应急救援官兵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主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帮助救援官兵减轻情感压力,降低自伤或伤人的危险性;第二,调整救援官兵的心理平衡,使其尽快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避免出现慢性适应性障碍;第三,维护部队安全稳定,保障全体官兵心理健康.
应急救援任务由于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处置难度大,现场情况瞬息万变,部分官兵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经验,加之个人资源和应对机制又无法解决面临的复杂危险问题,容易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失调,产生心理危机,具体表现为:
救援官兵面临的事故灾害具有艰巨性、残酷性、应急性、复杂性和危险性等特点,由于任务的急难险重,加之个人力量与完成任务的强烈悬殊,部分官兵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思维狭窄;个别官兵在紧急状态下,不能冷静分析,出现思维固化,判断主观化,问题简单化等,甚至出现“闪回现象”;同时,还会产生强烈的非真实感,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对于灾难的惨烈场面挥之不去,不能将思想从灾难中转移.
救援官兵在处置危机事件时,行动节奏快、任务转换频、工作危险高、突发情况多,会出现多种情绪反应,即使自我调适也无法避免的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愤怒、内疚、悲伤、麻木、烦躁等多种负性情绪.大部分救援官兵出生在和平年代,通常第一次经历流血事件、近距离接触死亡,遇见身边战友牺牲,救援任务失败等应激事件,积累的负面情绪容易突然爆发,产生情绪异常敏感、莫名心烦、弥漫性的悲伤、无助感等,由此导致自责、郁闷、否认、无助、罪恶感等情感困惑,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情感迟钝、人格改变、出现短暂幻觉状态,严重影响官兵的救援战斗力和身心健康.
救援官兵连续高强度作战,休息和睡眠不足,容易出现暴饮暴食或者肠胃不适、食欲下降、呕吐,甚至头痛失眠,噩梦,呼吸困难,个别官兵会有逃避行为,强迫状态,甚至出现人际冲突;有的官兵在救援过程中过度沉默,极力避免参加集体活动,主动脱离他人或者逃避他人视线关注;有的官兵醒得早或睡的浅,入睡困难;有的官兵难以集中注意力,出现回避行为,执行任务能力明显下降;有的官兵过度敏感、警觉,遇有微弱刺激,惊跳反应强烈等.各种生理与行为反应长期持续,很容易导致救援官兵出现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预测、防范和处理危机.具体来说,通过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预警指标和预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深入研究,及时发现、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出现突发性和意外性的危机.预测危机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爆发,是一种超前的管理.仅从对象而言,有下列表现的救援官兵,应作为危机干预的重点:(1)救援任务结束后表现异常者.救援任务结束后,个别官兵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与以往有较大区别,甚至长时间纠结在过去无能为力的状态中;(2)救援官兵个人遭受挫折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如父母离异、亲人伤亡、房屋被毁或大量财物受损、失恋等,往往会使官兵陷入情绪低谷而无法自拔;(3)救援官兵出现身心不健康的.主要指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或长期身体不适,有睡眠障碍者;(4)救援官兵感到孤独无助的.主要指个别官兵由于长期缺乏或丧失社会支持系统,有很强的孤独感、无助感,看不到“出路”、对周围人或事失去兴趣甚至有自杀倾向者.对上述人群的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是减少和避免危机发生的有效策略.
心理档案是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心理测量结果、心理咨询记录、心理自我表达等材料的集中保存.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官兵心理档案,是掌握官兵心理素质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军人心理教育训练与咨询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推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向科学、高效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应急救援官兵心理档案是通过心理测量、会谈了解、个案分析等心理评估手段和方法,从个人简况、家庭背景、工作表现、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官兵进行描述和评价的相关资料.
应急救援官兵心理档案能帮助心理危机干预者尽快了解官兵个人的背景资料、心理特征以及以往接受的心理辅导经历等信息,对官兵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初步认识,对官兵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做出大致的预测,从而选择有效手段和方式对官兵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官兵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与技能,引导他们在处理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自我宣泄等技能和方法,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状态,更好地投入日常训练和执行任务,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有效发挥.应急救援官兵心理档案除了常规作用以外,还具备以下功能:第一,可以为心理危机干预者依据官兵近期的心理特点、定期的心理测评、发生的心理事件,以及与前段时间记录数据的比较,从中找出每位官兵不同的心理特征;第二,对救援官兵阶段性心理变化进行动态监控和跟踪研究,把官兵的心理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及时发现、识别和筛查出情况比较严重的官兵,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官兵积极应对;第三,把救援官兵中潜在的心理危机的对象纳入时刻观察和预防的体系当中,并准备好同类别或相近的心理危机应对预案.总之,通过一系列、定期不定期工作的记录,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官兵心理档案,对于形成教育、咨询、训练、跟踪管理和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贴近应急救援任务设计心理训练方案,并针对性地开展实战化训练,能够大幅度提升应急救援官兵的心理素质.一是紧贴任务实际开展模拟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设备齐全、功能多样、有针对性的应激心理训练场.可以广泛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电子和情景模拟、心理应激训练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构建逼真的救援实境,以提高受训官兵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应针对任务设立多模块训练内容,挖掘救援官兵心理潜能,提高实战效能.如:心理品质训练,包括认知能力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心理承受力训练等等,还可以根据救援任务的性质、特点设置针对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防火等专业训练.二是突出任务需求,强化心理防护训练.应充分发挥心理专家的作用,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有效调控救援官兵的心理.针对应急救援官兵而言,主要做好救援官兵任务前的预防、任务中的控制和任务后的恢复,调节其在不同任务阶段出现的不良反应,不断增强心理防护能力和心理应变能力.三是注重在其他训练中渗透心理训练.将心理训练渗透在其他训练中,注重融体能、战术、心理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训练,使救援官兵能够将心智技能和军事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增大训练的强度和复杂性,提高官兵的心理承受力.
〔1〕宋华淼,张鹏.军人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256-258.
〔2〕王一牛,罗跃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87.
〔3〕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
〔4〕田梅,曾居里.预防、控制、恢复——谈灾害救援任务的心理干预.武警部队军事心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