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0-3岁早期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03-29 05:42张青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早教师资队伍师资

张青瑞

(山东英才学院 学前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0-3岁早期教育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不仅体现在对量的需求上,更体现的是对质的追求.而如何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早期教育师资职前培养,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早期教育教师队伍,才是保障早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本文旨在从我国当前0-3岁早期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出发,剖析现实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我国0-3岁早期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1 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

相对于传统的3-6岁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我国早期教育专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最早在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才算是拉开了早期教育研究的序幕.随后在2001年6月22日,《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出台,首次把0-3岁婴幼儿教育规范地称为早期教育,并纳入学前教育条例,成为国家法规的一部分[1].接着在2003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这是迄今为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最全面、最具操作性的一个早教方案.而对于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滞后,在我国的师范院校里,几乎没有早期教育专业,直到近几年才陆续有一些高师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或在学前教育专业里开设早期教育方向,截至目前我国也只有五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早期教育专业.[2]相对于高校里很多传统的专业来说,早期教育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还处于初创阶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专业教材建设以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还很不成熟,而且目前还没有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可以借鉴,致使现在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养发展相对滞后.

1.2 没有统一的早期教育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专业化水平不高

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对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用人单位对教师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3].我国已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念、师德、知识和能力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这给高校培养合格幼儿教师提供了参考范本,但目前还没有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标准出台.由于0-3岁早期教育和3-6岁学前教育无论在教育对象上还是未来的工作形式上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师资培养上,也应体现出差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并不能替代早期教育的专业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也使得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高校在早期教育教师职业特点分析、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社会实践实习、质量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都缺乏参考和引领.早期教育机构在师资招聘、培训和考核上,同样面临无据可依的局面,也使得当前的早教机构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学科背景五花八门,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都能进入早期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专业、医学专业甚至其他任何专业的也都能从事早期教育,早教机构都是通过面试招聘到所需人才,再进行短期的职后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样很难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更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4].

1.3 师资先天不足,专业指导水平不高

早期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很短,目前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的主要是高师院校,很多高师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都是近几年新增设的,因此,目前高师院校的早期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几乎都没有早期教育专业背景,基本上来自其他专业转岗自早期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早期教育专业所要求的也是有距离的,教师自身也还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也鲜有早期教育专家.由于专业开设的历史不长,教师的教研、科研成果积累还不是很丰富,“双师”比例不高,很多教师自身缺乏早期教育实践经验,有些教师甚至对早教机构的课程设计、活动组织与实施、运营模式以及岗位要求都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教师还从来没去过早教机构,加之很多高校的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都很重,无暇深入一线进行实践研究,这就使得教师很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这将会造成教师的教学与未来的职业能力需求相脱节.而早期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当前高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本身的实践指导能力也是令人担忧的.

1.4 实践环节薄弱,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综观各高师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都是必须环节,但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有多有少,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通过模拟实验或教育见习、实习、调查等多种途径开展.但通过考察发现,基本上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都是在校内完成的,而很多高师院校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又很薄弱,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建立自己专业的实验室,更没有独立的教学实验中心,只是通过在教室里模拟授课,模拟讲座等形式完成实践教学,这就很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很多高师院校并没有正式的实习基地,更不用说和用人单位形成共育模式,由于高校和用人单位没有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所以,对学生实习过程就很难做到共同指导和管理.有些高校没有合作的早教机构,很难实现顶岗实习,学生实习都是临时被安排到相应的亲子园或幼儿园,很难和实习指导老师建立长期的联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还有的高校甚至早期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见习、实习地点相同,这样虽然从形式上是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实践教学工作并不扎实,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对我国0-3岁早期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对策建议

2.1 推进早期教育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制定进程

相应的职业准入标准能对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规范和引领的作用.世界上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婴幼儿保教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例如美国的全美幼教协会(NAEYC)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早期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逐步发布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指引、立场声明和标准,实现了早期教育师资培养从“合格”“高质量”到“卓越”的升格[5].我国也有学者呼吁:“建立早期教育的资格准入、师资准入和内容准入制度,以有效推进早期教育的科学化和提升早期教育的质量”[6].因此,要提升早期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质量,我国势必要加快制定早期教育职业准入标准的进程,以促进师资培养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应充分认识到0-3岁早期教育和3-6岁学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应从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参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有针对性地阐明0-3岁早期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其次,我国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0-3岁早期教育专业标准制定的历史、进程及结果,立足我国实际,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体现本土特色,做好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准入及考核的顶层设计,给高校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方面提供依据和参考,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师资培养质量.[4]

2.2 提升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提升早期教育专业师资职前培养质量,同样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校早期教育专业教育者自身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学生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各高校应致力于加强早期教育专业教育者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应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首先,应加大对自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使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在一个新的专业领域里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的不足,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自有的师资尤其应加强0-3岁早期教育和保育知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这是对他们过去知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在国内,鲜有早期教育建设比较成熟的高校可以借鉴和学习,因此,各高校应扩大视野,引进国外先进的早期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理念和课程体系,如美国的PITC(The Program for Infant/Toddler Care)、RIE(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等项目的课程,通过引进国外的早期教育专业课程培训人员来校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或派送骨干教师去国外集中学习等形式以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教师去一线早教机构实践锻炼.教师们应定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各个层次的早教机构去见习或顶岗实习,真正了解早教机构的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及家长指导的要求,真实地去体验早期教育岗位的需求,才能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还应给教师们提供各种有利的学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能开阔视野,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只有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推动整个专业的快速发展.其次,高校还应注重高水平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引进,不仅仅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背景的人才,更要注重一线的有经验的早教从业人员的引进,待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更需要一线的实战家开拓其眼界,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活水注入,因此,引进早教机构教师来校兼职,不失为增强师资队伍力量的一个有效策略.

2.3“校”“园”共育,提升实践能力培养

“校”“园”共育是指“高校”和“亲子园”及早教机构共同培养人才.早期教育专业就其使命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专业,是为0-3岁婴幼儿培养启蒙者和引路人,师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提高未来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其职业能力,需要高校和早教机构的共同努力.当前,高校和早教机构的合作大多都只出现在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这是远远不够的[7].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除了应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外,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早教机构的需求,因此,早教机构应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达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双赢”.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当前我国各高校早期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还是侧重传统的3-6岁的学前教育,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但0-3岁早期教育专业和3-6岁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高校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或调整课程结构时,应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既要考虑0-3岁师资必备的专业素养,又要兼顾未来岗位的现实需求,邀请早教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请他们从实践的角度给予“接地气”的指导,才能更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定制课程体系[8].高校的一些实践课程也可以聘请早教机构的专业老师承担,他们更能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也能加强高校与早教机构的交流和联系.此外,高师院校还应和一些早教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给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基地,使他们能把实践环节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能力.

总之,早期教育专业目前还是一个很年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很不完善,还需要更多的从业者去探索和研究.因此,各高师院校应该加强校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早期教育专业的发展,从而为早期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早教师资队伍师资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去早教班可以让宝宝早说话吗?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早教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