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敏
(上海证券报社,上海 20012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新闻报道形式日益多元化,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作为一位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作者感受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深刻理解了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的迫切。作者观察国内外传统媒体尝试新技术手段应用的探索,归纳总结报道特点,旨在为媒体融合发展与构建新型主流媒体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增强现实技术(AR)的创始人是任职于波音公司的托马斯·考德尔,在国外,VR也称为MR,即混合现实。AR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叠加到用户所体验的真实环境中。
它的提出比虚拟现实技术(VR)时间较晚,但是理念上却更接近现实。VR以“构建现实”为目标,立足于通过沉浸感的构建将用户引入完全虚拟的一个世界,AR以“复归现实”为宗旨,力求通过数据层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解读和复现。用户可以通过丰富的数字信息,对真实事物的了解进一步完善,实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实时无缝接合”。美国学者RonaldTAzuma总结增强现实具有三个方面的明显特点: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
有研究者称增强现实为“21世纪随身听”,可见其便捷性。毕竟人们不可能随时随地佩戴VR头显设备,而AR只需要一部带有摄像头,安装了相关APP的智能手机。相对于VR来说AR拥有一定的优越性,现实应用性更为广泛。在技术层面,相应地,AR建模的工作量更小,也就意味着AR的技术门槛相对更低,更多的小公司可以进行试验和创新。
谷歌的高管称AR将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也是基于这一判断,谷歌已经大规模布局AR市场。去年谷歌推出了一个用于构建AR应用程序的软件平台ARCore。AR技术的核心功能是动作捕捉、环境感知和光源感知。它的使用场景非常多样,可以用来展示家具、增强现实游戏,或者餐馆点菜的时候直接在你盘子里展示菜品长什么样之类。
如今“会动”的新闻早已不再新鲜,读者几乎在每个纸质媒体中都可以看到文末的二维码,扫一扫即可以看到相关图片和视频。
最早尝试扫描二维码看新闻的是《今日美国》。其在2010在报纸上为读者提供了《哈利波特》一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地图,读者一扫描就会看到一个三维地图。之后,英国的BBC、《金融时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开始陆续使用这种技术。
《时代周刊》与RYOT合作,为其杂志新增AR阅读效果。读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扫描纸质页面,感受AR技术带来的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利用AR观看幕后视频、信息图表和动画以补充他们的阅读内容。
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5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将AR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中,推出了“一带一路”AR特别报道,将各种虚拟实时信息与实拍画面在电视画面中进行融合展示,实现了三维模型、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与主持人的实时交互,使观众能够轻松愉快地看懂新闻、参与新闻。
今年2月初,《纽约时报》推出新的AR新闻应用,其首个AR体验是2018年冬季奥运会的报道,用户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冬奥会,还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观看运动员的比赛片段。
可见AR与新闻的合作,将新闻媒体变成了更大的信息数据库,不仅拥有海量资源,而且拥有视频、音频、图片多种形式,读者可以深挖每一条信息,追逐任何一条动态。
1999年哥伦比亚大学开发了一个AR系统叫“情境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会在使用者看见或听见的事物上加入声音和立体图像。用户通过头戴设备,可以精确体验到周围环境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使用者带着头盔漫步在大学校园中时,设备中装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将判断用户所在位置,头部跟踪器可以追踪用户正在往哪里看,所以当用户头部凝视不同建筑时,其相关历史图片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就会一一显示在虚拟的屏幕中。
BBC的AR应用在今年春天同在BBC2播出的《文明》系列纪录片同步推出。纪录片讲述了超过500件艺术品的史诗般的故事,探索了人类无穷的创造力,而这款AR应用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摩艺术品的机会,用户可通过手机欣赏这些艺术品。此外,该应用还可深入地了解30多个博物馆的展品。例如,摄像头将识别图像、音频以及每件作品的附加信息和注释;X射线使用户有机会看到物体内部;基于位置的AR导航使用户可以在AR中探索历史遗迹。
在美国一个名叫“图片动态”(Aurasma)的AR应用与《纽约时报》合作,制作可视化新闻。该应用是由一家名叫“自主”的科技公司制作,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放到一个叫“偶像”的云端数据库中。于是读者扫描一下《纽约时报》刊登的奥巴马国会演讲的照片,就可以在手机或者iPad上看到现场演讲的视频,而且还有与奥巴马演讲主题相关的数百条信息,包括背景介绍、名人评论、相关图片等等,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真正实现一种探索式的新闻参与,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只能被动接收特定角度的特定形式的信息。
2012年,美国新闻集团(前身为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推出了增强现实应用程序NewsAlive不仅让读者看到三维影像,还可以让受众与之互动。
越来越多的媒体进行AR新闻应用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也将引发新闻媒体在工作流程、叙事方式、经营业态上的转变。
目前的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三维动画+音频+场景+地图”等多媒体报道模式。AR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信息得到进一步深化,用户的感官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知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新闻从业者在采访、编辑、生产、分发新闻内容的流程都可以和AR技术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新增加很多创意玩法。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闻报道叙事形式的不断演进,从口头叙事、文字叙事到影像叙事,现在AR技术也成为一种崭新的叙事方式。现场感与沉浸感,这是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表现中努力追求的。读者不再是旁观者,围观新闻和故事,而是身临其境到现场,成为新闻故事中的人物,亲自感受到一切,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谷歌眼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沉浸式参与。对于那些身在某些事件或现场的当事人,谷歌眼镜可以记录下他们的沉浸式观察与体验,为事件的报道提供了一个当事人的角度。在国内一些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嘉宾所戴的眼镜式摄像机与谷歌眼镜的功能异曲同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AR设备,记录亲历者的主观感受,为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呈现,提供了新的资源。
增强现实新闻报道使新闻由“呈现”到“在场”,由“单线叙事”到“网状叙事”,受众被动参与到受众主动参与的特性发挥到更大的程度,“沉浸+参与”以受众为中心的思维将得到不断加强。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国内主流媒体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推出了大量应用VR、AR等新技术的融媒体产品。
增强现实新闻报道将从技术化转化为真正的媒介化。网络媒体在对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使用VR等前沿传播技术已常态化,受众由此获得了更直观、更真切的视听感受和交互体验。
另外,未来增强现实将成为新闻报道的常规工具。目前增强现实技术进入新闻领域仍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比如,技术的普及、人的生理限制,甚至对新闻伦理提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