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校“2+3”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8-03-29 05:02黄海鹏李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8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中医药

黄海鹏,李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对于青年大学生成长阶段个人价值观的确立及社会价值的彰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1]。当前,在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成系统性的志愿服务模式研究仍是制约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研究讨论具有院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使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新课题。

1 中医药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1.1 特色化缺失:缺乏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志愿服务内容

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有效落实形式,应涵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实践性强,因此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内容更应把握其特殊性,探索具备专业特点的有效实践形式。当前,虽然高校在志愿服务理论教育、活动内容、实践形式等不断推陈出新,但仍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生的个体价值未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中医药志愿服务注重专业性,必须要发挥其院校特色,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层次和实践效用价值。

1.2 形式化单一:缺乏规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精神培育是行为主体通过实践的内化过程,多样化的形式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通过高校共青团统一组织协调,未能很好地发挥高校社团等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的带动作用。同时课堂教育鲜少涉及志愿服务内容,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一头热”现象,往往是实践客体向主体间的单向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热情进一步降低,影响志愿服务的实践效果。

1.3 体系化缺位:缺乏完整的志愿服务培育模式

体系化框架构建是高校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整体性的体现。目前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研究从多个切入点都有所体现,但是普遍存在不深入、不系统、不可操作的现象,对于成系统、成体系、体现中医药院校特点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模式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与跟踪与反馈。

2 中医药院校志愿服务实践意义

2.1 理论价值: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

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加强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也能使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得到培养和提升[2]。高校志愿服务目标是通过实践增强个体社会价值认知及责任感认同,以奉献服务的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延伸,以实践的方式实现单向教学向双向互动转变,拓宽思政教育的育人路径。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增强思政教育的社会属性,个体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培育,增加了解社会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潜能,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提高社会认同感。

2.2 实践导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理念而建立起来的培养特定人才的方式和手段[3]。现阶段高等中医药院校着力培养应用型、知识型、素质型、能力型等综合型中医药人才。其中应用型培养是人才建设的重点环节,而在实践基础上的志愿服务则有效契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通过志愿服务形式的临床实践,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高职业认同感,最终在实践中达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优化效果,形成专业培养与德育培养共同协作的整体育人合力。

3 中医药院校“2+3”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模式构建

“2+3”模式是结合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研究现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时结合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而提出一种体系化的、可供推广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新模式。“2+3”即完善两个体系(日常融入与制度保障),实现三个结合(特色化活动、专业化组织与常态化宣传)。通过构建一整套包括理论顶层设计、实践平台及特色宣传的在内的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志愿服务的过程化引导,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3.1 两个体系:构建日常融入与制度保障的协调运行机制

(1)日常融入体系。日常融入体系主要指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载体,有助于高校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及校园文化活动等三方面。第一,思政教育应把握其价值引导职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彰显,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同时社会实践应是思政教育的课外补充,通过拓展志愿服务实践形式,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可以在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等思政教育特色模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第二,专业理论学习应把握其社会服务职能,除开设志愿服务专项课程外,应适当将中医传统“救死扶伤”理念引入教学,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唤醒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体意识,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积极性。第三,校园文化活动应把握其实践育人职能。通过开设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培训、志愿服务模拟课堂等具体形式,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形成特色中医药志愿服务文化。

(2)制度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主要指志愿服务的客观实施保障,有助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志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学分互换机制等。第一,应建立包括志愿者权益保障、奖惩细则、考核测评在内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对具体考核指标进行过程性量化与细化,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定、记录、星级认证、表彰奖励等进行数据记录。形成“统一指导—过程监控—量化考核—激励导向”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第二,应加强志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志愿服务“导师制”。中医药院校更应发挥专业特色优势,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志愿服务经历的医生作为志愿服务实践导师,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临床技能,在奉献服务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第三,应制定学分互换机制,增加实践学分比重,将志愿服务纳入智育与德育教育全过程,根据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考核情况可与相关课程进行学分互换。

3.2 三个结合:构建“特色活动+专业组织+常态宣传”三者结合的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1)特色化活动。中医药特色志愿服务作为推动高校育人实践的有力引擎,应把握专业优势,重点打造品牌化、项目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平台。拥有品牌项目已经成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吸引和增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驱动力[4]。中医药高校应将品牌项目建设目标定位在义诊服务、中医药知识宣讲、社会调研等方面,重点内容集中在医疗救助、中医养生知识宣传、针灸推拿等,形成公益化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志愿服务品牌的项目化构建,准确定位大学生个体需求,适当承接政府购买项目,利用高校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专项等长期志愿服务优势,形成长效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以公益项目促进志愿服务落地,为志愿服务提供社会资金支持。同时利用政策优势,建设社会化志愿服务平台,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基地,以医疗扶贫为服务重点,完善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协同作用,形成“校地”两方社会育人模式。

(2)专业化组织。中医药志愿服务是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必须要有专业化作为指导和支撑[5]。高校共青团作为志愿服务组织领导部门,不仅要强化角色定位,更要发挥共青团凝聚青年、带动青年的主体引导作用,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整体育人体系,为广大青年提供广阔实践平台,以志愿服务提升共青团整体形象和活动辐射力,避免出现各部门之间出现职能“双向交叉”现象。同时高校共青团应完善管理职能,为志愿者建立个人注册档案,为其提供包括志愿服务理论、志愿者礼仪培训、志愿服务技巧方面的相关培训,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志愿组织是志愿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方,是一个运作有序、分工明确、具备完善规章制度的正规化组织[6]。因此,应发挥高校志愿服务专业组织的协调带动作用。成立公益服务类社团、医疗服务团等志愿者专门队伍,以团体带动个人。组织内部建立考核制度,发掘志愿服务榜样典范,以志愿服务交流会等形式,传递正向能量。

(3)常态化宣传。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有助于高校志愿服务发挥正向舆论宣传效果,提高志愿服务的时效性。大学生志愿者大多为“95后”,他们大都具备较强烈的时代意识,而新媒体的应用正是这种时代性的有效契合。因此,应首先在志愿者管理中引入志愿服务网络管理平台,在网上建立志愿者注册系统,形成志愿者网上档案,将志愿者基本信息及参与经历进行数据记录。其次,高校应建立志愿服务新闻管理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政策指导、招募信息及校园志愿服务新闻,使志愿服务精神在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下感召更多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及公益广告进行正向宣传,把握网络正向舆论方向及宣传时效性,避免宣传过程中语言过于死板。利用微信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微平台,邀请志愿服务专家讲解志愿服务课程,发掘志愿服务榜样人物及优秀事迹,以直播网络宣讲的方式分享感人故事。同时建立志愿服务互动平台,以微信群、QQ 群、微信公众专门版块为主要形式,加强志愿者互动交流。

4 结语

志愿服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社会协同—高校培育—自我认知”三者发挥长效性作用。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创新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实践载体,以制度化的内部运行机制及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活动促进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最终实现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中医药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