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剧种皖南皮影戏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8-03-29 04:52胡雪倩蒋小平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皖南皮影戏皮影

胡雪倩,蒋小平

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随着时间的更迭,人口的迁徙,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体系,安徽皮影戏就是其中显赫的一支,在安徽的南北区域,分别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皮影分支,其中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皖南皮影戏、灵璧皮影戏、蚌埠余家皮影戏三种。

皖南皮影戏以婉约的唱腔、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格在安徽民间艺术中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但随着时代的变更,社会的转型,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皖南皮影戏在各种因素下也无法独善其身,团体的逐渐减少,演出活动的严重萎缩,民众关注度的降低都使得皖南皮影戏艺术人才缺乏,传承遭受巨大的冲击。有鉴于此,笔者前往安徽省宣城市,对皖南皮影戏在宣城当地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皖南皮影戏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皖南皮影戏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为挽救走向凋零的皖南皮影戏提供有益参考。

一、皖南皮影戏的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之际,宣城地区曾发生严重的水荒灾害,由此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因此皖南片区人口凋零,十室九空。清政府为维护宣城地区人口稳定,鼓励湖北、河南、浙江等地贫民移民来皖,规定移民到此可“插标化田,立山为界,居室为家”,开垦的田地“三年不纳皇粮”①。由此,湖北的民间文化皮影戏进入了皖南境内,在吸收了皖南小调、花鼓戏、剪纸、雕刻等多种民间文化样式后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皖南民间戏曲剧种——皖南皮影戏。

与其他戏曲剧种相类似,皖南皮影戏大都直接取材于民间,常用来驱灾辟邪、祈求太平。因此在皖南当地,皮影戏也被称为“太平戏”,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繁及一时。

随着清朝政府的逐渐没落,列强的入侵,战争的爆发,致使皖南皮影戏也逐渐破散,发展也随之起伏,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与文革结束后的黄金时期,皖南皮影戏还是受到了电影、电视等现代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失去了群众基础的皮影戏,传承人逐渐减少,老一辈皮影艺人的老去与离世,致使许多传统剧目、戏曲唱腔、皮影制作手法后继无人,皖南皮影戏的衰落愈加明显。2008年皖南皮影戏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皖南皮影戏的生存现状

(一)演出团体

由于皖南皮影戏的民间性,受民间教育程度的影响,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师傅的口传身授。在长期的师傅授徒的形式中形成了了两大传承谱系,即“亲缘传承谱系”和“师缘传承谱系”。[1]其中以何家班最为出众。

1.何家班。何家班以世代传习为模式,至今已有400余年。自祖师何隆泰(艺名)开创,流传至今由第九代传人何泽华继承。在几百年的传承中,何家班一直以亲缘关系为重要组成方式。随着本家艺人的接连老去与离世,又受新时代审美冲击的影响,继承人日渐减少,何家班逐渐支离破碎。目前,何家班本家艺人仅剩何泽华一人。皖南片区其他以亲缘关系为传承纽带的家班也都面临着与何家班类似的情况。

2.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面对家班的破碎,皮影戏艺人开始寻求另一种生存道路,组建剧团。然而在笔者的研究调查下发现,以宣城市为代表的皖南地区,可称之为剧团的仅剩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专职从事皮影戏演出的艺人不足10人。

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由何家班第九任接班人何泽华创立,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于1998年开始组团演出,在2008年9月26日正式成立为民营剧团①。但剧团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剧团成员共6人,分别是何泽华、吴京凌、方宗唐、彭以军、郑元清、柯玉英(女)。其中吴京凌老先生已经因病离世,方宗唐先生因年老多病也告别了舞台演出,修养在家。据何泽华先生介绍,剧团6人中除其本人外,其余演艺人员均在70岁以上,艺人的老年化给剧团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皖南片区除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外,也有零散艺人自发组团,但大多零散艺人一般只有在特定活动时才会组团表演。

(二)演出概况

以现存剧团皖南皮影戏艺术团为例,目前剧团的演出大多为商业演出。在2017年9月以前,据何泽华团长的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剧团的演出场次在50场次到60场次,平均每月5场次至6场次。

从2017年9月13日开始,在宣州区水东镇人民政府、宣州区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宣城市振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三方的支持下,在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每天对公众进行四场免费展演。在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后,将具体演出时间定在上午10:00-10:30,11:00-11:30;下午14:00-14:30,15:00-15:30。由此,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的民间演出量大幅增加。

(三)传承人

经笔者调查研究,皖南皮影戏制作和表演的主要传承人就是何家班第九代传人,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团长何泽华。同时,何泽华也是皖南皮影博物馆的馆长。

何泽华,宣城杨林人,为传承和保护皖南皮影戏,搬至水东镇。何泽华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皖南皮影戏。职业从事皮影艺术的何泽华,1989年开始就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各类皮影作品。2010年,为了保存皖南皮影戏的文物及作品,何泽华投入多年的积蓄约70万元,用自建房屋改造成现在的“皖南皮影博物馆”。展厅内陈列有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万余件,以及数十本皮影戏剧本手抄本。

何泽华作为目前皖南皮影戏的唯一传承人,对于皖南皮影戏的现状与发展有着清醒的认知。很多传统剧本已经不适合在现代社会演出,为了使皮影戏融入时代,他每年都会顺应时代新编一至两个剧目。如十九大召开之后,何泽华编创了《十九大精神铸辉煌》,以朗朗上口的唱词,简单易懂的内容,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成立剧团、开设博物馆都是他为了传承皮影做出的努力。他也深知,想要传承保护皮影戏仅凭个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他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争取民间力量的投入,力图使皖南皮影戏重新找到生命。

何泽华为了将皮影戏的艺术传承下去,每周都会前往宣城市第十一小学无偿教授皮影课。何泽华认为,皖南皮影戏想要继续传承下去,必须唤醒民众对皮影的兴趣,而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孩提时代①。因此,何泽华在培养新一辈人对于皮影的兴趣上耗尽了心思,从皮影的制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到皮影的表演艺术。尽管如此,皖南皮影戏的传承状态仍然困难重重,多数孩童仅仅只是表现出了对于皮影的兴趣,将其当作一门兴趣课程来学习,真正愿意从事皮影艺术的人寥寥无几。

何泽华对于皮影戏的宣传不仅仅只针对于孩童,让大众重新找回对于皮影戏的认知也是何泽华一直的追求。在2016年的3月和4月,何泽华分别走进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给高校师生带来最直观的皮影演出,并向高校师生讲解了皮影戏的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何泽华先后参加了2013年央视《走遍中国》《一方收藏》第33集皮影人生,2017年央视《探索·发现》中国皮影戏。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何泽华力图使世人重新认识皮影的魅力。

为使皖南皮影戏的影响更为广泛,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何泽华先后为“安徽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博物馆”等征集皖南皮影文物7000多件。同时,他还捐赠了一套珍贵的清代晚期大件皖南皮影文物给中国皮影博物馆。

(四)保护现状

自2008年皖南皮影戏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地方政府也为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宣州·水东2017蜜枣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政府出资,由皖南皮影戏的主要继承人何泽华所创立的皖南皮影博物馆负责组织展演,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水东的旅游文化与皮影文化相融合,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皖南皮影戏,同时活跃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氛围,以此扩大宣传水东老街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将旅游与皖南皮影戏的传承相结合,可谓是地方政府在保护发展皮影文化上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在笔者的调查研究后发现,该举措的效果目前并不理想。首先水东老街的旅游产业并未完善,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游客的数量较少且不稳定。因此,皖南皮影戏的外来观众数量也受到了直接影响。而对于水东镇本地居民而言,皮影戏与他们距离较近,偶尔会有些许居民驻足观看,当然也存在本地的皮影戏爱好者,主动关注演出时间,观看次数也较多。水东老街的旅游项目有着良好的前景,皖南皮影戏的文化演出在水东旅游产业链的完善后,是否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其次,游客停留时间短暂。为配合水东老街旅游项目的开展,考虑到皮影演出原本两小时的时间过长,展演方负责人何泽华将剧目的时间缩短为半小时或少于半小时,半小时的演出时间可能会有多出短剧本,但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五分钟。多数游客被铜锣等乐器吸引,进入演出场所被皮影演出再次吸引,由于皖南皮影戏方言小调的理解程度较难,观众无法理解演出详细内容与表演台词,使得皮影戏的整体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在短暂的驻足后就离去了。据展演方负责人何泽华介绍,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差异,观众理解程度的不同,展演的大都是观众容易看懂的节目,如《猪八戒背媳妇》《夫妻观灯》《武松打虎》等,唱词与说白也尽量通俗易懂,但效果还不够明显。为改变目前演出的状态,何泽华准备在今年投入电子字幕屏,期望加大皮影演出对于观众的吸引力①。

除了在水东老街旅游项目中传承皖南皮影戏,宣州区地方政府也组织了多次文化展演,将皖南皮影戏更大程度的曝光在群众视线中。地方媒体也加大了对于皖南皮影戏的宣传力度,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宣城文明网》等多处大众媒体平台都可以看见关于何泽华与他的皮影戏博物馆、皮影戏剧团的宣传。

三、皖南皮影戏的发展困境

(一)传承的断裂

1.技艺与剧目的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宣州地区是孕育众多皖南皮影戏的长河,可惜受皖南山区的地域限制,以及民间文化程度低下的影响,很多传人被遗忘,与传人一同流失的还有众多皮影技艺以及皮影戏唱本。虽有数十传人在文献资料中出现,但仅仅只是姓名,生平与从艺活动均无考。历史资料的匮乏,传人的遗失,使得皖南皮影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裂,很多珍贵的技艺和剧本都无法流传。

2.接班人的匮乏。目前皖南皮影戏传承状况相对良好的仅有何家班,发展至今,何家班也仅剩下第九代传人何泽华一人。更不容乐观的是,何泽华教授的学生虽然很多,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多年前何泽华也收过一名女徒弟,但在家庭、生活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这位徒弟已经告别了皮影戏舞台演出。

除何泽华外,皖南皮影戏屈指可数的其他专业演员,几乎都在70岁以上。其中不乏有收徒者,但徒弟也都在中老年阶层。据了解,从事皖南皮影戏演出的艺人很多是从皖南花鼓戏转变而来。由于年纪的增大,致使很多花鼓戏演员不适合登台演出,因而只能转为幕后操纵加演唱的皮影戏,也造成了皮影戏演员中老年化的一个趋势。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的唯一一名女性演员柯玉英,就是从花鼓戏演员转为皮影戏演员。1943年出生的她现年已经76岁,从事皮影戏演出已有二十余年。她的手下收了有数十徒弟,大多也是如她一般从花鼓戏转型而来,且手底下徒弟大部分都不是职业演出,演出次数也较少,但也有几个经常与她搭伴演出②。仲智厚师傅就是柯玉英的徒弟之一,他是皖南皮影戏中为数不多的经常参与皮影戏演出的艺人,在水东镇的皮影戏公开展演中经常有他的身影。非科班的出身与非主业的演出都使得目前皖南皮影戏演出水平参差不齐。

与大多数地方小戏类似的状况,皖南皮影戏大多数流行在中老年人当中。在青少年与青年人群中,受关注度仍旧较为低下。没有新一代的接班人也导致了皖南皮影戏出现传承危机。

3.培养机制的缺失。皖南皮影戏的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处于空白。不同于黄梅戏等受众群体较广的地方戏,皖南皮影戏虽在宣城当地一些小学开设了皮影兴趣班,皮影从艺者也利用业余时间开设皮影兴趣课程,但都不是专业培训机构。

受民间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现存的皖南皮影戏从艺者,多数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有所欠缺。口传身授的教育模式使得现存皮影演出过于模式化,缺乏相对的文化知识与文学素养,导致皖南皮影戏在皮影制作、剧目新创、演出排演上难以突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皖南皮影戏的发展。

(二)吸引力的降低

1.外界因素。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戏曲剧种,皮影戏有着自己的特色。皮影戏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演唱、表演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戏曲剧种。幕后操纵、投影表演、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演出形式都使得皮影戏比其他戏曲剧种多出几分神秘感,皖南皮影戏更是在原有的神秘感之下融合了皖南特有的区域特色。电影、电视的出现,使得所有戏曲舞台表演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皮影戏也不能幸免,随着现代化影视的冲击,皖南皮影戏的神秘感与区域特色也逐渐消失。

2.自身因素。传统剧目的老化,表演的程式化等诸多因素都导致了观众对于皮影戏的审美疲劳。人才培养的缺失导致皮影戏的创新受到阻碍,难以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目前皖南皮影戏的演出剧目大多是以历史故事为主,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偶有创新剧目,但都是配合一定的演出要求,比如将皮影演出与消防宣传相结合,或是与文明宣讲相结合,过于制度化的剧目编创,难以满足现代受众的观看欲望。再如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的新编剧目《十九大精神铸辉煌》虽然跟紧了时代的潮流,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情节设置与矛盾冲突上仍然有所欠缺,无法抓住观众的好奇心。

另外,地方戏的方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深度。皮影戏进入皖南之后,吸收了皖南花鼓戏的唱腔,结合宣州地区的方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皖南皮影戏,但受到方言的限制,皖南皮影戏的唱词与现行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非当地居民而言,晦涩难懂的方言成了欣赏皖南皮影戏的一个重大的阻碍。但失去了方言的皖南皮影戏,地方特色也会大打折扣,剔除方言的阻碍或是保留地方方言特色是包括皮影戏在内的所有地方戏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保留方言的特色下增强地方戏的传播性还需我们做出更多探讨。

(三)资金的匮乏

皖南皮影戏目前生存状态危机重重,宣州区地方政府与安徽省相关部门都为其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保护需求极大,很难全力发展某一个项目,因此对于皖南皮影戏眼前的发展,政府的贴补资金尚显不足。由于演出市场的日益萎缩,许多艺人被迫转行另谋生计[2]。继续从事皮影演出的艺人只能依靠出卖皮影等艺术品维持生计,依靠商业演出维持皮影戏团队的稳定,但商业演出商业性过于浓厚,对演出剧目的要求较低,无法实现演出的精益求精,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皖南皮影戏的创新发展。

四、皖南皮影戏的保护与发展

(一)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机制

皖南皮影戏的保护与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学习皖南皮影戏,激发群众对于学习皮影戏的热情,在传承传统皮影戏艺术的前提下,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欣赏能力,对于皖南皮影戏的皮影制作工艺、剧目编创、舞台排演、唱腔技法等实施分类教学,因才施教,因人教学,培养出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延续皖南皮影戏的传承。

(二)成立专业剧团

目前皖南皮影戏的演出民营剧团仅有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专业剧团的缺乏致使皮影艺人对演出的欲望降低。不同于民营剧团,专业剧团在政府的主导之下,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面对政府给予的重任与民众的期盼,专业剧团在演出中会追求更精湛的表演,也会对民众的审美意象把握的更为准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皖南皮影戏的吸引力。

(三)与弘扬地方文化相融合

皖南皮影戏的良性发展,除了与地方旅游相结合,还需要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加入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既可以弘扬与宣传地方性文化,又可以将新时代的地方特色融入进皖南皮影戏。例如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曾制作出一套以宣城文房四宝为模型的皮影样式。

(四)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想要皖南皮影戏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唤醒群众对于皖南皮影戏的关注程度,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之外,在极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手段将皖南皮影戏的宣传推出宣城、推出安徽、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要改变以往的媒体传播认知,将皮影制作的过程,演出的内容以更新颖的方式对外传播。

(五)融合现代技术手段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人将数字化手段应用在皮影戏保护工作中。这些数字化手段主要包括静态皮影图库和皮影动画片的制作。而在数字皮影动画片方面,比较有名的数字皮影动画作品有《梁祝》《桃花源记》《十八相送》等[3]。

除了数字化手段外,皖南皮影戏的发展还应结合更多现代科技手段,在保留皮影特色的同时,发现新的表演内容与表现方式。

五、结语

皖南皮影戏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地区稀见剧种之一,历经400余年的沉浮,在当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传承与保护皖南皮影戏,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培育,更需要跟进时代的潮流,创新发展自身要素,重新找回大众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皖南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引自2018年2月于安徽省宣城市水东镇采访皖南皮影戏何家班第九代传承人,皖南皮影戏博物馆馆长,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团长何泽华笔录整理。

② 引自2018年2月于安徽省宣城市水东镇采访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演员柯玉英笔录整理。

猜你喜欢
皖南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皮影戏
月光皮影
《皖南印象》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