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塑造年青一代美好未来

2018-03-29 04:52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郭立场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光荣弘扬劳动

□文/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郭立场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无不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今天的我们,重拾劳动教育,发现劳动之美,弘扬劳动光荣精神,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和担当奉献。正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华民族才阔步走向伟大复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站在新起点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情怀,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份劳动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个劳动者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事实证明,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既是朴素辩证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然而,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国民教育中,劳动课程设置率低,劳动教育形同虚设。尤为甚者,一些学校常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片面地将劳动与智力切割,将劳动与体力、脏活等挂钩,歧视体力劳动。加之学业负担重,学生在家里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不主张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导致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据了解,全国青少年每天体力劳动时间极少,甚至很多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不会洗衣做饭,“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虽以劳动为表现形式,但不能将其简化为劳动,而忽视了教育的本意。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劳动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等基本技能。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劳动教育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重塑教育理念,回归劳动价值。加强劳动教育,学校应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并非要加强脑力类型的劳动,而是要弥补体力劳动的短板,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的贯通,在劳动中达成教育的目的。

学校并非劳动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除了学校教育,更要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家长对劳动应有正确的认知,从陈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教育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学生在各种劳动实践中受到劳动教育,进而从思想、技能、习惯等方面都能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学生学习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有助于调适心情、缓解压力,不失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全社会都要重视劳动,共同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把尊重劳动的价值置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但劳动可以让梦想成真。任何时候,苦干实干都不过时。时至今日,劳动的价值正在回归,劳动者的内涵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劳动不仅没有过时,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其市场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譬如,同样是零件加工,精度达到99%是工匠,精度达到99.99%便是大国工匠。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无不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今天的我们,重拾劳动教育,发现劳动之美,弘扬劳动光荣精神,是大势所趋。实践证明,劳动教育能让人在实践中收获技能、经验和能力,能让人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珍惜生活。让一切劳动与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光荣弘扬劳动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光荣升旗手
永远的光荣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