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嘉慧
(福建闽南理工学院 福建 石狮 362700)
社会学意义上的“负能量”是和“正能量”相反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的是一切不予人以希望,或者断除个体不断追求意识,无助于生活变得圆满的负面情感。按照英国心理学家怀斯曼的说法:人体如同一个能量场,什么样的心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潜能,从而让人表现出更具个性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消除“负能量”、充满“正能量”,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1]
早在2015年,中央政府即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应当对高校创业教育改革进行全面深化,这可以说是给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可是与中央政府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时,并没有注意到深化内涵的把握,依然只关注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方面,由此在创业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弱化。可是在当前就业环境下,学生若想走创新创业发展之路,心理素质是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始终以“负能量”来支配心理与行为,则一定会对心理素质乃至创业结果产生不良效果,这是需要积极调整的问题。[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党和国家日益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完善与就业前景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同时还提到“全党应当关心与爱护青年,帮助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按照统计数据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800万,依然处在同比上升的状态,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同时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意愿则受一些“负能量”的影响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应当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化解“负能量”,培养更加完善健全心理品质也显得相当重要。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课题,由产生创业行为的简单想法,到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创业计划,再到将这些创业计划落实到可操作的活动中去,其间会经历相当多的艰难和曲折。[3]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当以完善的心理调控力为基础,让自身在创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从而产生更大的创业成功可能性。可以说,心理调控力的水平如何,不但体现出了创业者个人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其抑制能力的表现,如果在其间始终以“负能量”为主,则由心理至行为各个方面均将受到影响。笔者曾经对两所院校的共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所有学生中,有超过70%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有近25%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在毕业后会进行创业,甚至有5%的学生正在为创业做准备。从这几个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将创业视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却因为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将它变为现实,这种创业理想和创业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除了受客观环境影响以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学生自身的“负能量”。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与访问,笔者了解到,大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负能量”创业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下述几个方面。[4]
首先,对于创业的片面认知是造成“负能量”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意义上的创业即为创业主体将自身所具有的有效资源汇集到一处,让这些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用处。[5]大学生创业包括的环节很多,也要求他们具备足够的能力,比如对市场的科学了解,对自身所处状态的认真思考等,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学生在创业方面还没有一个足够准确的认知,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问题发生,举例来说,有些学生的创业思路比较简单,他们在新闻上或者教材里看到了一些简单的成功案例,便认为自己也可以如法炮制,把创业想象得非常轻松,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往往和创业的条件不相符合,当时报考的盲目性和创业时的目标明确性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由此造成了创业的认知偏失,最终造成创业失败的问题。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习惯了时间的固定模式,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当他们准备创业的时候,却要很快从固定时间模式下解脱出来,变成自我约束与管理,这样的转变过程会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不习惯的心理,毕竟十几年来所习惯的状态不是朝夕之功能够调整过来。再者,长期的学习环境,让大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变得不强,习惯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当处在创业环境下,每当遇到什么重大事件之际,便会有学生无法做出合理选择,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承受能力偏低的重要原因。
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经历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实际情况是很多的高校学生在创业初期都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加以支持,做事情又急功近利、心存幻想,容易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下走入歧途,导致创业的失败,这也可以说是“负能量”的一种。
为了让大学生创业“负能量”心理得到根治,以正能量激发创业意识与创业潜能,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进行下述几方面的努力。
与“负能量”相对应的概念是“正能量”,即是行为主体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能够以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绪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不畏艰难的精神勇气。心理学家怀斯曼所提出的“拓展加构建”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像兴趣、满足感、自豪感等心理情绪,会增强行为者的行为能力,使其思维与行动得到全面发展,并促进个人心理的螺旋式上升。也就是说,大学生如果一直以来存在的“负能量”被调整为“正能量”,将会更有助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并同时缓解其心理压力。相当多的心理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情绪对于学生情绪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当确保自身情绪的愉悦,用良好的情绪影响与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在教育与教学整体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民主与平等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得到用心的关爱,热情的鼓励。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负能量”心理问题给予合理化归因,使一些不利于自身创业能力成长的负面情绪在正确认知之后得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尤其需要使学生尝试情绪的控制方法,尽快找到“正能量”的实现方式。[6]第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体验积极的心理情绪,比如带领学生对美好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等。
高校学生在创业准备与实施过程中,既需要良好的情绪掌控,也需要与情绪相配合的人格品质,二者的统一才是化解“负能量”的绝佳办法。通常情况下,创业需要创造力、活动力、观察力、持久力、领导精神等多项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的养成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达成的。对于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以下面几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使之在创业人格品质方面取得收获。首先,考虑依靠丰富化的教学手段,对就业指导内容与创新创业内容进行讲解,该项准备工作应当始于新生入学,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利用课堂讲解、课外体验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渐次认识到就业和创业有关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及早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提升其创业自信心。其次,考虑依靠丰富化的教学活动,如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互联网+”环境下创业革新大赛等,加强学生对于创造力的发挥效果,让学生在模拟创业过程中即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再次,高校应该做好创业心理辅导工作,针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展现出来的创业心理问题,利用集体讲座,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办法,真正处理好学生现实存在的困惑,带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进步[7]。
环境对于个体心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积极心理学里面所说的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另一方面也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几方面的精神环境。如果创业所需良好环境能构建出来,那么很显然更容易让大学生打破“负能量”的壁垒,使之形成积极的创业心理品质。构建创业所需良好环境,包括下述两个方面,第一是高校应当对和创业有关的政策加以完善,因为大众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国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创业政策,高等院校应当按照国家创业政策为基础,再结合学校自身所处实际情况,制定与学生未来发展相协调的细化政策,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创业平台,特别是为贫困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第二是高校应当致力于营造更为浓厚的创业氛围,借助创业知识讲座的定期举办、组织观看学习创业实践资料、邀请创业者同学生及时沟通等办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与创业技巧。
高等院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锻炼,面对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负能量”现象,高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应当理性看待,发现问题的根源,在确保教师师德水平与教学水平优化的同时,让学生得到更多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以便真正带动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