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本脉络及启示思索

2018-03-29 04:07:27曾欣虹阮雅瑜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治课政治思想

曾欣虹 阮雅瑜 刘 欣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福建 福清 350300)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形成了基本框架,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术界对于他的具体思想进行着方方面面地梳理。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很重视,2016年著名的“五·一七”讲话的主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具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哲学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任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改革开放下,我国民众社会价值观多元,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同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思想意识进行渗透。在严峻形势下,挖掘和探索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生成脉络,创新内容,以及对此进行思考,力图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最终赢得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把青年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七”讲话中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都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是中国的指导思想,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引,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170年之前,但是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揭示了规律,指明了方向,以维护大多数人民利益为立场,以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思想武器。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然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清醒的理论自觉以及缜密的科学方法。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重点是青年,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联系在一起,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接班人也即社会主义“新人”。中国共产党人塑造“新人”的哲学基础是人的可塑性和可完美性,从延安整风之后,中国式“新人”除了共产主义新人普遍特征之外,强调“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用自我解剖和自我拒绝达到彻底否定“小我”的目标。1949年后,塑造“新人”成了与建设新社会并行的目标。当下中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来凝聚民族力量,号召个人为社会奉献,以达到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二、以“德和体”为核心,着力构建“好品行+好身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构架

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培养目标上,要“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个是德育为首的思想,二是身体教育也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创建德业,建立合理公正正义的社会制度,建设光泽民众、天下大同的美好生活。在现今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并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学会做人、尊重人、帮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这四个字的构架中,“树人”是目标,是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立德”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更包括师德的内容,“立德”是“树人”的手段,而且是一种首位的价值选择。“课堂育人”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以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内在途径,机制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广义的身体教育既包括身体健康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提到的“全面发展”身体健康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健康心态”和“心理疏导”问题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体现,完美诠释了身体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身体日益成为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视角,他们积极倡导热爱生命、关照身体、挖掘身体潜在的创造力。之后,身体教育也日益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视域,思想政治教育中,身体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身体是关键,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一切,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以身体教育为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先有通过强壮自己的体魄,才能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人格塑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身体的成长和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顺利完成的保障和前提,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外在表现。另外,身体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身体力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1]“德育首位”和“身体重要地位”为基础,构建“好品行+好身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三、以“新媒体”为抓手,着力利用新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重要方式,是指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空领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虚拟实践活动。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它有鲜明的虚拟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地位的平等性、互动性更为突出和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0世纪90年代网络在我国刚刚兴起,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PC端拓展到了智能手机客户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从高校网络平台和载体建设方面来看,网络思想政治主题新媒体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包括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已经初步规模,有了组织化发展,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在某些方面还有创新,如把学科优势转化为内容资源,让专家学者成为新媒体建设尖兵,形成“新媒体建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课教育”相促相长的良好局面。[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促进了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从主阵地——思想政治课课堂来看,部分教师也在探索“互联网+”的课堂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比如“TAM”模型新媒体的运用,TAM即技术接受模型,它主要用于研究使用者对于技术系统接受情况的模型,通过研究考虑大学生对于推送内容的娱乐性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把握学生需求,注重推送内容的有效性,让学生感知到内容和方式的娱乐性,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再如MITA神器在课堂中的应用,MITA即MyCOS intelligent Teaching Assistant的简称,中文意思是麦可思智能助教,其教学辅助、学习预警和过程性评教功能引发了思想政治课堂的震动,通过微信扫码加入班级后,就会自动进入Myclassroom平台,实现学生一端的各项功能。它抓住了学生人有一手机并且依赖手机的特点,试图运用新平台、新方式(枯燥内容游戏化)达到提升思想政治课实效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些网络新方式,恰恰符合习总在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理念——“因势而新”,即随着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的跟进和创新。

四、以“对象本体”为理念,着力以人为切入口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教育对象为本”符合现代教育性的本质规定,在教育现代性发端之际,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扬人的伟大和尊严,他们以人本反对神本,之后以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们,更是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社会和教育的目的,自我潜能是人性的种子,环境教育只是阳光和雨露,教育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帮助人个性和潜能实现,这也是人本主义的本意。以“对象为本位”的思想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要求,无论是思想政治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始终是一个难题,原因有很多,如内容理论性强、枯燥、空洞;方式主要是灌输、填鸭式。这些问题,仔细探究起来,其实质是同一问题,即忽视了被教育对象的感受或者状况。教育者和被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设计者和疏导者,被教育对象是主体作用,它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和自己切身的事,自己就有兴趣,反之就差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适用这条规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被教育对象因素相关内容,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换发他们的活力,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实现以“对象为本”的理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人文关怀”,从情感上关心被教育对象,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情感氛围,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并及时满足。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心灵桥梁,能够润滑二者关系,增强被教育者的可接受性,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效果。其次,“服务学生”,最好的思想工作是为被教育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问题,如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平时遇到的小困难;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问题,青年尤其是学生,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定型,面对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时时产生困惑和纠结,诸如理论上总提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但实际中为什么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事实上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搞得是社会主义,为什么现阶段允许有太多资本主义因素存在,这些因素会不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当学生的思想纠结能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得到缓解或者解决,他们就会觉得学习理论是有用的,自然地就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是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再次,选择教育资料时,要切合被教育者的实际,所谓切合,即选择“他们所熟悉的”,“他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和“他们所关注的”,因为和“他们”密切相关,因此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改变过去纯粹单方向的灌输式,改为双向的探讨式,改变过去直接式,改为间接渗透式(比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游戏或影视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遵循他们那个阶段的规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契合了自身,也就升腾起热情。

五、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着力从发挥主体优势层面寻求协同效应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即使像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学科)都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思想性更为突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设定为思想政治课堂。思想政治学科的思想性是指通过本学科养学生的觉悟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显现的资源,即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某些内容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素材,另一种是隐性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主体自身的榜样作用和教材内容中隐含的思想教育内容。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学科,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一些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内容,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采用显性教育的方式,以凸显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里的显性教育方式,主要的可以采取理论教育法。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全面地领会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的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它坚持正面说理,以理服人,达到运用思想政治课课本中的纯粹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针对渗透在思想政治教材里的教育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一点是思想政治课的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落脚点和归宿。知识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思想教育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各科协同中有主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他各科也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协同”不仅仅表现为各科课程的协同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教育主体的协同发力: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学校能够把理论教育和实践行动结合起来,探讨多种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和谐家庭美德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和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影响,父母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也要和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前行。个人自我修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素,个人作为受众主体,只有自我意识提升,才能自觉接受和认同,也才能不断降低不良思想对自身的影响。社会环境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保障,受众的思想往往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多,社会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超越单纯理论说教的方式,可以探讨思想道德机制建设,用机制规范受众的思想道德行为,固化受众的行为习惯和模式,国内外实践证明,运用制度规范和提升受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有实效的。

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多资源相对较少),所以我国现行的主要评价内容关注的是智育,关注的是学科知识,在各科讲授过程中,过分重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知识的梳理、消化、吸收。较多地重视了学科的知识性,而忽视了课程中的教育因素,使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低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是在这一指挥棒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课程的教育功能。这种状况,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学习之外的素质视而不见。课程教授过程中只重视知识或技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焦虑和恐惧感,当前某些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是某些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或就业率造成的,它极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发挥,也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即对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开发,人格的教育和个性的张扬。

猜你喜欢
政治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